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刊道藏辑要心集一
孚佑上帝全经阐义
八洞仙祖分章合注
体道章第一
道元始一炁虚无自然可道非常道道本无言拟议便非名长飬万物不可知识可名非常名
愈探愈深愈执愈失
正阳帝君注曰此道字在孔子言则爲後天中庸云道之大
原出於天是有天而後有道非後天而何若以太上言则道
字乃先天之道矣惟有道而後有天所谓道生天地是也故
是经开端便云道若可道非常道也可道卽後天之道非常
者如着在一边就在一边不能浑盖包罗若大道则不可道
也惟不可道道斯常周而名亦如之名卽仁义礼智之名其
生此仁义礼智者道也谓之仁谓之义谓之礼与智便落後
天而仁不能通乎义礼不能通乎智是所以无常名也而所
以仁所以义所以礼与智则不可名其不可名者道而已矣
无荡荡难名民无得称名天地之始纯亦不已先乎覆载有太极分眞强名日道名万物之母
降本流末飬育羣生故常无欲以观其妙隐显莫测无心运化常有欲以观其徼守中
抱一有意操持
又曰无字一读无卽所谓无极也未有天地先有此道道丽
於无非天地之始乎有字一读有卽所谓太极也惟有道而
後万物生无趋於有非万物之母乎常无一读无何以见妙
无不终无微妙不可端倪故欲观之盖是无非蹈空之无也
常有一读徼者缴也尽也卽所谓遍也凡物有不能遍其不
能遍者以所植之浅也惟道则常有有根於无从无生有有
斯不穷不穷斯徼矣而要非迹象之有也故欲观之
此两者执其两端空空如也同出而异名一分造化心起经纶同谓之玄尽性至命体用一源
玄之又玄形神俱妙无中生有众妙之门悟由此入妙用难量
又曰两卽有无之两无此道也有此道也谓之同出而或以
无名或以有名名则异矣玄者深远无极之所出有入无道
之神妙若此欲不谓之玄也能乎然第谓之玄则犹可以迹
象求也毛輶有伦是也至玄之又玄则鲜所测度所谓无声
无臭是也非至而何然又不终於无众有皆从此化化生生
故曰众妙之门
飬身章第二
天下皆知美之爲美自扬已美使彰显也斯恶已有危亡也皆知善之爲善有功
名也斯不善已人所争也故有无相生无必生有有必归无难易相成先难後获见易爲难
长短相形道本无形自相长短高下相倾天旋地转安得高下音声相和一风万籁所鸣皆应
前後相随往古卽今来今卽古
正阳帝君注曰大道不滞形迹不分畛域不落意见浑浑沦
沦固无所爲恶并无所爲美固无所爲不善并无所爲善故
举有无难易长短等一切浑於不见省却多少牵扯烦扰天
下人不知此中妙谛知美则以爲美殊不知别有不美者存
知善则以爲善殊不知别有不善者在相形之下遂生出有
无等许多弊窦来何如大道不知之爲得也
是以圣人处无爲之事恭已而治贵乎自然行不言之教天何言哉道寓於物
又曰爲亦事也圣人当事而行初无爲之之心行所无事是
也当言而言亦无言之之心四时行焉是也故曰处无爲之
事行不言之教
万物作焉而不辞忘物生而不有忘形爲而不恃忘情功成而弗居忘其
所自
又曰作兴起也万物於我待作书曰作新民御世者所不辞
也然虽不辞而实不有不恃不居
夫惟弗居缘空虑绝是以不去眞一常在
又曰此卽颜子无伐无施之谓总是理会得无字亲切精妙
故耳圣人旣弗居功彼万物曰迁善而弗知矣又何去之有
哉
安民章第三
不尙贤德圣弃智使民不争大公无我不贵难得之货伯牙弃利使民不爲盗
戒得劝贤不见可欲非礼勿视使心不乱转物应机是以圣人之治修身爲本虚其
心遣欲全心实其腹直飬全命弱其志致柔全神强其骨保精全形
正阳帝君注曰圣人之治总是讲的个淡泊无爲所以贤不
尙货不贵欲不见胥天下而浑之心者神明之宰自是要虚
而腹则何以要实盖腹者心所宅也宅弗安则天君乱故虚
心而实腹若志则肾所藏也而骨则爲肾之余志妄动则强
而肆欲骨斯以痿圣人知此故弱其志以强其骨
常使民无知无欲返朴守湻使夫知者不敢爲也絜矩从心无假造作爲无爲
寂然不动则无不治感而遂通
又曰民之多故总缘於有知有欲是以纷纷不静惟常使人
知欲尽冺则共游浑噩浩荡之天而天下何不治之有其曰
使夫知者不敢爲犹云智者无所用其谋而已矣
无源章第四
道冲而用之太虚同体或不盈谦不自满渊兮似万物之宗渊渊其渊万物资始
正阳帝君注曰道字一读冲字一读冲卽冲虚无欲之冲犹
寂然之谓以寂然之道用之於世似乎不能盈满宇宙而不
知其渊渊其渊爲百川之所归注是故万物所宗主也曰似
者亦谦言之耳
挫其锐知止敛神解其纷不随世变和其光退藏宥密同其尘混心於物湛兮似若
存存神於无
又曰人不知道立於无是以锐而求之纷而求之愈求而愈
失其去道也远是以圣人锐则挫之纷则解之道备於躬光
辉自应远耀而又不欲过於表着以凌物用是和其光焉以
同其尘夫尘不解者也乌乎同之然不同则又矫异矣伯夷
之淸非至道也湛卽湛寂淸静之谓惟湛寂则道无弗存矣
似亦谦辞
吾不知谁之子一元旡上象帝之先超踪造化惟道独尊
又曰大道若此其果谁之子乎曰象帝之先夫帝已先矣又
曰象帝之先则是先而又先卽上所谓玄之又玄是也
虚用章第五
天地不仁无心施化以万物爲刍狗任其自然圣人不仁法天无爲以百姓爲
刍狗顺帝之则
正阳帝君注曰不仁非谓天地圣人之不仁也言天地无心
成化万物皆沐其仁而天地究未尝有心仁之刍狗祭物束
草以作牺牲祀则奉之过则弃之言无所系恋也天地之仁
万物亦若是焉而已矣圣人之於百姓也亦然
天地之间塞乎两间优优品类其犹槖龠乎空洞虚中太和充溢虚而不屈中通外直动
而愈出应变无穷
又曰槖龠不动则寂有感皆通天地之化如之盖惟虚其中
而不屈是以动而愈出耳
多言数穷希言飬气不如守中允执厥中
又曰多言者卽烦称博引之谓与其多言而不适於道何如
守中之爲贵乎中卽允执厥中之中尧舜禹汤文王周公孔
子皆根是以御世太上之言乃范围曲成不过不遗之道而
後世乃以老氏别之不亦谬哉
成象章第六
谷神不死虚灵不昧是谓玄牝一阴一阳
正阳帝君注曰谷空其中可谓虚矣而犹有形之可见不得
谓之神也惟道旣丽於虚而形迹胥冺此所以谓之神其曰
不死者死者生之返物反而归则曰死若道未见有生则亦
安见有死故曰谷神不死牝以生物得名曰玄牝者生物而
不见其生之之迹是牝而实玄矣
玄牝之门念头起处是谓天地根呼接天根吸接地基
又曰玄虽丽於无而实阳神之所宅也牝似丽於有而卽阴
神之所主也易曰一阴一阳之谓道然则玄牝之门非卽天
地之所托始乎且阴阳无形无象而静阖动辟正无非阴阳
也门司阖辟故以是况之
绵绵若存川流不息用之不勤虚间无用
又曰绵绵者微而不絶之谓玄牝虽至微妙而端绪恰自络
绎不絶曰若存者不见其存而实有存者在勤训穷此其所
以用之而无终穷也
韬光章第七
天长地久万古长春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阴阳变通以其不自生本无生灭
故能长生不迁不变是以圣人後其身而身先自强不息外其身而身存
成物成巳非以其无私耶天地同根故能成其私万物同体
正阳帝君注曰混沌凿而两仪奠何代不有天地何时不有
天地亦何人何物不共戴此天地长莫长於此久莫久於此
所以谓之天长地久而要之天地之所以能长久者以其生
物而无生之之心不自生不自以爲生也故能长生万物圣
人本是以法天地不自有其身而後之不自爱其身而外之
凡所先者皆人之事所自内者皆人之图乃被其泽者无弗
归之是不先身而身自先矣外其身而身存矣要其所以致
此者非以其无自私也耶夫惟无私故能成其私其私卽家
齐国治天下平之谓王者以此爲私非无自私安克以成其
私哉
易性章第八
上善若水性犹水也水善利万物而不争随方逐圆不爲物忤处众人之所恶
以柔处卑居之静夀故几於道动微吉先其庶几乎
正阳帝君注曰道生德德生善善自德生故曰上善其曰若
水者天一生水德运而爲善犹气运而爲水也斯二者皆从
无以趋於有是之取譬水利万物而不与万物争功处众人
之所恶者恶训忽言众被其泽而忽而不知其泽此水之所
