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 >  大唐太子的开挂人生 >  第119章 山河一统

春日的晨光洒在剑南道的崇山峻岭间。益州都督府内,新任剑南道安抚使裴行俭正凝视着沙盘上那些代表部落势力的小旗。西南夷三十六个部落,近半年来已有十二个归附,但剩余的那些仍盘踞在险要之地,时叛时降。

"报!巂州急件!"亲兵匆匆闯入,呈上一封插着羽毛的军报。

裴行俭展开一看,眉头顿时紧锁——巂州以南的乌蛮部落袭击了唐军粮队,劫走粮草五百石,杀害押运官兵十七人。

"传令各营戒备,同时派使者警告乌蛮首领,三日内交出凶手。"裴行俭沉声道,"另,飞鸽传书长安,奏请增派山地营。"

长安城中,李承乾接到军报时正在与兵部商议军制改革。他凝视着地图上剑南道崎岖的地形,忽然问道:"岭南的藤牌军可还驻扎在泸州?"

"回陛下,藤牌军三千人上月刚换防至泸州。"兵部尚书迅速回答。

"命其即刻西进,归裴行俭节制。"李承乾手指划过地图,"另调安南都护府的山地弩手千人北上。"

侯君集出列道:"陛下,是否太过兴师动众?区区蛮族..."

"非为剿,实为抚。"李承乾摇头,"西南夷反复无常,皆因生计艰难。朕欲先示之以威,再施之以恩。"

五日后,当乌蛮首领骨力干看到唐军阵列时,不禁倒吸一口凉气——不仅有两千精锐弩手封锁山谷,更有数百名身着藤甲、手持利刃的山地兵从绝壁攀援而下,切断了他们的退路。

"大唐皇帝有令,交出凶手,既往不咎。"通译高声宣谕,"若负隅顽抗,玉石俱焚!"

骨力干环顾四周,发现连往日同盟的白蛮部落都已倒戈,只得绑了三个参与劫掠的头目出降。令他意外的是,唐军并未烧杀掳掠,反而在寨前空地上搭起了粥棚。

"这是..."骨力干疑惑地看着热腾腾的粟米粥。

裴行俭亲自解释:"陛下知尔等缺粮,特命开仓赈济。另赐稻种百石,派农师教授耕种之法。"

当骨力干得知这些稻种是耐寒的"百日熟"品种,特别适合山地种植时,这位剽悍的酋长竟扑通跪地,以生硬的汉语高呼:"大唐皇帝,真天神也!"

消息传回长安,李承乾立即召开朝会。他命人展示西南夷各部的分布图,上面详细标注了山川地势、部落势力范围。

"诸卿,西南不靖,根源在于道路不通、教化不至。"李承乾指着地图,"朕欲修筑'西南道',连通益州与交州,沿途设驿站、屯田,渐次归化诸夷。"

魏征担忧道:"陛下,西南瘴疠之地,劳民伤财啊!"

"魏公请看。"李承乾命人呈上几份奏报,"这是巂州刺史的统计,去岁因蛮族劫掠,损失商旅三十七队,折钱二十万贯。若修通道路,不仅可保商旅平安,更能开垦百万亩良田。"

见群臣仍有疑虑,李承乾抛出了更大胆的计划:"命裴行俭就地招募归附蛮兵,组建'山地营',月俸与唐军同。另在各部落设'义学',教授汉语农技,子弟优异者可入国子监。"

这项"以夷制夷"的策略很快见效。骨力干归降后,主动请缨劝说邻近部落。不到一月,又有八个部落归附。最令人惊喜的是,他们献上了珍贵的西南详图——上面标注了各条隐秘的山路和渡口。

夏初时节,李承乾在麟德殿接见了西南夷第一批入京的子弟。这些皮肤黝黑的少年穿着崭新的儒服,虽然举止拘谨,但眼中满是好奇与渴望。

"尔等远道而来,可有所求?"李承乾温和地问。

为首的少年鼓起勇气:"回陛下,我们...想学造水车。"

原来西南山地灌溉艰难,他们最渴求的是水利技术。李承乾当即应允,命将作监专门为这些学子开设"农工科",除经史外,重点教授实用技艺。

与此同时,西南道的修筑也正式开始。与以往不同,这次采用了"分段承包"的新法——将千里道路分为百段,由归附部落就近承包,官府提供工具粮饷,按进度付款。

"陛下,巂州段进展神速!"工部尚书兴奋地报告,"那些蛮兵攀山越岭如履平地,开凿栈道的本事令人叹服。"

