贞观三十三年的第一缕春风尚未吹化渭水薄冰,鸿胪寺的译官们已经忙得脚不沾地。来自三十六国的朝贡使节挤满了长安城的客馆,最偏远的室韦使团甚至提前三个月出发,就为赶上元日大朝会。
"陛下,这名单怕是有误。"马周捧着厚厚的《万国朝贡录》,老花镜滑到了鼻尖,"林邑、真腊之后,怎么还有个'骠国'?老臣为官四十载,从未听闻此国。"
李承乾接过名册,指尖在那个陌生的国名上轻轻一点:"马卿且看备注——骠国位于天竺以东,国人善驯象。去岁有骠商随海船至广州,见大唐文明昌盛,归国禀报后,其王特遣使来朝。"
正说着,殿外传来一阵清脆的铃音。晋阳公主领着几个异装少女翩然而入,她们身着五色纱丽,眉心点着朱砂,行走时脚镯叮咚作响。
"皇兄,这是骠国公主妙香和她的伴当。"小公主笑着介绍,"她们在太医署学医三月,已能背诵《千金要方》了。"
为首的骠国少女盈盈下拜,汉语虽生硬却字正腔圆:"蒙大唐皇帝天恩,小女子得习圣术。归国后必建医馆,救死扶伤。"
李承乾饶有兴趣地问:"骠国多瘴疠,可知如何防治?"
"回陛下,当以青蒿、菖蒲煮水沐浴。"妙香对答如流,"另按孙真人教导,死水需填,污水需疏,饭前便后需洗手。"
老宰相马周在一旁听得目瞪口呆。他依稀记得,三十年前先帝在位时,这些化外之邦还被统称为"蛮夷"。
"陛下开创的文明交融之局,老臣算是服了。"退朝后,马周对杜如晦之子杜构感慨,"连万里之外的骠国都慕名而来。"
杜构如今执掌鸿胪寺"文明司",闻言笑道:"马公有所不知,去岁海商报告,波斯湾沿岸已有'小长安'之称。各国商贾云集之处,必仿唐制立市、办学、修医馆。"
元日大朝会比往年更加壮观。大明宫前的广场上,各国使节按《大唐宾礼》排列,服饰各异却秩序井然。当李承乾身着十二章纹衮冕出现时,三十六国使者齐刷刷行唐礼,动作整齐得如同演练过千百遍。
"陛下万岁!万岁!万万岁!"
山呼声中,阿蛮注意到一个细节——各国使节的贺表都用汉文书写,且笔迹工整,绝非临时模仿。最令人称奇的是骠国使团,他们竟用金粉在芭蕉叶上抄写了《道德经》作为贡礼。
"骠国何时有了懂汉文的人才?"阿蛮悄声问身旁的康留堂。这个粟特少年已成长为得力的通译,精通七种语言。
"听说去岁有个落第举子随商船南下,在骠国开了蒙馆。"康留堂翻着记事竹简,"对了,那举子叫王玄策。"
朝贡环节结束后,李承乾宣布了一项震惊四座的决定:在长安城南兴建"万国博览苑",永久展示各国文明精华;同时设立"万国学院",招收各族学子研习大唐典章制度。
"朕常思,昔年孔子欲居九夷,今日何妨使九夷来居华夏?"皇帝的声音在广场上回荡,"自今往后,凡愿习唐制、行唐礼者,不论出身,皆可入仕。"
这道旨意如同一块巨石投入平静的湖面。朝中保守派大臣纷纷上书劝阻,连一向开明的魏征之子魏叔玉都委婉表示"恐非我族类,其心必异"。
面对阻力,李承乾在温室殿召见了几位心腹。阿蛮献上一卷《西域见闻录》,指着其中一段:"陛下请看,这是臣在波斯所见。大流士王宫墙上刻着'朕治下二十三省,每省皆可奉其神、行其俗'。连异族帝王都知包容,何况我大唐?"
"说得好!"晋阳公主捧出一叠医案,"这是各国学子在太医署的学习记录。倭人细、波斯人精、吐蕃人勇,各有所长。若能取长补短……"
李承乾拍案而起:"朕意已决!不过——"他狡黠一笑,"得给老臣们个台阶下。"
三日后的大朝会上,皇帝使出了杀手锏。他命人抬出一口青铜大鼎,鼎上铭文斑驳难辨。
"诸卿可知此鼎来历?"李承乾环视群臣,"这是周天子赐予楚国的'夷夏鼎',上刻'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连先秦都知道夷夏一体,难道我大唐反要倒退?"
马周老泪纵横,颤巍巍出列:"老臣愚钝,今日方知陛下胸襟可比周公!"
保守派见状,再不敢多言。随着"万国学院"的筹建,一个前所未有的多民族官僚体系开始在大唐萌芽。
春分这天,阿蛮奉命接待一队特殊的访客——由波斯王子卑路斯率领的流亡学者团。泰西封陷落后,这些带着典籍和技艺的智者历尽艰险,终于抵达长安。
"感谢天可汗收留!"年轻的王子用新学的汉话说道,"波斯虽亡,文明永存。这些典籍记载了我国千年智慧,愿献予大唐。"
阿蛮翻阅着那些羊皮卷,突然在一幅星图前驻足:"这是……"
"我国观星术的精华。"一位白发苍苍的星学家解释,"可预测日月食,还能指引航海。"
当夜,李承乾在麟德殿设宴款待波斯学者。酒过三巡,卑路斯王子突然击掌。随从抬上一个镶满宝石的铜匣,匣中竟是一架精巧的星盘。
"此物名'天枢仪',可测天体运行。"王子亲自演示,"若用于航海,纵使万里之外亦不迷途。"
皇帝龙颜大悦,当即决定在司天台下设"波斯历算科",由这些学者主持。更妙的是,那架"天枢仪"经将作监改良后,成了后来郑和下西洋时"牵星过洋"的利器。
随着万国学院的兴建,长安城南渐渐形成了一片特殊的城区。高耸的观星台毗邻佛塔,波斯风格的穹顶建筑与江南园林相映成趣。最引人注目的是中央的"文明塔",塔身镌刻着汉文、吐蕃文、波斯文等十二种文字的《大同篇》。
阿蛮每日奔波于各建筑工地,协调不同民族的工匠。这天他正为天竺匠人与新罗木工的争执调停,忽见康留堂急匆匆跑来:
"学士!倭国中臣镰足大人到了,还带着个古怪的箱子!"