以几於道也而圣人之上善如之
居善地利物无泽心善渊容物有养与善仁生物不盈言善信应物勿爽政善治化物
淸平事善能成物曲直动善时顺物节度
又曰居善地者言水自高趋下必有归宿是也非善地而何
心善渊者其源不穷其流不竭也非善渊而何与善仁者恩
波广沛放之皆凖是也非善仁而何言善信者导则流塞则
止也非善信而何政善治者优渥田畴滋润枯槁是也非善
政而何事善能者可大可小可短可长是也非善能而何动
善时者冬则坚凝春则泮释是也非善时而何而上善与之
同焉此节俱是双关语虽祗言水而言上善在其中
夫惟不争卑以自牧故无尤有善无咎
又曰此二语亦承上就水言水言水之所以备诸善者以其
利万物而不争故也夫惟不争故人皆不得而尤之矣不知
上善者曷弗取鉴於水哉
运夷章第九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天道亏盈而益谦揣而锐之不可长保地道变盈而流谦
正阳帝君注曰大道恶盈当其盈而用力持之持之是也而
不免於持之迹矣何如不盈之爲贵乎故曰不如其已大道
戒锐当其锐而揣之揣之是也而不免於揣之心矣揣是强
制之法踰时又将复然故曰不可长保
金玉满堂莫之能守鬼神害盈而福谦富贵而骄自贻其咎人道恶盈而好谦
功成名遂身退君子有终天之道天地合德
又曰金玉从富贵来世之享富贵拥金玉者何以不克终而
守乎以其骄也骄缘於贪贪斯恋恋而不能去故凡抱远识
者於功成名遂之後则亟思退恐盈满之爲害也则此个退
字是乃天之不盈之道汉留侯深知此道故终身不殆若越
之文种吴之子胥其不知退者矣
能爲章第十
载营魄神凝志道不爲物迁抱一能无离二物混成如母??婴
正阳帝君注曰魂魄人之所各丽於身者也易曰精气爲物
游魂爲变变者神也营训止魂属阳精而神焉魄属阴杂而
止焉是之谓营魄载者以魂载魄也魄载魂则魄爲政而嗜
慾攻取将漓其性若魂载魄则魂爲政而虚灵不昧日见其
天抱一者抱此不二不杂之眞能无离言神与一不可以须
臾离也
专气致柔能婴儿眞息悠悠如保赤子
又曰气卽形气之气而利害美恶分焉用之当则美而利失
所当则恶而害与其逞之失所不如敛之使静静卽所谓专
也且气易隣於刚刚者必折齿刚是以易敝也故旣专而又
致柔能婴儿者赤子纯一无僞安於不识不知之天圣人之
安於无事则亦如之故曰能婴儿卽大人不失赤子之心之
谓也而生神章有云熙颐养婴童者亦犹此意
涤除玄览能无疵不见不闻监明尘净
又曰涤除者扫除杂秽也圣人以无事爲福故於杂秽一切
扫除而玄览其高远日跻上达则亦何非义之有故曰无疵
爱民治国能无爲不动不变时淸道泰
又曰民自具爱之之道国自有治之之道圣人如其道以爱
民亦如其道以治国所谓因物付物是也而何待於爲故曰
能无爲
天门开阖能无雌出有入无一而不二
又曰天门者卽道之门也道之开阖动用自然范围不过曲
成不遗圣人亦先天而弗违後天而奉时已耳故曰能无雌
雌者守一之谓卽君子而时中也
明白四达能无知月皎冰融黜聪屏智
又曰齐治均平明白四达是所谓知也然见以爲知则有知
之心矣有知之心则与本然之知判而爲二且如镜照物者
也物来斯照而镜初无照物之心故明白四达虽知而究未
有知也故曰能无知
生之畜之斡旋四德长养羣情生而不有道生万物无所取有爲而不恃忘其所以默默昏昏
长而不宰泰然无我一任天理是谓玄德行修德备脱体全眞
又曰圣人体道於无所以生万物畜万物虽生而不自以爲
有虽爲而不自恃虽长民而不自以爲宰是谓无声无臭之
道惟精惟一之道也非玄而何故曰玄德
无用章第十一
三十幅共一毂象月之数万法归心当其无有车之用毂虚其中所以运行埏埴以
爲器阴阳往来而成造化当其无有器之用竭智尽物圣无全能凿戸牖以爲室万象
森罗同乎一天当其无有室之用谁不由戸莫非斯道故有之以爲利得此父母之身爲用
无之以爲用存我厥初无内无外
西华帝君注曰太上教人总本个无字立论是经八十一篇
惟此章揭明其旨太上无量度人经济皆在於此车有毂则
必有辐毂一而已而辐则若是之多似寡不可以胜众乃毂
则无爲而辐则自爲旋转是惟毂无爲而後有车之用也推
之於器於室何独不然用器者自烦而器之质固无爲也谋
室者恒扰而室之象亦无爲也惟无斯有器之用室之用然
则天下之凡有者不皆生於无乎故没个有则不足以见无
之大而没个无又安克以入有之细所以末二语曰有之以
爲利言有之固爲利矣而实无之以爲用言不得这个无难
以致用也无之时义大矣哉
检欲章第十二
五色令人目盲志之所之其机在目五音令人耳聋和气去心贪外丧内五味令人
口爽嗜於道味忘其自然驰骋田猎令人心发狂猿马不定无所归宿难得之货令
人行妨志爲物转贵乎守一是以圣人爲腹收视返听乐在其中不爲目眼被色眩妄视泄精
故去彼取此见性明心闻声悟道
西华帝君注曰目官司视耳官司听口官司味儒家所谓气
质之性也圣人与人均共之第圣人任理而不放性众人任
欲以贼其性遂致眈夫五色五音五味而目於以盲矣耳於
以聋矣口於以爽矣性固如是哉爽训苦不特此也彼驰骋
田猎以及难得之货圣人亦未尝不欲而当其际总以镜花
水月付之不致如庸众之发狂而妨行也所以古之达人爲
腹不爲目盖最贪者目也然极意於贪而竟无处盛受若腹
则多寡皆能受矣而究未有意於贪圣人深味此义故去彼
取此彼此卽指腹目而言是紧接文法
厌耻章第十三
宠辱若惊福兮祸伏知足不辱贵大患若身爱能勿劳知止不殆
西华帝君注曰此二语乃一篇之冒宠辱本是两事身与患
亦是两端而开端辄曰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囫囵发此眞
堪令人神耸
何谓宠辱若惊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宠爲下有辱何辱居宠不宠得之若惊富贵浮云於我
何有失之若惊患失防危可无大过是谓宠辱若惊坦荡襟期无荣无辱
又曰此节正解首句世人得宠而荣佥以宠爲上而不知宠
实爲下矣所以然者宠乃辱之返亦卽辱之因从来受大辱
者未有不自大宠来如是而宠不爲下乎故得之则恐辱连
累以致失之亦恐辱有未离其値此心惊宜也然玩二若字
亦虚状之耳非眞惊也
何谓贵大患若身安危累心得丧累性吾所以有大患者迷却本来劳形自苦爲吾
有身秽质不堪众生被瞒及吾无身幻缘放下依然澄澈吾有何患天眞自然毋固毋我
又曰凡人莫不私有其身卽莫不自谋其身而谋身之余患
不旋踵而至总因有此身适以患此身与其有身而患及身
何如无身之爲愈也吾苟无身夫复何患
故贵以身爲天下者心犹人君身同天下则可寄於天下百年过客万物逆旅爱以
身爲天下者明德亲民修身爲本乃可以托於天下君子笃?而天下平
又曰贵以身爲天下者非自贵其身乃以身爲天下之爲贵
耳爱以身爲天下者自非爱其身乃以身爲天下之爲爱耳
如此而尙不可以付神器哉故曰可以寄於天下托於天下
赞玄章第十四
视之不见名曰夷大象无形戒愼内睹听之不闻名曰希大音希声恐惧反听抟之
不得名曰微虽欲从之末由也已此三者不可致诘受之以静神会意领故混而爲
一囘风混合一以贯之
西华帝君注曰希夷二字人多罕解故太上眞揭其旨曰曷
爲夷视之不见是也曷爲希听之不闻是也而微则人犹有
能解者虽能解之鲜克象之故又以抟之不得示焉而要之
夷卽希希卽微皆所谓玄也名虽异而义则同此所以混而
爲一乎中庸之不睹不闻大雅之无声无臭悉本於此
其上不皦性灵无体其下不昧神化无方
又曰皦明也与昧相对世人多明於显而昧於微犹明於上
而昧於下圣人本玄以立极不着於显而立於微故曰其上
则不皦而其下偏能不昧
绳绳兮不可名絜矩之道民无能名复归於无物复见天心存诚格物
又曰绳绳言相续而不絶也虽不絶而欲以名之究莫得而
名之则亦终归於无物而已非玄而何
是谓无状之状不见中亲见无象之象亲见中不见是谓恍惚浑浑沦沦杳?若存