李承乾并不意外:"各族生于斯长于斯,自然熟知地理。朕要用其所长,化边患为边利。"

随着道路延伸,一个意外的收获出现了——西南深山中盛产各种珍稀药材。太医署迅速派出采集队,在土着向导带领下,发现了大量未见记载的药用植物。孙思邈如获至宝,亲自编撰《西南药志》。

仲夏时分,岭南传来急报——安南都护府遭到林邑国袭击。这个南海小国趁唐军主力在西南,突然出兵劫掠边境。

"林邑王好大胆!"侯君集怒道,"臣请率水师南下,踏平其国!"

李承乾却盯着地图沉思良久:"林邑虽小,但地处要冲。与其劳师远征,不如..."他忽然指向交州以南的港湾,"在此筑城屯兵,扼其咽喉。"

一个宏大的战略逐渐成形:在西南修路的同时,于南部沿海建立一系列军镇,形成陆海夹击之势。李泰接到诏令,立即从岭南水师抽调二十艘战船,配合陆军行动。

令人意外的是,林邑王闻风丧胆,不待唐军集结完毕就遣使谢罪,不仅赔偿损失,还主动提出纳贡。李承乾顺水推舟,准许其请和,但要求开放港口,允许唐商自由贸易。

"陛下,何不趁势灭其国?"有武将不解。

"灭一小国易,收其心难。"李承乾解释道,"今许其通商,唐货涌入,久而久之,林邑自会仰慕华风。"

秋收时节,西南道的首段竣工典礼在益州举行。这条穿行于崇山峻岭间的官道,宽达五丈,沿途设驿站十二座,屯田三十顷。最令人惊叹的是那些横跨深涧的藤索桥——采用土着工艺改良而成,可容车马通行。

裴行俭在奏报中详细描述了通车盛况:各族百姓载歌载舞,甚至有百岁老人被儿孙抬来,只为看一眼这"天路"。更可喜的是,沿途部落纷纷请求内附,自愿编户齐民。

"西南渐定,当思西北。"李承乾在朝会上将目光转向另一张地图,"安西四镇近来如何?"

兵部立即汇报:自大食退兵后,西域相对平静。但吐蕃近来在青海活动频繁,有东进之意。

"朕记得吐谷浑故地水草丰美?"李承乾突然问道。

"正是。若得此地,可养战马十万..."

"传旨安西都护府,秘密联络吐谷浑旧部。"李承乾眼中闪过一丝锐利,"同时命陇右军演武,震慑吐蕃。"

这项战略很快见效。当吐蕃探子发现唐军在青海湖一带频繁活动,且与吐谷浑遗民接触密切时,立即收缩了势力范围。更妙的是,几个摇摆不定的羌族部落见势归附,献上了珍贵的青海地图。

冬雪降临前,李承乾做出一项重大决定——在西南设立"羁縻州",任命归附首领为刺史,但由朝廷派长史辅政。这种"以夷治夷"的灵活政策,大大降低了治理成本。

"陛下,巂州急报!"一个雪夜,紧急军情打破了宫中的宁静。

李承乾披衣起身,只见奏报上写着:乌蛮残部勾结吐蕃使者,意图叛乱,已被骨力干告发。裴行俭先发制人,一举擒获叛逆者百余人。

"好个骨力干!"李承乾拍案赞叹,"传旨,晋其为巂州司马,赐姓李,入宗正寺属籍。"

这个决定在西南引起轰动。一个蛮族首领竟获皇姓,这是前所未有的荣耀。各部落闻风而动,纷纷请求效忠,甚至主动协助清剿叛乱残余。

年关将至,安西都护府送来厚礼——吐蕃赞普迫于压力,遣使求和,不仅归还了劫掠的边民,还答应约束部众。更可喜的是,丝绸之路南道因此更加畅通,去岁商税增加了四成。

贞观二十六年的元日大朝会格外隆重。西南各族、西域诸国、南海邦交的使者济济一堂,用各种口音向大唐皇帝表达敬意。最引人注目的是骨力干——这位昔日的蛮族首领,如今身着绯袍,操着生硬的汉语向李承乾献上西南特产。

"臣...李骨力,祝陛下...万岁!"他笨拙却真诚地叩首。

李承乾亲自扶起他:"爱卿平身。西南安定,卿功不可没。"

朝会后,李承乾在偏殿召见了几位重臣。墙上挂着最新绘制的《大唐全舆图》,从东北的室韦到西南的吐蕃,从西域的葱岭到南海的群岛,疆域之广前所未有。

"疆土虽广,守成更难。"李承乾语重心长,"朕思之,当设'四夷馆'于各道,专司各族事务。再建'边学',培养通晓夷情的官吏。"

魏征感慨道:"陛下不以武力压人,而以德政服心,老臣叹服。"

"非朕之能,乃时势使然。"李承乾摇头,"各族所求,不过安居乐业。若能满足此愿,谁愿铤而走险?"

