奇书 >  大唐太子的开挂人生 >  第132章 长明不灭

贞观四十年春分刚过,终南山上的积雪尚未消融,一支奇特的队伍便踏上了崎岖的山路。晋阳公主身着素色襦裙,亲自捧着鎏金匣走在最前,阿蛮与一众文明使者紧随其后。匣中盛放的,是李承乾昨夜呕心沥血完成的《文明训》最后篇章。

"公主,前面就是'石经洞'了。"向导指着半山腰处新凿的洞窟,"按陛下旨意,主洞已刻完《五经正义》,现在正在开凿侧洞存放医典农书。"

山风掠过,吹起晋阳公主额前碎发。她望着那座嵌在山体中的石门——门楣上"文明永昌"四个大字乃皇帝亲笔,在朝阳下泛着淡淡的金辉。

"皇兄说,这洞窟要能经万年风雨。"公主轻声嘱咐随行工匠,"排水沟再加深三寸,防潮的石灰层多加一道。"

入得洞来,眼前景象令人震撼。偌大的洞窟内,数百块青石板整齐排列,每块上都刻满密密麻麻的文字。最中央的"镇洞之宝",是一块长三丈、宽两丈的巨碑,正面刻着汉文《论语》,背面则是阿蛮主持翻译的吐蕃文版本。

"阿尔达先生临终前嘱咐,要把他译的《星经》刻在这里。"阿蛮指着一处预留的空位,"他说,纵使波斯亡国,只要这石板还在,后人就能找回祖先的智慧。"

正说着,洞外突然传来急促的马蹄声。一名羽林军校尉滚鞍下马,额上全是冷汗:"公主,陛下呕血昏厥!"

晋阳公主手中的鎏金匣"哐当"落地。她顾不得拾取,提起裙摆就往山下奔去。阿蛮弯腰拾起匣子,发现锁扣震开了一条缝,隐约可见里面绢帛上殷红的血迹。

太医署内药香刺鼻。李承乾躺在龙纹榻上,面色灰白如纸,唯有双眼仍亮得惊人。见晋阳公主冲进来,他竟微微笑了:"兕子别慌……朕只是……写完《文明训》最后一章,有些乏了……"

"皇兄!"小公主扑到榻前,三指已搭上皇帝腕脉。触手处脉象浮散如豆,分明是油尽灯枯之兆。她强忍泪水,转头对太医喝道:"快取我药箱来!"

"不必了。"李承乾轻轻按住妹妹颤抖的手,"朕自己的身子,自己清楚。"他目光越过晋阳公主,看向随后赶来的阿蛮,"《文明训》可安放好了?"

阿蛮跪地奉上鎏金匣:"已安置在石经洞正位,与《五经正义》并列。"

"好……好……"皇帝长舒一口气,"扶朕起来,朕要看看窗外的银杏。"

这棵当年亲手栽下的银杏树,如今已亭亭如盖。春风拂过,嫩绿的新叶沙沙作响,仿佛在诉说二十载春秋的故事。李承乾望着树冠间漏下的细碎阳光,突然问道:"阿蛮,你初到长安时,这树才多高?"

"回陛下,不过齐腰。"阿蛮声音哽咽,"如今已是参天大树了。"

"是啊……二十年了……"皇帝的目光渐渐涣散,"兕子,记住朕的话——文明如树,幼苗时需精心呵护,待其根深叶茂,便可荫庇四方……"

话音未落,一阵剧烈的咳嗽袭来。晋阳公主慌忙用丝帕去接,雪白的绢帛瞬间被染成刺目的猩红。

当夜,一个惊人的消息从宫中传出:皇帝命人在大明宫前广场建造"长明灯台",要求此灯必须万年不灭!消息一出,满城哗然。纵是能工巧匠,也难想象有何种灯盏能燃烧万载。

"陛下这是病糊涂了?"市井间有人窃窃私语。

唯有晋阳公主明白皇兄的深意。她召来将作大匠,取出李承乾亲绘的图纸——那根本不是寻常灯盏,而是一座巧夺天工的"文明灯塔"。灯体用透明水晶打磨,内分三层:上层盛放南海鲛油,可燃千日不熄;中层安置巧匠设计的"自续机关",能在上层将尽时自动引燃下层;最底层则是永不干涸的"万年膏",据传乃用昆仑玉髓与波斯火油秘制而成。

"这还不够。"公主指着图纸角落一行小字,"皇兄要在这灯芯里,放入万国学子手书的《文明誓词》。"

三日后,一场特殊的"采风仪式"在国子监举行。来自三十六国的学子,各自用母语在特制的金箔纸上写下对文明的祝福。吐蕃学子贡布的字迹尤为工整:"愿做雪域灯,照亮高原路";倭国留学生阿倍仲麻吕则写下:"乘槎渡沧海,传灯到天涯"。

当这些金箔被卷成灯芯时,阿蛮注意到一个细节——最内层竟是李承乾用朱笔写下的八个字:"薪火相传,长明不灭"。

清明这天,李承乾强撑病体,亲自为长明灯台奠基。当第一块基石落下时,皇帝突然问身旁的拂菻主教:"贵国可有什么永不腐朽的材料?"

主教沉吟片刻,从怀中取出一块奇特的琉璃:"这是我国秘制的'永恒琉璃',据说能历千年而不晦。"

李承乾接过琉璃,对着阳光细看。只见这半透明的材质中,竟似有星光流转。他欣然一笑,命人将其碾成粉末,混入灯台的粘合剂中。

"陛下,老臣有一问。"马周拄着拐杖上前,"纵使此灯真能万年不灭,若遇乱世,何人守护?"