又曰旣曰无状又曰之状是又有状矣而究竟何状乎旣曰
无象又曰之象是又有象矣而究竟何象乎若亡若存殆恍
惚不可爲象矣其顔子瞻前在後之景象也耶
迎之不见其首瞻之在前随之不见其後忽然在後
又曰眞玄恍惚若此所以当其前而迎之无首之可寻也自
其後而踵之无迹之可见也斯不亦幽深微妙也哉
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观天之道执天之行能知古始靡不有初鲜克有终是谓道
纪识得虚皇爲纲爲纪
又曰古今二字勿泥物趋於有则爲今道立於无则爲古执
古以御今犹云本无以御有非大道之纲纪而何
显德章第十五
古之善爲士者遯世不见圣者能之微妙玄通知微之显玄妙允中深不可识深藏若虚
不可得闻
西华帝君注曰微妙二语乃相连而及惟微斯妙妙斯玄玄
斯通通斯深矣而尙可测乎古之善爲士者本领以此
夫唯不可识惟精惟一故强爲之容能近取譬豫兮若冬涉川骨散寒琼
又曰夫古之士旣深不可测矣而终於不可测天下後世又
曷以知有善士哉故不得已而强爲之容犹云强爲之表着
也然虽表着而实则歛而不放所谓豫者戒而後动之谓言
不得已而动其动之逡巡畏缩则有若当冬而渉川是卽履
薄临深之义
犹兮若畏四邻必愼其独严乎指视
又曰吐而仍茹曰犹有动则有言於不得已而言而嗫嚅不
敢轻出诸口若畏四邻之或知也
俨兮其若客毋不敬俨若思涣兮若冰之将释太和充溢神悟心开敦兮其若朴
羣居闭口不违如愚旷兮其若谷庶乎屡空亿则屡中浑兮其若浊心与道冥和而不同
又曰俨端肃也涣解悟也敦诚笃旷淸虚也浑浑沦也善士
之言动谨饬如此故其致躬端肃俨若客如见大宾也声入
心通解悟若冰之释也机械变诈之全消敦厚而诚朴也虚
中以应旷然若谷之有神也至浑兮若浊则亦和光同尘之
意必曰众皆浊而我独淸则是矫激之徒大道不尙乎此
孰能浊以止静之徐淸淸者浊之源孰能安以久动之徐生静者动之基
又曰嗜慾之流日趋於动而不复知有静枯槁之众泥煞此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境而不复知有动夫孰能止其浊而从事於静以徐复本然
之淸明乎亦孰能久於安而从事於动以徐得养生之道乎
是盖不着动静一边而有无相生之义益明矣
保此道者不欲盈虚者实之本夫惟不盈冲虚无尽故能敝不新成潜虽伏矣本
又曰天道亏盈鬼神害盈人道恶盈欹器之所以不容盈也
故保此道者不欲盈夫不盈必至於敝矣而凡物之成者无
有不敝之时况道欲其敝不尙乎新此所以甯敝而不取新
成也卽此可悟退步之法
归根章第十六
致虚极守静笃虚以待之无爲之先
西华帝君注曰虚无者道之体淸静者道之根世人只从实
处着脚遂尔动作纷纭不已所以生出无限烦恼故要虚要
静然存一虚之心虽虚犹未虚也存一静之见虽静犹未静
也必致虚到极守静到笃方谓之虚方成个静而实与动胥
范围於其中
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克已复礼天下归仁
又曰作兴起也由虚而实由静而动则万物作焉大道所不
辞也然极意於作将性根日漓鲜所归宿是必由动返静从
实返空斯爲还原归本故曰以观其复
夫物芸芸身外无爲各复归其根姤观月窟复见天根归根曰静止於至善无欲爲要
又曰芸芸众也此承上而深言之芸芸卽众作之谓知其当
复则当各归其根矣譬如花卉之荣皆生於根及其摇落仍
复归於根耳归根则敛尙不谓之静乎
静曰复命返本还元复命曰常不凋不残松栢靑靑知常曰明古今洞达湛然常寂不知
常知者易悟昧者难行妄作?心生法乱气散神离
又曰人有性则必有命而此命卽道也易曰穷理尽性以至
於命则此命字不得轻看混看常常存也惟复命而後可以
湛然常存人患不知有常耳诚能知常则俯察仰观穷幽极
??无弗洞澈不谓之明不可得也反是者昧於此常久之道
而一意於动专力於实势必多所妄作而不免於凶矣
知常容大无不包容乃公细无不入公乃王能爲万物主不逐四时凋王乃天能正德合神明
天乃道一气之始万象之宗道乃久合眞与道何有终穷没身不殆虽天地覆坠吾不与之移
又曰古之达人惟知常斯能浑盖包涵一切渣滓尽归消纳
乃有容矣有容则物我彼此不分畦畛而公大公无我帝王
之度尙不谓之王乎天天之王也王王之天也道极於王正
惟天爲大惟尧则之之谓非天而何而要其所以爲天者非
他道也一切万物均不能常惟道则久存而不敝是亦不息
则久之谓圣人知此所以常奉此道没身而不怠也殆与怠
同
湻风章第十七
太上下知有之无上至道万物皆备其次亲之誉之因不失亲亦可宗也其次畏之
怀刑思义其次侮之民免无耻
西华帝君注曰太上卽最上之谓言御世者以道治天下冺
声色神教化潜移默运而其下於变时雍顺帝之则则亦但
知有之而已其次则由道而运爲德於是乎有礼乐制度虽
亦善政善教其不逮最上者远矣故被其泽者亦祗亲之誉
之而已降是而并无其德焉恃夫政文网在前能无畏乎道
路以目能无侮乎
故信不足不知有此理只爲太分明焉有不信自古有死无信不立
又曰夫民至畏而且侮其不信治也明矣而要其所以不信
者上不知道则无以取信於民若上诚信矣民斯从而信之
故曰此上信之不足耳下焉有不信者乎
犹兮其贵言默而识之言寡其尤功成事遂巍乎成功乐奏太平百姓皆谓我自然
无爲而治帝力何有
又曰离道者治如彼体道者治如此则亦可以见言爲天下
後世法矣而犹讷讷不敢轻出诸口斯不亦贵此言也哉夫
亦曰道本无形不尙迹象我运此道於无爲之中迨功成事
遂使百姓皆谓我自然何快如之
俗薄章第十八
大道废有仁义太朴旣散仁义乃行智慧出有大僞智慧聪明根尘业识
西华帝君注曰仁义道之所分出也曷以言乎道废而有仁
义盖道是个浑沦的物事原无所爲仁义之名能以道御物
终古只有一道那有个甚麽仁义惟不能体此道而道废於
是乎从道之所分出者致力而天下始有仁义之名矣智慧
本是美德曷以出而有僞盖上古之人如无怀葛天浑浑噩
噩不雕不琢用不着智慧则亦无所爲奸囘自後世智慧一
生而善用之则成美不善用之则爲僞机械变诈皆从用智
慧来
六亲不和有孝慈六欲牵?顺**命国家昏乱有忠臣身心紊乱诚意规中
又曰唐虞二帝均号圣人而千秋万世独推舜爲大孝岂放
勳独不孝乎曰无瞽瞍也舜有瞽瞍孝斯以见商周挚旦均
推良相而推忠者独及逢比岂伊周之不忠乎曰无桀纣也
逢比有桀纣而忠以名更推之诗?小弁知孝子板荡识忠臣
斯义可昭雪矣
还湻章第十九
絶圣弃智忘神养虚民利百倍亲贤乐利
西华帝君注曰圣与智治民者专恃乎此而曷爲絶之弃之
曰圣智皆不免於有爲有爲则粉饰太平之事滋而民多扰
扰斯乱乱斯害矣夫何以利故必絶圣弃智而一以道运使
民潜移默化而不自知利何如也故曰百倍
絶仁弃义忘气养神民复孝慈安时处顺
又曰孟子曰未有仁而遗其亲卽未有义而虐其子仁义乃
德之分见曷爲弃絶曰仁义虽是美德而三代下窃仁义之
名离仁义之实者正复不少窃其名而离其实则父子之间
有僞心焉僞则人伦冺矣故必絶弃仁义而一以道处之则
孝慈多矣
絶巧弃利忘形养气盗贼无有方寸太平
又曰巧以利用利以益民亦曷爲乎弃絶曰巧利兴则争欲
得苟或弗获势必相率而盗民有盗心国不可爲矣故亦弃
絶之方使民不致爲盗也
此三者以爲文不足使其使然孰若自若故令有所属应无所着见素抱朴清明
在躬少私寡欲志气如神
又曰三者承上三项而言言此三者皆具文也具文乌足以
治天下乎故令有所属亦惟属之於道已耳而道何在乎
曰见素曰抱朴以及少私寡欲焉素乃白质未施章采朴乃
璞玉未经雕琢皆所谓一也虚也卽所谓道也
异俗章第二十
絶学无忧无爲何虑
西华帝君注曰圣人未尝废学而所学者惟道穷理尽性至
命是皆圣人之学也後世之学不然渉猎诗书求工词赋如
陆机杨雄等辈号称博学而因学转滋忧虞是皆知学而不
知所以学也与其学之弗臧何如弗学故曰絶学无忧
唯之与阿一气聚散相去几何所过者化善之与恶一念动静相去何若所存者神