中臣风尘仆仆,却掩不住兴奋。他献上的木箱里,整齐码放着百余册书卷——《倭国律令》《班田收授法》《冠位十二阶》……全是仿唐制制定的典章制度。
"托陛下洪福,大化革新已成!"中臣跪地禀报,"这些皆按大唐制度改良,特来请陛下御览。"
李承乾翻阅着这些浸润心血的文献,突然发现最后一册《东海联防策》:"这是?"
"倭国愿与大唐、新罗共组水师,肃清海寇。"中臣眼中闪着坚定的光,"文明之光,当照彻东海每个角落。"
皇帝深受感动,当即赐中臣"东海文明使"称号,并允诺派遣工匠协助倭国兴建海港。谁也没想到,这个小小的决定,竟为百年后东亚海上贸易圈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初夏时分,"万国博览苑"终于落成。开苑典礼上,最抢眼的莫过于"文明交融厅"。这里陈列着汉胡合璧的乐器、蕃汉对照的典籍、以及各族的"混血"发明——波斯工艺的大唐瓷器、吐蕃纹样的江南丝绸、甚至还有倭国改良的唐式海船模型。
阿蛮正在厅内为各国使者讲解,忽被一阵骚动吸引。只见李承乾站在一架新式织机前,亲自操作演示。这织机融合了江南的提花技术与波斯的花纹设计,能织出前所未有的复杂图案。
"诸位请看。"皇帝指着织机吐出的锦缎,"汉家的蚕丝,粟特的染料,波斯的花样——这才是真正的文明交融。"
人群中,骠国使者若有所思。三个月后,当阿蛮收到从骠国寄来的"象耕图"时,不禁莞尔——图上大象拖着的犁铧,分明是改良过的唐犁。
贞观三十三年的重阳节,一场别开生面的"万国科举"在长安举行。来自十八个民族的三百学子同场竞技,考题既有传统经义,也有"如何用本族文字诠释仁政"这样的新题。考场外,各族百姓翘首以待,卖胡饼的吆喝声与唐语讨价还价声交织成趣。
放榜那日,朱雀大街挤得水泄不通。当礼部官员念出"宾贡科状元阿史那德"时,一个突厥青年难以置信地瞪大眼睛。而更令人震惊的是,榜上还有吐蕃人、波斯人、甚至一位倭国僧侣。
"陛下真乃千古一帝!"马周在朝会上由衷赞叹,"老臣昨日去国子监,听到吐蕃学子吟《诗经》,波斯学者论《论语》,恍若梦中。"
李承乾微笑不语。他望向殿外——秋阳下的长安城,万国旗帜迎风招展。更远处,新落成的"万国学院"传来朗朗书声,那是各族学子在用汉话诵读《礼记》: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在这片和声中,一个前所未有的文明共同体正在成型。它不靠武力征服,不以文化同化为手段,而是如春风化雨,让每个民族都能在保持本色的前提下,共享文明成果。
腊月祭灶这天,阿蛮收到一份特殊礼物——李承乾亲笔题写的"文明使者"匾额。皇帝在赐匾时说:"朕常想,若贞观盛世有什么值得后世铭记,不是疆域之广,不是兵力之强,而是开创了'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文明新局。"
阿蛮将匾额悬于宅门,每日出入都要驻足片刻。他想起那个初到长安的吐蕃少年,想起丝路上的风霜,想起泰西封城头的夕阳……一切恍如昨日,又仿佛已过千年。
除夕夜,长安城灯火如昼。新建的"万国灯楼"上,三百六十盏明灯照彻夜空。每盏灯都代表一个民族,形状各异却同样明亮。李承乾携百官登楼,与各国使者共同点燃了顶层的"文明主灯"。
当钟声响彻云霄时,阿蛮站在人群中,望着那璀璨的灯海。在他身旁,康留堂正用粟特语向波斯学者解释灯谜;不远处,中臣镰足与骠国公主妙香讨论着药方;更远些,新科进士阿史那德被一群突厥孩童围着讲述考场见闻……
在这幅万民同乐的画卷中,年轻的文明使者突然热泪盈眶。他想起松赞干布曾问:"什么是文明?"此刻他终于明白——文明就是让每个生命都能绽放光彩,让每颗星星都能闪耀夜空。
夜风拂过,灯影摇曳。阿蛮仰头望去,只见"文明主灯"的光芒直上霄汉,与满天星斗交相辉映。在这璀璨的光辉中,贞观盛世翻开了新的篇章——一个超越种族、国界的文明共同体,正在世界的东方冉冉升起。
正如李承乾在《文明诏》中所言:"星火之光,可以燎原;涓流之微,终成江海。万方同风,九州共贯,此乃天命所归,人心所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