赛博实验室的全息投影上,三道光带正沿着进度图飞速蔓延。代表“空间锚定系统”“能量传导网络”“量子校准核心”的三个大步骤图标接连亮起,暗金色的纹路像潮水般淹没了周围的小步骤,进度条下方的数字剧烈跳动,最终定格在“剩余步骤310个”。薛逸辰的指尖悬停在最后一个亮起的图标上,冰蓝色的眼瞳里映着科技空间外传来的震撼画面——青藏高原的银河望远镜已经竖起了第一组抛物面天线,暗紫色的能量流在环形轨道上奔腾,像给金属巨龙插上了发光的羽翼。
“boSS,三个大步骤提前12个加速日完成,这在系统的预测里是‘概率低于0.1%’的事件。”林教授的声音带着难以置信的颤抖,她将实时监测数据投射到中央屏幕,每个参数都稳定得不像话:空间锚定器的谐振误差0.001%,能量传导的损耗率0.3%,量子校准核心的响应速度突破了理论极限,达到0.0001秒,“工程队说,最后一次调试时,所有设备突然进入‘同步共振’状态,就像有只无形的手在指挥它们。”
薛逸辰调出设备的日志记录,发现同步共振发生的瞬间,科技空间内的虫洞发生器恰好进行了一次能量测试。两者的时空子频率完全吻合,形成了跨空间的“量子纠缠”——这意味着银河望远镜与虫洞技术在无意间完成了第一次协同,虽然只是短暂的0.1秒,却让设备的精度提升了3个数量级。
“不是巧合。”他的指尖划过两个设备的频率图谱,重叠的波峰像咬合的齿轮,“空间锚定系统的核心算法,本来就借鉴了虫洞发生器的时空子控制逻辑,这次共振是技术同源性的必然结果。”他顿了顿,调出下一步的施工计划,“让工程队趁热打铁,启动第四个大步骤‘暗物质聚能环’的安装,同步共振的状态至少能维持7个加速日。”
科技空间外的华夏大地,正沉浸在加速时间的狂欢里。青藏高原的工地上,机械臂像跳芭蕾般精准作业,暗金色的聚能环组件沿着轨道滑行,在量子校准核心的引导下自动对接,误差不超过一根头发丝的直径。这要是在常规时间里,每个组件的对接都需要3天的微调,而现在,得益于同步共振,工程队在1个加速日里就完成了300个组件的安装,效率提升了72倍。
“暗物质聚能环的第一环闭合了!”外界的工程总指挥发来全息通讯,他的脸上沾着mAx材料的金属粉尘,眼睛却亮得惊人,“聚能效率达到120%,比设计值还高!能量流在环里转了三圈,居然一点损耗都没有!”
屏幕上的实时画面中,闭合的聚能环泛起暗紫色的光晕,光晕沿着轨道流动,在环形基座上形成一个巨大的能量旋涡。旋涡中心的空间开始扭曲,将周围的光线折射成彩虹般的弧线——这是暗物质能量达到“临界聚能态”的标志,意味着银河望远镜已经具备捕捉10光年外信号的能力。
林教授的指尖在能量旋涡的三维模型上轻点,模型分解后,能看到无数条细微的“能量支流”,这些支流在聚能环内形成闭环,像永动机般循环往复。“是空间锚定器的功劳。”她调出锚定器的应力数据,“它们将聚能环牢牢‘钉’在空间褶皱里,能量流顺着褶皱的纹路走,自然不会损耗——这相当于给能量修了条‘高速公路’。”
薛逸辰的目光落在科技空间的材料储备库。那里的特级mAx材料已经消耗了40%,按这个速度,剩余的640个步骤可能会面临材料短缺。但就在三天前,星际勘探队传来捷报:他们在柯伊伯带发现了一座巨型暗物质矿脉,储量足够支撑整个银河望远镜的建设,甚至能剩下30%用于穿梭系列的量产。
“让问天6护航队立刻返航,带上采矿设备。”他将矿脉的坐标发送给星际勘探队,“用暗物质聚能环的技术改造采矿机,效率至少能提升5倍。”他顿了顿,看向屏幕上的能量旋涡,“等聚能环全部闭合,我们就能试着给银河望远镜‘开光’了——先看看10光年外的a星系长什么样。”
林教授突然指着屏幕的角落,那里的能量监测仪跳出一组异常数据:聚能环的暗物质能量在流经某个节点时,突然产生了“量子隧穿效应”,直接出现在10公里外的另一个节点,中间没有经过任何传导路径。“这是……空间折叠的前兆?”她的声音带着兴奋,“聚能环不仅在聚能,还在无意识地‘练习’空间折叠,就像婴儿学走路!”
薛逸辰的冰蓝色眼瞳骤然收缩。他立刻让工程队在那个节点加装传感器,数据显示,节点处的时空子密度是其他区域的3倍,正是这种高密度让能量实现了“瞬间转移”。“这才是暗物质聚能环的真正潜力。”他在虚拟笔记上写下这句话,“不仅能给银河望远镜供能,还能作为虫洞发生器的‘能量储备池’,未来穿梭系列的星际跳跃,可能就靠这些节点提供爆发力。”
加速时间的7天里,科技空间与外界的技术协同达到了顶峰。科技空间内,薛逸辰和林教授优化聚能环的能量分配算法;外界的工程队则根据算法实时调整设备参数,两者的配合像精密的钟表齿轮。当第七个加速日结束时,暗物质聚能环已经完成了60%的安装,形成了三个闭合的能量环,它们在环形轨道上同步旋转,将暗物质能量压缩成肉眼可见的紫色光带。
“剩余步骤310个。”林教授将更新后的进度图放大,第四个大步骤“暗物质聚能环”的图标已经亮了一半,“按当前效率,再有20个加速日,就能启动银河望远镜的首次试观测。”她顿了顿,调出东域科技空间的虫洞发生器,发生器的暗金色外壳上,新安装的能量接口与聚能环的节点完全匹配,“等聚能环完工,我们就能进行1光年距离的虫洞实验了,能量供应绝对充足。”
薛逸辰走到科技空间的舷窗前,看着外面加速旋转的华夏大地。白天与黑夜的交替快得像闪光灯,城市的轮廓在扩张,工厂的烟囱喷出的不是黑烟,而是暗金色的能量流,连大气层都染上了一层淡淡的紫色——这是暗物质聚能环蒸发的微量能量,在加速时间里积累成的奇观。
“护目镜上的倒计时,还在正常走吗?”他突然问道,总觉得这超乎预期的顺利背后,藏着某种时间的馈赠。
林教授调出护目镜的同步数据:1381天6小时12分。数字依旧精准,像一把悬在头顶的剑,提醒着他们不能沉浸在加速时间的幻觉里。“1381天,足够我们走完剩下的310个步骤了。”她的声音带着坚定,雪白的长发在能量流的映照下泛着银光,“到时候,银河望远镜能看到三体星系的舰队,虫洞发生器能把穿梭系列送过去,我们不再是被动等待的猎物。”
薛逸辰的指尖在虚拟键盘上敲击,将三个大步骤的技术成果整理成加密文件,命名为“华夏文明2.6级晋级报告”。系统提示“文明等级评估中”的瞬间,全息投影上的暗物质聚能环突然爆发出更强的光芒,三个能量环合并成一个更大的环,将整个青藏高原的观测站笼罩其中——这是文明等级即将提升的征兆,也是三个大步骤超常完成的最好证明。
他知道,310个步骤依旧是漫长的征途,但当看到那道笼罩观测站的紫色光环,突然觉得每个步骤都充满了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