又曰唯谨诺也阿慢应也同出於声而敬怠以判此善恶之
小者也若云善恶则邪正分途矣然必过爲区别所谓休休
有容者安在古人直以唯与阿善与恶相去究不甚远而一
味浑而忘之不使留形迹也
人之所畏生死大事不可不畏畏天知命
又曰至人待物恒宽律已恒密故夫人之所畏如畏天命畏
大人畏圣言则亦从而畏之不敢高自位置也
荒兮其未央哉沉滞声色流浪生死
又曰荒大也言立体如此岂不大哉其未有央乎
众人熙熙逐物情荡如享太牢於道无味如登春台纵慾无厌我独泊兮其未
兆虚静待之如婴儿之未孩但看婴儿处胎时
又曰众人狃於所欲一得之便熙熙然如享太牢焉如登春
台焉而我独淡泊爲怀全无欲之念萌於中兆卽萌也是其
湛然无欲一如婴儿之在襁褓尙未及於孩也夫孩童已纯
一无僞而婴儿则更无僞矣故以是况之
乘乘兮若无所归岂解有心潜算计
又曰乘乘者卽落落之谓言此心廓落不覊无离无着一若
鲜所归宿然
众人皆有余不知戢歛独我若遗惟恐失之我愚人之心也哉离种种边名爲妙道
沌沌兮昏昏默默
又曰此以知言言众逞其知识似若有余而我独冺然其若
遗也我岂眞愚人之心也哉盖不过沌沌浑沦而已不以才
智聪明见也
俗人昭昭的然日亡我独若昏闇然日章俗人察察用心分别我独闷闷何须彼此
又曰惟其然故众人羣恃其昭昭而我独若昏众人皆称其
察察而我独闷闷
忽兮其若海不滞方隅漂兮若无所止离诸边徼众人皆有以众贵有爲以用我
独顽且鄙我贵无用之用我独异於人道不远人人远道乎而贵食母养须藉母复归命根
又曰言我虽昏昏闷闷而性地光明正大忽兮有若海之能
容漂兮其罔所窥测也众人二句对上以能言言众人恃其
才力皆若有所建立而我独常处於顽鄙也道者众之母盖
道生天地天地生万物而总归本於道非母而何此我所以
异於人而独贵母也曰食者婴儿无他注向只知食母之食
达人之归根於道母亦若是焉
虚心章第二十一
孔德之容大包**惟道是从细入微尘
玉华帝君注曰孔大也道无形象未见有容自运而爲德遂
尔容纳万物人第知德之有容容而且大而不知皆归本於
道也故曰惟道是从
道之爲物惟恍惟惚亘古无物了无人识惚兮恍兮似有如无其中有象若有非有
恍兮惚兮若亡若存其中有物若无非无??兮冥兮心与道合其中有精阴阳交会
又曰德容旣根於道而道何在乎恍兮惚兮而已夫恍惚不
几无象而少物乎而要之虽惚兮恍焉象固藏於其中无象
而有象也虽恍兮惚焉物固寓於其中无物而有物也由无
象无物之先推之成象成物之始不见恍惚而又见??冥矣
不犹是难窥测乎而其中之眞精虽不可窥测夫固已
信之稳矣
其精甚眞纯一不杂其中有信眞实不虚
又曰夫惟其精甚眞则其中之包罗涵养莫载莫破益以信
大道之不我欺也
自古及今万劫常存无终无始其名不去人能??道非道??人以阅众甫万物始生皆禀於道
吾何以知众甫之然哉从道受气以此视听言动非道不然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又曰不去犹云不朽古今皆有去时一世古则一世去世阅
世而成古今所以古今皆有去时而道独常存不去甫美也
道惟常留斯以阅众美而范围之不过曲成之不遗也夫众
甫纷纷遍天地吾何以知众甫之所以然哉以知此道而深
信之不疑耳
益谦章第二十二
曲则全委曲周全枉则直大直若曲洼则盈谦下德归弊则新晦极自明少则得易知
简能多则惑闻疑见殆是以圣人抱一爲天下式一矩众绳
玉华帝君注曰天下总是一个理字要能体认如直与曲两
端羣知直是而曲非也殊不知任直之过反与万物有妨惟
曲则能通通斯和和则万物在宥其成全者正无涯也枉者
直之反旣枉矣亦安得直而不知木工之引绳取其直也究
竟引之始直舍之则曲未见其常直也惟枉不见直而不直
中总有个理字作骨如父子相隐虽枉正可以处州里行蛮
貊是爲不直之直其直固自多也水性就下洼下之地众水
所归未有不盈者也新故相乘势也常卽於新安见有新惟
到敝时由敝以返新万物成败消长之理大类如是少则得
者卽一以贯之之谓虽少而贯通常自得也苟厌少而骛多
将荒唐滑稽之论皆得而惑之矣是一者介寂感之交主危
微之界恍惚窈?无离无着而所谓曲全枉直六事皆从此
一中分出故圣人独抱此以爲天下法式焉
不自见故明莫见乎隐不自是故彰莫显乎微不自伐故有功无伐善功自归不
自矜故长无施劳能不危夫惟不争故天下莫与之争我尙自忘何况非我
又曰圣人抱一如是可谓明矣而究不自以爲明也彼目能
见物不能自见自见爲目则反不明故不自以爲明明斯远
也而由是不自以爲是人必是之人是之则明彰矣不自伐
其功人必以功归之功益着矣不自矜夸其长人必卽其长
而钦之长愈永矣凡此不自见不自是不自伐不自矜是皆
所谓不争也夫惟不争天下亦孰能与之争哉汉高帝鸿门
不与项争而垓下遂无有与之争者此类可推
古之所谓曲则全者性不可穷岂虚言哉正非虚妄诚全而归之归本复初
又曰通章主意原在首句故末亦单结言古之所谓曲则全
者岂虚语哉无曲弗全内以全身外以全物皆全也欲全万
物而有不归之於道卽有不归之於曲也哉卽如人之一身
五脏六腑以及四肢皆曲而是身赖以常全则曲而能全更
了如矣
虚无章第二十三
希言自然妙音希声
玉华帝君注曰希言卽简言之谓道重雌默以简爲贵世人
弗知此道而烦称博引不适於中多致牵强非自然也惟圣
人希言适合自然虽淡而愈旨也
飘风不终朝狂则不久骤雨不终日躁则徒爲孰爲此者是谁主宰天地两间而已
天地尙不能久乾坤无非幻化而况於人乎法禁躁妄
又曰自辰至巳曰终朝自旦至暮曰终日言夸鬬之徒牵强
求合其言不可以取信譬之飘风骤雨不过阴阳一时亢伏
之气不终朝终日而旋止也夫此爲飘骤风雨者爲谁乃天
地也天地亢伏之气且不能久而况於人乎
故从事於道者顺理合辙道者同於道通乎物也德者同於德忘乎我也失者
同於失齐得丧也同於道者道亦乐得之逍遥无累同於德者德亦乐得
之随在有得同於失者失亦乐得之顺其自然信不足焉吾斯未信有不信焉
因惑生疑
又曰惟其然则道尙矣故从事於道者道则同於道德则同
於德失则同於失同於道则乐得道矣同於德则乐得德矣
卽不幸而同於失则亦道中之失耳故有所失则亦乐居此
失也此卽某幸有过之意言道之可乐可贵如是而人乃疑
之道根浅而信不足故也惟信不足益以不信矣
苦恩章第二十四
跂者不立躁进无功跨者不行欲速不达自见者不明不能晦德自是者不彰
不能谦下自伐者无功不能克已自矜者不长不能含容
玉华帝君注曰跂翘足也跨如跨马之跨两腿崩开之谓言
足利於立腿利於行此其常也腿足之能事也苟或矜其足
力而加之以跂虽立危矣焉能常立更或恃其腿力而加之
以跨虽行艰矣焉能远行此亦犹夫视而明者一自见则反
不明学而彰者一自是则反不彰拥有功者一自伐则反不
见功泽可长者一自矜则反不能长矣骄盈之害大类如是
其於道也余食赘行仁见爲仁智见爲智物或恶之念起是病不续是药故有道者
不处也不怕念起惟恐觉迟
又曰由是以观道尙平易不贵隐怪总以适中爲主所谓君
子中庸也譬如饮食适可则作息自如多食是爲有余而反
伤脾胃矣更如行走以轻便爲快设使多带重赘之物则身
体不便而转艰於攸往物或恶之者言此二事皆众人之所
恶有道之士则亦焉能取是哉
象元章第二十五
有物混成混沌开先先天地生万化生乎身
玉华帝君注曰此物字指道而言混浑也先天地生言先天
地而有而天地卽生於其中也是卽道生天地之谓
寂兮寥兮湛然常寂独立而不改超然常存周行而不殆运化无穷可以爲天
下母养育羣生
又曰凡物有声道无声也常寂然焉凡物有形道无形也常
寥然焉惟其寂寥故能独立无所依附而未有天地之先及
旣有天地之後弥纶布濩莫之变改周流於前古後今奉行
者第见其善不见其殆此道所以爲天下之母也乎
吾不知其名不可形容字之曰道因物立名强爲之名曰大道无边大曰逝
无着逝曰远无尽远曰反收拾归来
又曰浑沌太无道何所名乎吾不知其名也而第见万物皆