皇帝没有立即回答,而是转向围观的各国学子:"你们可愿立誓,世世代代守护这盏明灯?"

回应他的是山呼海啸般的誓言声。吐蕃学子以额触地,波斯学者按胸鞠躬,倭国使者伏身叩拜……不同的礼节,同样的赤诚。

"看到了吗,马卿?"李承乾虚弱地笑了,"这,就是朕的答案。"

谷雨前夕,皇帝的病情急转直下。太医署所有名医束手无策,连晋阳公主精心调配的"还魂汤"也收效甚微。弥留之际,李承乾召太子、晋阳公主与阿蛮至榻前,交代最后政事。

"治大国如烹小鲜……"皇帝的气息越来越弱,"切记,刚柔并济,宽猛相济……"他突然挣扎着抓住太子的手,"还有,永远别忘了,真正的盛世不在万国来朝,而在……文明……共荣……"

最后一句话,是对晋阳公主说的:"兕子,灯台完工那日,替朕……点第一把火……"

贞观四十年四月庚子,大唐皇帝李承乾驾崩于大明宫,享年五十三岁。举国哀恸之时,一个奇异的景象发生了——终南山上的石经洞前,那棵皇帝亲手栽下的银杏树无风自动,飘落万千金叶,宛如天雨曼陀罗。

葬礼持续了四十九天。出殡那日,长安城万人空巷。最引人注目的不是浩大的仪仗,而是走在灵柩前的三百六十名"文明使者"——他们身着各族服饰,额前统一佩戴金纹,手中捧着代表本族文明的圣物:吐蕃的《医典》、波斯的《星图》、天竺的《佛经》、倭国的《律令》……

当灵车行至新建的"长明灯台"前时,晋阳公主按照皇兄遗愿,亲手点燃了灯芯。刹那间,水晶灯体光华大盛,竟映得半座长安城亮如白昼。更神奇的是,灯焰不是寻常的橙红色,而是呈现出七彩流光,仿佛将万国文明的光华都凝聚其中。

"陛下请看……"阿蛮仰望着那璀璨的灯火,泪水模糊了视线,"灯亮了……真的亮了……"

遵照李承乾遗诏,他的陵墓没有奢华陪葬品,而是在玄宫四壁刻满了《万国文明典章》的精华篇章。墓门前的石碑也别具一格——不是歌功颂德的谥文,而是一幅《万国文明交流图》,刻画着各族学者齐聚长安的景象。

先帝驾崩后,新君李厥继位,改元永徽。令人欣慰的是,他谨遵父训,不仅保留了"文明监国"制度,还进一步扩大了"万国学院"规模。晋阳公主与阿蛮同心协力,将文明传承事业推向新高。

永徽元年重阳节,长明灯台正式落成。这座高达九十九尺的宏伟建筑,很快成为长安新地标。最令人称奇的是灯体上的三百六十面水晶镜——通过精密的角度调整,竟能将灯光折射到城中每个角落。入夜后,无论身处长安何处,只要抬头,都能看到那盏不灭的明灯。

"你们听说了吗?"西市的胡商们议论纷纷,"这灯台有灵性!前日大雨如注,城中积水三尺,唯独灯焰不摇不灭!"

随着时间推移,越来越多关于长明灯的神奇传说在民间流传。有学子称灯下苦读能过目不忘;有商人说绕灯三圈可保旅途平安;最离奇的是吐蕃使者的说法——他在灯焰中看到了逻些城的倒影!

永徽三年,阿蛮奉命回吐蕃省亲。当他时隔多年再次站在布达拉宫前,几乎认不出这座焕然一新的圣城——街道整洁如长安,学堂书声琅琅,连最偏远的牧区都建起了"十净厕"。更令人惊喜的是,当年汉蕃学院的第一批学子,如今已有多人考取大唐进士,其中最优秀的贡布,甚至被新君任命为鸿胪寺少卿!

"阿蛮大人!"一个满脸皱纹的老牧民挤过人群,手中捧着洁白的哈达,"还认得老朽吗?当年您在我帐篷里养过伤……"

阿蛮仔细端详那张饱经风霜的脸,突然想起三十年前的风雪夜:"扎西大叔!"

老牧民激动地拉着他的手:"看看现在的吐蕃吧!有了唐犁,青稞产量翻番;学了医术,我家孙儿们再没夭折……"他突然压低声音,"知道我们私下怎么称呼李承乾陛下吗?'文明文殊菩萨'!"

归程前,阿蛮特意去了趟当年遇袭的山口。昔日的荒芜险隘,如今立着一座"文明亭",亭中石碑刻着汉藏双语的《交通守则》。几个吐蕃孩童正在亭下诵读《论语》,清脆的童声在山谷间回荡。

回到长安那日,恰逢长明灯台年度检修。晋阳公主邀阿蛮一同登台查看。当他们顺着旋梯来到灯室时,眼前的景象令人震撼——那盏燃烧了三年的明灯,灯焰依然如初燃时般璀璨,灯芯中的金箔文字清晰可辨。

"阿尔达先生说的没错。"公主轻抚水晶灯罩,"真正的光明,来自文明交融产生的能量。"

阿蛮望向窗外。暮色中的长安城华灯初上,万家灯火与长明灯交相辉映。更远处,终南山上的石经洞、逻些城的汉蕃学院、尸罗夫的波斯学堂、夷州的唐文书院……无数文明的火种正在世界各地熠熠生辉。

正如李承乾在《文明训》中所言:"一点星光易逝,万盏明灯永耀。"在这璀璨的文明之光中,大唐盛世超越了时空的界限,成为人类历史长河中永恒的灯塔。而那个额缀金纹的吐蕃少年,也将永远守护着这份光明,直到地老天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