开春后,一项史无前例的工程启动了——修筑环绕大唐疆域的"边道系统"。西南道、青海道、辽东道...这些战略要道将像血管一样,将帝国的力量输送到每个角落。

最艰苦的工程在剑南道与吐蕃交界处。这里山势险峻,气候恶劣,但工匠们创造性地采用了"栈道悬桥"相结合的方式,硬是在绝壁上开出一条通路。当地部落称之为"天梯",传言有神助。

五月里,李承乾接到裴行俭的密奏——吐蕃内部出现分裂,有贵族暗中联络,愿为唐军向导。与此同时,安西都护府也传来好消息:可萨汗国同意与大唐夹击大食,确保商路安全。

"陛下,此乃用兵良机!"侯君集激动地说。

李承乾却走到窗前,望着远处终南山上的积雪:"兵者,凶器也。朕欲再试一招——传旨,在陇右、剑南设五处'互市',允许吐蕃百姓前来贸易。"

这项怀柔政策效果出奇地好。当吐蕃牧民发现能用羊毛、马匹换取大唐的粮食、铁器后,对战争的热情骤减。甚至有部落偷偷越过边界,请求内附。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盛夏时节,西南传来捷报——最后一股顽抗的蛮族在逃亡途中坠崖而亡,其部众全部归降。至此,剑南道三十六部落尽数内附,朝廷实际控制区域向南推进三百里。

"好!"李承乾在军报上批注,"命裴行俭就地设立南宁州,筑城屯田。另选部落子弟百人入长安学习,授以官爵。"

秋风吹过长安时,各国使节再次云集。今年的重头戏是"边功大阅"——来自安西的铁骑、岭南的藤牌军、西南的山地营...各支特色部队在朱雀大街列阵行进,展示大唐的军威与包容。

骨力干看得热泪盈眶。这位曾经的蛮族首领,如今已是正五品宁远将军。他指着那些装备精良的山地营士兵,对同来的族人说:"看,那就是我们的前程!"

冬至这天,李承乾登上重修后的长安城墙。举目四望,城外新垦的农田阡陌纵横,远处终南山上的烽燧依稀可见。更远处,是他未曾踏足却已归心的万里疆土。

"陛下,安西最新舆图送到了。"马周轻声禀报。

李承乾展开这卷用各色丝线绣成的地图,只见上面清晰地标注着山川、河流、部落乃至水草分布。最西端的葱岭之外,竟还绣着几个小字:"大食界"。

"善。"皇帝满意地卷起地图,"传旨司农寺,选耐寒麦种送安西试种。再命太医署编《边地防病要术》,发往各都护府。"

夜幕降临,皇城中灯火通明。李承乾在灯下批阅着各边疆州的奏报:辽东的营州奏报新附靺鞨部落请开互市;安南的交州上报林邑商人运来珍稀香料;安西的龟兹请求增派儒生教授经史...

朱笔一道道划过,一个前所未有的庞大帝国正在这些看似平常的政令中逐渐成形。这不是依靠铁血征服的帝国,而是通过道路、驿站、互市、学堂这些纽带,将各族各地有机联系在一起的共同体。

晋阳公主轻轻走进殿内,为皇兄披上外袍:"夜深了,皇兄该歇息了。"

李承乾放下朱笔,指着案上的地图:"兕子,你看这大唐像什么?"

小公主歪着头想了想:"像...像一棵大树?"

"说得好。"李承乾欣慰地笑了,"根在中原,枝叶却可荫庇四方。朕要做的,就是让这棵大树的每片叶子都能享受到阳光雨露。"

窗外,新年的更鼓声隐约传来。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从东海之滨到葱岭雪原,从南海群岛到草原大漠,无数人的生活正在悄然改变。他们或许说着不同的语言,有着不同的习俗,但都有一个共同的身份——大唐子民。而这个身份,将如春风化雨般,滋养着这片土地上的每一个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