由之弗越则亦字之曰道而已又见天地皆生於其中万物
总无以加之大何如也则不得不强爲名之曰大道矣道旣
大则未有不逝者逝者如斯亦同此意积新成故由故返新
往者有来来者又往皆所谓逝也道旣逝矣而有不远乎远
曰反者言道虽大而逝虽逝而远苟能反而求之吾心则道
卽在是何大且远之有
故道大太虚无象天大同乎无始地大同乎无终王亦大叅天两地域中有四大而
王居其一焉上无复色下无复渊灵地独存玄之又玄人法地牧养品类效坤德也地法天容载
万物承天施也天法道生成宇宙助道化也道法自然淸静虚无因自然也
又曰庸流昧於道本只知世上有三大曰天也地也王也而
不知域中有四大焉苟由本以推之末由流而溯其原则王
人虽大且必取法乎地地舆虽大且必取法乎天天可谓大
无外矣而亦必取法乎道道虽大无外矣而作爲者非道自
然者乃道也故道亦必法乎自然自然之道无形无声无朕
无爲不可以名者也名之曰道曰大犹是强而已矣
重德章第二十六
重爲轻根心爲万物之宗静爲躁君道爲一身之体
玉华帝君注曰天下轻重之数静躁之分夫人而知之也而
轻必借丽於重躁必待鎭於静则未之有知故直揭之曰重
爲轻根言有重者鎭压中央而以驾轻车便无顚覆之患非
轻之根而何静爲躁君言能主静寂然不动而以应万事始
见感通之神非躁之君而何躁卽动也
是以圣人终日行日行火候不离辎重时运河车虽有荣观无所贪着燕处超
然心超物外
又曰圣人惟知此道所以终日行之而不离乎辎重以重爲
轻根故也虽有荣观言??閙场中虽光荣足炫而本然淸虚
之体故自超然不乱以静爲君故也
奈何万乘之主心君而以身轻天下恋有贪生轻则失臣轻动摇精躁则失
君躁妄乱神
又曰言道旣尙静尙重如是世之人主所当奉若不违奈何
抚有万乘而以身轻天下也哉故君轻则游豫逸乐无节鲜
克励精图治臣庶知其不足以辅则望望然去之轻之故也
不知道有重也夫君轻且失臣而况臣之躁乎臣躁则急功
谋利而少协恭和衷之忱君知其不可以用则鞶带以褫之
者躁之故也不知道在静也旣以责君而兼以励臣君臣交
勉於道严矣哉
巧用章第二十七
善行无辙迹以心知心善言无瑕讁以性觉性善计不筹?以神合神善闭无
关键而不可开合神於无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合无於道
玉华帝君注曰车马轮辕周行必留辙迹此物势之必然者
也而本道以行则不少留夫轨迹善行也繁称博引矢口易
招愆尤此兴戎之所致戒也而准道以言则不予人以瑕讁
焉善言也思前想後图谋必事筹画此人情之所必尔也而
依道以计则自然中款无所用筹?也善计也推之於闭不
用关键扄固而不可开非善闭而何充之於结无绳约而物
朿不克以解非善结而何是皆所谓道也卽所谓道之自然
也
是以圣人常善救人视人犹已故无弃人均气同体常善救物与物混成故无
弃物随机利物是谓袭明定能生慧
又曰夫行善言善计善如是而尙不可以救人救物乎哉能
救人则天下无弃人矣能救物则天下无弃物矣故曰圣人
云云袭沿袭也相沿不絶之谓言庸流域於耳目物我之间
恒分畦畛犹坐井观天焉得爲明惟圣人视人犹已欲立立
人且甯不立已必欲立人欲达达人亦甯不达已必欲达人
心心相印息息相通如传灯之相续不絶其明大矣远矣不
谓之袭明而何
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见贤思齐不善人者善人之资而内自省不贵其
师道无可学不爱其资心无可用
又曰袭明如是是非善人也乎善人者不善之人所师以取
法者也不善人者正善人所资以施教者也而究之人日迁
善而弗知何人之力则亦安知有师之足贵乎道化自然及
物而并非有心鼓舞振作於其中则亦安知有资之足爱乎
故曰不贵其师不爱其资
虽智大迷屏智如愚是谓要妙任运天然
又曰圣人善救人物如是其智可谓大矣而体立於无爲用
运於无心淡泊浑穆虽智犹如大迷是卽大智若愚之谓而
道之所以爲道者要妙卽在乎此矣
反朴章第二十八
知其雄凝其神守其雌入炁穴爲天下谿万脉归元爲天下谿深妙常德不
离造次於是顚沛於是复归於婴儿能受无用知其白养性守其黑保命爲天下式
是法是则爲天下式节候常德不忒分毫不爽复归於无极完此太虚知其荣心广
守其辱体胖爲天下谷空诸所有爲天下谷虚中常德乃足身外无余复归於
朴太易无极朴散而爲器易有太极是生两仪圣人用之知有此理则爲官长设教化人
故大制不割混沌而无剖析
玉华帝君注曰雄雌卽先後之谓雄居先雌居後也人情莫
不争先而恐後乃争先者易蹶反不如後者之稳步焉圣人
非不知其雄也而甯守其雌谿卽深谿之谿言圣人守後而
不务先其德足以感孚天下天下归之如众流之趋深渊是
爲天下之谿矣虽爲天下谿而圣人不以众归自矜也犹是
抱常德不以离冲虚恬淡絶无嗜慾虽大人犹然赤子故曰
复归於婴儿白黑卽明暗之义白其明也黑其暗也人情莫
不尙明而耻暗乃尙明者察察多伤反不如暗者之韬晦焉
圣人非不知其白也而甯守其黑式卽法式之式言圣人守
暗而不务明其德足以爲范天下天下则之奉以爲式虽奉
爲式而圣人不敢以自伐也犹是守常德而不忒冺声色同
寂寥不滞形象仍返本始故曰复归於无极至於荣辱尤其
较着者也人情莫不好荣而恶辱乃至於荣者辱旋及之反
不如安辱者之自得也圣人非不知其荣也而甯守其辱谦
冲善下虚而能受受而不有如天下之空谷然夫惟如天下
之谷则无所不容无所不纳常德於以足矣而究之有爲仍
无爲也朴者性始之名性始无爲故曰复归於朴朴无也复
归於朴是有不终有仍返於无矣迨朴?而爲器是无不终
无复趋於有矣无者天地之始也有者万物之母也譬如人
君旣已建其有极又分设官长以会其极大制宰制也割割
裂也君令臣共以此宰制天下而何割裂之有哉
无爲章第二十九
将欲取天下而爲之欲行此道吾见其不得已道本无爲
玉华帝君注曰帝世之有天下揖让得之非取之也四方风
动黎民变之非上爲之也若将欲以力取天下而从而作爲
於其间是爲失道已矣通不得已言二者皆弗得於道矣
天下神器心之所居不可爲也爲有妄心卽惊其神爲者败之爲伤自然执者失之
执乖通变
又曰天下大器也曰神言有神默相之是则神器之大拥此
者皆当抱朴守雌不可以有爲也一侈志於爲则粉饰太平
徒滋纷扰反以败国一着意於执则拘虚胶固鲜所通变不
惟得之适以失之矣
故物或行或随念兹在兹或嘘或吹思无邪或强或羸善用其心或载或隳
精思此理是以圣人去甚过犹不及去奢道常如此去泰道无不足
又曰总之道尙自然故物或有翼之以行者或有步焉以随
者或呴而煖之或吹而寒之或益而强之或损而羸之而可
栽者则或从而载也可倾者则或从而隳也虽应用不同要
皆因物付物顺其自然而已何所庸我之侈然恣肆而贪求
之无厌也乎是故圣人甚则去之奢则去之而泰亦并去之
也
俭武章第三十
以道佐人主者道与心合不以兵强天下善胜在於不争其事好还归根复命
玉华帝君注曰治世有事本道发爲文德武功非所尙也且
兵爲凶器淫佚之事上帝恶之苟或侈志於兵自使天下肝
脑涂地则出乎尔者必反乎尔若齐之湣王楚之灵王秦之
始皇梁之武帝皆获杀身之祸故曰其事好还
师之所处心兵所起荆棘生焉神狂心荒大军之後**驰驱必有凶年气神昏耗
又曰此更推言兵强之害言终日用师则农业妨而田畴不
治荆棘丛生不特此也杀气过旺有伤天地之和则灾祲流
行运所必至大军之後必有凶年固不卜而早定也
故善者果而已定力所到不敢以取强忘我而已
又曰果决也言善爲治者絶不谈兵从不好强其於四方六
合总以仁义化之礼乐绥之迨绥之不得化之逆命则不得
已取决於一战阪泉涿鹿之师是果之明徵也而究不敢恃
以取强自诩用兵之如神也
果而勿矜待之以静果而勿伐默而守之果而勿骄存之以和果而不得已用之
以虚果而勿强自然虚无
又曰人特患无是果耳诚有是果则必能不自矜张不自夸
伐不自骄盈间用其果皆出於势不得已而初不自以爲强
也
物壮则老心爲物移是谓不道性爲心蔽不道早已永失眞道
又曰善者用果而不尙强夫何以故盖恃强则逞壮逞壮则
易折大过之上六大壮之上六其明监也譬如物之发露太
过精华难要於久灼灼之华早发者则必先萎此物壮之未
有不老者也苟或只知强壮之足凭而不知老败之将至则
是昧乎盈虚消息之道矣是之谓不道不道之念其不可不
早已也夫已止也息也
偃武章第三十一
夫佳兵者不祥之器以心胜物终莫能胜物或恶之爲物所诱故有道者不处
不离生死而离生死
孚佑帝君注曰战危事也勇逸德也兵凶器也虽有佳兵实
爲不祥故曰不祥之器且穷兵必妨农业多伤性命类干天
地和气凡物无不恶之是以有道者断不以是爲得计而安
以处之也
是以君子居则贵左主柔用兵则贵右主刚兵者不祥之器凶器逆德非
君子之器触来勿与兢事过心淸凉不得已而用之欲求合道乃不合道恬澹爲上常寂
胜而不美求欲凝神神乃不凝而美之者用志不分乃凝於神是乐杀人用心一处无事不办
夫乐杀人者絶欲不可得志於天下矣凡百从俭故吉事尙左东木主生凶
事尙右西金主杀偏将军居左省心上将军居右全神言居上势则以丧
礼处之若论此事如丧考妣杀人众多六贼兵息三尸**以悲哀泣之心死神存战胜
则以丧礼处之孤光独照
又曰夫惟有道者不处佳兵所以君子居则尙左而用兵则
尙右尙右者示不敢**之意诚以兵爲不祥而非君子之
器其间或用之者势出於不得已也盖其本道致治总以恬
淡无欲爲上若兵之凶器则虽获胜於人不可爲美而以此
爲美者是以杀人爲乐矣如之何其可哉昔孟子语梁襄王
曰不啫杀人者能一之乐杀人者宜乎难得志於天下也推
而至於凡事之吉凶则吉居左而凶则居右矣是亦仪礼祥
车纩车以分左右之义卽如行师将之偏者何反居左将之
上者何反居右此其中有二义焉一则谦而不欲自尊大也
一则退而不欲乐杀人也虽勇居上势故甯右而毋左焉夫
居上势而处右则不见可忻惟见可悯是视兵势之如丧也
故卽以丧礼处之如秦穆夫人披发登台而请晋惠非以丧
礼处之而何所以杀人众多屍横遍野目不忍见耳不忍闻
此犹得窃欣其得志乎悲哀泣之而已所以君子於战胜不
以爲吉转以爲凶而彻乐不悬食旨弗甘多以丧礼处之者
良以兵固不祥之器也夫丧非不祥者乎以不祥之丧处不
祥之兵礼也
圣德章第三十二
道常无名应化无方朴虽小至微天下不敢臣道爲万化之君侯王若能守抱一
万物将自宾宾服从德
孚佑帝君注曰首篇云可道非常道可名非常名以道不可
以道名也故此章直曰道常无名然终於无名则天下又安
知有道乎是有朴在不可名而犹可名者也夫所谓朴者何
性也性之爲体寂焉??焉则亦似乎小矣而天下究不得而
域之所谓不敢臣也彼智者可以慧使勇者可以力使艺者
可以才使皆可得而臣之若朴则有而仍无无而又有恍兮
惚兮则亦奚从而臣之哉然虽不可臣而朴则卷之藏於密
放之则可弥**者也侯王若能守此朴而不攺则本是以
默运潜移无爲成化万物皆自宾服矣
天地相合乾坤交感罢以降甘露一点落黄庭人莫之令而自均一气和太和
又曰露者天地和气之所积而流也润於有形而实施於无
声人君以朴理天下成於有象而实本於无爲其与天地之
降甘露不爽累黍故物被无声之露莫之令而自荣则民沐
无爲之化亦莫之令而自均也
始制有名立法制度名亦旣有因器制名夫亦将知止淡然自足知止所以不
殆知止而後有定
又曰始制卽所谓朴也言道本无名而强爲名之以朴则是
始制有名矣夫道旣有名势必日趋於有日趋於有则已与
物势将从风而靡若水之狂澜无所底止而极意於有全失
夫无矣失无则失朴矣故曰名而无则道隐名旣有矣则亦
当知止以复归於无也诚能知止将还原反朴而何殆之有
哉
譬道之在天下心之在我犹川谷之於江海也在止於善
又曰更取而譬之道在天下万物从而归之犹江海无意於
众流而川谷之水必从而注之也
辨德章第三十三
知人者智外观其物物无其物自知者明内观其心心无其物胜人者有力勇敢於道而化
自成自胜者强眞积力久
孚佑帝君注曰智者分别之谓不知人则是非邪正将何以
辨是亦已之累德则知人尙矣然人苦不自知不自知而徒
知人尤累德也故知人者第谓之智而自知斯谓之明也犹
之恃我勇力以取胜於人仅可谓之有力耳终不若君子尙
义不尙勇力而敬胜义胜以自胜者斯谓之强焉
知足者富安贫乐道强行者有志有志者事竟成不失其所者久观其所以命基愈固
死而不亡者夀妄灭照存
又曰人情多不知足得一冀十得十冀百得百冀千得千冀
万迨强求之终不可得久并其得者而转失之贪之爲害故
也诚能知足则不求富而富矣衞公子荆可风也人类不能
自强遇艰深卓絶之事便推诿不敢向前无志故也苟能勉
强以行仁义则谓之有志矣所者何性也卽朴也吾心之所
以爲心也离而去之无以爲心卽无以爲性亦卽无以爲生
夫安能久惟常抱此浑朴之物葆而不失其所则虽形体或
坏而精英自足千古不亦厯久而弗衰乎夫体道能厯夫久
则入水不溺入火不焚可以无死卽或死之而腐坏者躯壳
吾之精气神终未之亡也譬如蝉之脱壳蛇之脱蜕其若死
者壳与蜕也而蝉之爲蝉蛇之爲蛇究未尝亡也夫旣云死
矣而仍不亡脱壳尸解者流也不生亦不灭是也非夀而何
任成章第三十四
大道泛兮充满八极其可左右取之逢源
孚佑帝君注曰泛水中之高地也道立於高又极於淸众浊
环绕有似於江之泛故以是况之惟道居高而下视则以一
本散爲万物而左宜右有无非道所充满也
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大道无生不免於生功成不名有实无所得
又曰道可左右如是其爲万物之母可知旣爲物母则物皆
恃之以生母能生物则母亦任之而何辞第道尙虚无如是
生焉弗辞势将日趋於有而不可道者可道矣不可名者可
名矣道固如是乎而不知功虽成不名有也生者自生道犹
是恍惚寂寥而已彼滞於无者类辞物而不生滞於有者类
生物而居功皆不可以爲道
爱养万物而不爲主道能育物忘其所自故常无欲常守眞空可名於小语小含宏
万物归焉而不知主人能虚心道自归之可名於大何所不容是以圣人终不
爲大粟中藏世界故能成其大诚不可量
又曰道惟不辞不有故於万物虽爱养之而不自爲主其不
自主者以湛然无欲故也惟常无欲是自居於小矣道虽不
自以爲主而万物或知而归之虽大未云大也惟万物受其
陶铸而不知谁氏之力耕田凿井帝力何有於我是日迁善
而究不知有主皞皞熙熙大何如也虽不名大而大之名必
归之究之圣人终不敢自以爲大也惟不自以爲大而大实
有所难揜而无容辞者故曰能成其大
仁德章第三十五
执大象天下往允执常静天地悉归
孚佑帝君注曰象道也大象卽大道也道本无象而象以名
之是爲无象之象故曰大象执之者奉持不失言奉道以往
行之天下可也
往而不害道无鬼神独往独来安平泰心安性平性平神泰
又曰夫往者利害之交也只求利往而有妨於物非往之善
者也惟奉道以往而於物各无所害万物得所可谓安矣万
物洽情可谓平矣四方风动可谓泰矣非执大象以往而能
如是乎
乐与饵从心不踰矩过客止邪念自絶道之出口淡而有味淡乎其无味无味之味
视之不足见道无形听之不足闻道无声用之不可旣道无尽
又曰道之入人沦肌浃髓非徒悦其耳目口体巳也苟第悦
其耳目口体则犹之乐与饵矣彼作乐以娱耳目作饵以颐
口体客过之悦其声色臭味未有不从而止车者迨乐阕而
饵尽则又终巳不顾矣若道之出口则淡焉其无味不若有
味之饵也视之则不见听之则不闻不若有声有色之乐也
而推而用之扩而往之则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穷者道之大
何如乎欲不名之以大象得乎
微明章第三十六
将欲噏之必固张之一阖一辟将欲弱之必固强之一动一静将欲废之
必固兴之若存若亡将欲夺之必固与之舍用得宜是谓微明几微先兆
孚佑帝君注曰噏合也张开也将欲噏则先张之必张而始
能噏也以此推焉将欲弱其兵必先骄其心如晋文退舍以
骄子玉是也强骄也且将欲废其事必先示以兴将欲夺其
地必先与以贿如晋献赂虞以取虞地是也以上四者有似
管仲孙武之谋曾大道而顾若是第仲武任术君子任理任
术则流於诡谲任理不失其光大此所谓哲人知几知几其
神之谓是谓微明者明之深而微也八之字俱指物言
柔胜刚弱胜强柔弱常和用刚必败
又曰齿刚易折舌柔长存圣人之所以欲噏先张欲弱先强
欲废先兴欲夺先与者以柔能胜刚弱能胜强故也
鱼不可脱於渊心不离乎道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可与立不可与权
又曰鱼以水爲宫亦依水爲势当其浮沉於渊鼓鬣扬鬐虽
强有力者莫之能胜鱼固居刚矣迨脱渊而陆则失其所恃
而生杀一听乎人不又刚卽於柔乎是故圣人无时无处不
出於柔而天下之刚者卒莫能胜此大明之终始而国之利
器也国之利器惟有道者自喻之而不可出而喻诸人也
爲政章第三十七
道常无爲无爲爲道妙而无不爲有作是根基
孚佑帝君注曰无爲者道也然终於无爲则宇内亦安知有
道故无爲者其体而有爲者其用究竟爲之而仍无所爲故
谓之常无爲也卽谓之无不爲也可
侯王若能守心主於道万物将自化万化自然化而欲作一念欲起吾将鎭之
以无名之朴要知眞一处当使六用废
又曰是无爲者可卷可放若现若隐或卽或离非色非声冲
漠无朕极矣然爲侯王者若能守此无爲则德运於无形功
积於弗知万物将资焉而自化矣第物化而我不与之俱化
斯不失无爲之体每见世主因物振兴遂亦从风而靡狃於
已然冀其未然忘其本然流弊鲜所底止惟当其化而欲作
之时终以无名之朴鎭之庶乎有以爲者仍是无以爲也是
之谓无爲
无名之朴亦将不欲我好静而民自正不欲以静知者不敢爲天下将自正
爲无爲则无不治
又曰夫无名之朴能鎭有爲之化朴其不可欲也耶然存一
欲朴之心则仍趋於有矣故朴虽美而初不以爲美而欲之
要其所谓不欲者无他直是主静而已静者天地之始万物
之终虚无而自然也静以无爲而凡有皆从此生天下亦安
有不定者哉
论德章第三十八
上德不德德大无上不曰有德是以有德和气流行德合天地下德不失德有所窒碍是
以无德与道相违
孚佑帝君注曰上德卽无爲之德也无爲之德虽有以化化
生生而究未有心於化之生之是不自以爲德矣惟不自以
爲德而化生於其德者无弗归之是不德而有德矣若从事
於有爲而兢兢抱德以执之虽亦利及於物而德滞於有非
德之所以爲德也则谓之无德也可
上德无爲法道安静而无以爲无所事於心下德爲之逐妄而有以爲迷眞
又曰上德固无爲矣然或无爲而有所以尙不得谓之无爲
也惟无爲而并无所以则混虚太空窅冥而不可穷至於下
德巳不免於爲矣乃爲之而且有所以是其爲者乃其所以
者也其所以者卽其所爲者也相提并论何啻霄壤欲不名
以上下得乎
上仁爲之施仁及物而无以爲本无作爲上义爲之以物爲心而有以爲流而忘返
又曰德旣分上下矣岂仁与义独无有上下乎曰仁义则下
德矣此而更下不可言也第仁义旣同於爲而上仁何以爲
而无爲上义卽何以爲而有爲耶曰仁主宅内义主发外宅
内则慈祥恺恻运於一心可以爲之而不见此仁之所以能
无爲也若发外则因物调剂称物平施利在於爲固难冺张
弛之迹也此爲之而所以有爲也乎
上礼爲之以礼齐物而莫之应终不能齐则攘臂而仍之自昧其天
又曰由仁义而推之礼礼更不逮仁义矣故仁义有爲礼尤
有爲爲之所以冀物之应也迨爲之而不应则更设刑罚以
约束之是强之也强其可以爲训哉仍卽训强
故失道而後德不能神其神失德而後仁不能性其性失仁而後义不能心其
心失义而後礼已失其眞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也已非自然
又曰由此观之德者道之次也仁者德之次也义次於仁而
礼更次於义故失道而後尙德失德而後居仁失仁而後由
义失义而後制礼後其道德仁义无庸议也惟是礼则虽与
仁义齐名而溯道之源考德之始探朴之赋固无所爲礼也
自失德失仁义而忠与信皆无复存於是乎制爲礼法以约
束万物而顺之则治稍或强之则离德离心纵使粉饰具文
而虚诈日生国不可以爲国矣故曰忠信之薄而乱之首
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也求奇不实愚之倡始
又曰大道本虚虚则空空则灵灵则神圣人玄览万物如镜
之澄澈物来毕照无所用识以识之也世人视止於目听止
於耳思止於心间或亿逆微中烛於几先则是谓之前识夫
前识不亦分道之华乎而道尙朴不尙华也其自矜爲华者
予智自雄者也恃其识而不识者正多?擭陷阱愚我者正
难逆睹故虽曰道之华而实愚之所自始也
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还湻返朴处其实不居其华韬光检欲故
去彼取此舍妄从眞
又曰道厚於德德厚於仁仁厚於义而礼爲最薄此厚薄之
大较也而道则朴实自明前识则虽华仍暗何去何从大丈
夫其必有以处此矣故曰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
华去彼取此所端有道矣
法本章第三十九
昔之得一者得一万事毕天得一以淸晃朗太玄地得一以甯河海静默神得
一以灵混然成眞谷得一以盈绰然有余万物得一以生自然发育侯王得一
以爲天下贞泰然安国
孚佑帝君注曰道不可名一则道之名也而亦卽道之体是
一者天地之枢鬼神之宗万物之祖帝王之本人第见天之
淸而不知其得淸者有此一也第见地之甯而不知其得甯
者有此一也至於神则称灵谷则能盈推而及於万物之生
总皆禀这个一而各擅其所有就是世之侯王亦必得此一
而始可正帅乎天下也贞训正
其致之一也至诚天无以淸将恐裂移星易宿地无以甯将恐发龙蛇起陆
神无以灵将恐歇阴阳失候谷无以盈将恐竭闭塞不通万物无以生将
恐灭和气耗散侯王无以爲贞而贵高将恐蹶国家危殆
又曰是一也得之则天地神谷万物侯王无弗位无弗育卽
无弗治反是而无此一则推而致之害有不可胜言者天无
此一而不将裂乎地无此一而不将发乎发卽发泄太尽也
神无此一而不将歇乎谷与万物无此一而不将竭与灭乎
更使侯王无此一而享贵高之位天下不将由此蹶乎蹶卽
诗方蹶之蹶顚覆也天地岂易裂发而爲此云云者甚言一
之爲贵耳
故贵以贱爲本神者性之基高以下爲基性者心之本
又曰贱与下俱指道之一言道非贱也亦非下也而恍惚杳
冥无形无声不见可贵不见可崇则名之曰贱也可名之曰
下也可而居贵与高者实不能舍之而他歧违之而或越也
故贵则以贱爲本高则以下爲基
是以侯王心也自称孤寡不谷无所用其用此其以贱爲本耶惟道爲身非
乎岂不然哉
又曰夫以无能名之道而谬名以贱漫名以下不亦轻视此
道乎而不知非也侯王之尊犹道之大也而其自称则以孤
寡不谷自谓然则非有味於此而以贱爲本耶抑非也耶
故致数车无车混合不欲琭琭如玉不有其有落落如石冥然自全
又曰故就其一而推致之无以生有也有而终无也犹之数
车者若轮若盖若轸与轊则厯厯若可数之而旣附之於车
则第见爲车而己不见所爲他也故数车而仍无车卽车之
一端思之可知道不着意想不落形迹不滞於贵也亦不沦
於贱也正非如玉之琭琭止贵而不能贱也石之落落止贱
而不能贵也道之一何无方而无体哉
去用章第四十
反者道之动神一出便收来弱者道之用致柔气凝
孚佑帝君注曰反卽物极必反之反亦卽反而归者之反诚
者物之终始无其始安见有终而无其终曷以反始况无名
天地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反则无名而道无爲不终无
爲也故见爲反而动已伏於其间此反所以爲动之用且道
无爲则杳??寂寞亦云弱矣而卷之则藏放之则弥化化生
生并行不悖并育不害皆此无爲者以有爲也故曰此道之
用
天下万物生於有有象非爲有有生於无无形本是无
又曰卽此观之可见天下之物皆从有生无此有安得有万
物而是有非本有也俱从无极生来向无此无则亦安有此
有哉有其可名者也常道也无其不可名者也非常道也
同异章第四十一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闻非耳闻一闻便悟中士闻道若存若亡无处着力两可生疑
下士闻道大笑之因何信不及只爲太分明不笑不足以爲道百姓日用而不知也
瑶华帝君注曰道不可道也而亦有其可道不可名也而亦
有其可名虽可道之可名之而闻之者卒鲜卽或闻之彼且
将道其所道名其所名矣夫惟上士一闻是道便知道虽虚
无而实在吾身中勤勤焉服膺勿失奉之於胸卽佩之於身
也降此而中士则若明若昧或信或疑可出可入道有时存
卽有时亡也更降而下士则不知有道矣设有诏之以道者
彼且大笑之以爲不足信也夫笑不几於畔道也乎然惟闻
之而笑斯足以爲道不笑不足以爲道也大道非庸流之所
能识也
故建言者有之因理见道
又曰昔之达人曾有味於道味而??论以建白者其言厯厯
有之则吾亦乐取而列焉
明道若昧不昧本来进道若退爲道日损夷道若类不生分别
又曰其建言者何一则曰以此身而明道初不自知其明也
虽明而若昧焉再则曰以此身而进道亦不自知其进也虽
进而若退焉夷平也类卽等类之类建言者又曰道无险阻
亦无奇特本平也而以吾之身平易行去若皆与众共知共
行而若类焉
上德若谷包含万物大白若辱素以爲绚广德若不足惟恐不及建德若偷常怀
此念一照一用质眞若渝应变无方
又曰建言者又厯言曰以此道而形爲德德则上矣上则实
矣而其心不自知其德也葢有如空谷然以其德而表爲白
至洁也孰克污之而其心不自以爲白也葢有若污辱然层
而累之德日以广广其不可自据乎而其心不自知其广也
犹若有不足焉德至於广亦云建矣而其心不自知其建也
尙有若偷惰然偷训惰言德至於广且达是非无所藉而能
然也盖由其天质之眞纯一不杂方能造是境界是其眞质
不大可恃乎而其心不自知其眞也殆有若愚鲁然渝与愚
通
大方无隅不露圭角大器晚成道在万物先成於万物後大音希声叩之卽应大象无
形无所名相
又曰德积於身则此身无弗尊且达矣建言者又厯言曰德
备於躬直方大矣岂不可以驾驭羣伦而有德者不露圭角
也虽大方而无隅焉隅棱角也且德备於躬栋梁之大器也
岂其不可向荣而早发乎而韬光养晦必待晚以成焉径寸
之材不至於晚未克蔽日而干霄也以德而发爲声秩秩德
音万物将取则矣而听之寂然犹是大乐之无声也盖龙虎
吟啸从不轻发非若蛙蝇之聒聒也和顺积中英华发外德
未有无象者也而积而愈敛不落声色究何所象乎盖太素
之质纯白不受采也
道隐无名无所指说夫惟道善贷且成能化其化而不自化
又曰凡若此者皆所谓道而道不可名是盖隐而无爲者而
由无爲以趋於有爲则能推其有余以贷不足而万物赖之
且相与以有成也道之大何如乎非上士曷克知之亦曷克
体之
道化章第四十二
道生一虚无生一气一生二一气判阴阳二生三阴阳成三才三生万物三才生万
物万物负阴而抱阳背止其後视听居前冲气以爲和禀於中和
瑶华帝君注曰一者纯一不杂不二之谓所谓太极是也然
当无始之初并无所谓一自有道而一始生焉有无极斯生
太极也自太极判而爲两仪一以生二矣由两仪以列三才
则二又生三矣自三才奠而天生之地生之人生之繁然不
可纪数矣故物生於三则各禀其血气而旣负其阴又抱其
阳阴阳交会无所爲知识乖侮变诈也浑然寂然不过冲气
以爲和而已矣冲卽冲漠之冲冲漠之气不沦於无不滞於
有自然而然非和而何
人之所恶惟孤寡不谷一无偶众人之所忌而王公以爲称自处谦柔
又曰孤寡不谷微词也贱且小者也言性旣冲气以爲和则
可小可贱而无庸高自贵大矣乃庸众不识是性而偏恶夫
贱且小者嗟乎何不思之甚乎彼孤寡不谷之称非贱且小
者耶而王公大人曷爲以之自称耶
故物或损之而益引之不得去弱用强或益之而损推之必还去刚爲柔人之所教
无一亦无二我亦教之唯道而已强梁者不得其死好胜常逢敌亡吾将以爲教
父不善善人之资
又曰凡此者盖以道尙夫损故也然损之又损以至於无可
损则势必转而益迨益之又益以至於无可益势又将转而
损损益之道盈虚之道卽有无之道也识得此道则与众何
好亦与众何恶人教之吾亦从而教之矣和光同尘可也倘
舍柔而务刚是强梁也强梁者乖侮是居尙得其死所也乎
故惟是道虚而不盈无而不有损而不益柔而不刚吾将籍
之以爲立教之祖焉父音甫祖也
徧用章第四十三
天下之至柔大道虚无有用驰骋天下之至坚软能胜坚无有入无间贯金透石
吾是以知无爲之有益以有契无
瑶华帝君注曰坚卽刚也坚与柔有与无各相对待故柔者
坚之反无者有之反夫人而知之也而用之则有道倘不知
柔能克坚而遇刚仍以刚克其不折而敝者少矣惟举至柔
者以驰骋乎至坚则坚旣不损柔亦不靡何克如之且或不
知无能生有而以有扞有其不至纷而乱者鲜矣惟根至无
者以趋夫有则无不终无有不终有而无未尝劳有未尝觉
有无相生斯称无间则可知道总归本於无无爲斯以有益
也
不言之教默识潜通无爲之益爲学日益爲道日损天下希及之民鲜久矣
又曰总之道本立於无形而非有所作爲运於无声而非有
所昭示而不声者若提其耳不形者若策其躬是所谓不言
之教无爲之益也圣人行之而天下卒希有及之者矣中庸
谓惟圣者能之其斯之谓乎
立戒章第四十四
名与身孰亲名遂身退身与货孰多利多害已得与亡孰病得宠思辱
瑶华帝君注曰此名字卽荣名之名不作可名之名解言荣
名虽可慕而或不自重其身以弋浮名是先失其身久必并
其名而亦失之从可知身重而名轻也故曰名与身孰亲拥
货以自封是亦肥身之计而身之所以爲身者贵德以润之
不在货以丰之也一失其身身且不有安用是货故曰身与
货孰多货与名皆非切身之物也诚能不慕荣名不殖货利
而终日只知有道则道在我而得矣反是则亡夫道宜得也
不宜亡也得之较亡其孰病乎有识者可憬然悟矣
甚爱必大费溺於**必丧其本多藏必厚亡累於贪故必失其眞知足不辱大圆觉满
知止不殆应如是住可以长久无量无边
又曰世人争名鹜利皆爱之一念阶之也苟或注意於一物
而从而争之鹜之务求而得之势必尽其所有而求之则不
至於大费不已而多藏以爲富者悖而入必悖而出得之多
则攻之众欲不至於厚亡也能乎夫惟有得卽足足无尽也
知足则有尽素位而行苟完苟美而不妄希不可必得之遇
夫何辱焉登高防坠临深防陷急流而勇退焉哲人所以见
几作也如是者谓之知止知止则不蹈於危殆矣而尙不可
以长久也哉
洪德章第四十五
大成若缺自胜其用不敝韬光大盈若冲自默其用不穷登虚
瑶华帝君注曰天下物之成者久则未有不敝而要其所以
敝者以其有成之之迹争用之势流於敝若道之大成不若
此也虽有成之之形而无成之之心常若缺焉亦如其无成
不自满假夫何敝而盈者天地鬼神之所恶也器盈则覆不
利攸往惟道有盈之之理而无盈之之心虽大盈犹若冲虚
而无物焉夫虚则灵矣灵则四会而五达其用亦安有穷乎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大直若屈顺道大巧若拙无爲大辩若讷忘言
又曰类而推之曲则能全不尙直也任直过则多折故有道
者不自处於直而委曲周旋之中礼常若屈而不克伸焉虽
屈而直正大也至於巧则初不自以爲巧也自以爲巧其巧
必劳故若拙焉不巧之巧巧斯大矣而阐扬道德则需辩有
道者初不敢自逞其辩也自逞其辩其辩必穷故若讷焉不
辩之辩其辩大矣
躁胜寒清者浊之源静胜??静者动之基淸静爲天下正人能常淸静天地悉皆归
又曰向使成而不缺盈而不冲以及直而不能屈巧而不安
拙辩而不欲讷是犹躁之不能静静之不能躁矣彼躁能胜
寒不能胜??静能胜??而又不能胜寒偏於一边非中道也
一失中则纷纭扰攘全失淸静之体矣故必淸静以正天下
斯爲得之
俭欲章第四十六
天下有道情归性却走马以粪意马闲灵苖秀天下无道性逐情戎马生於
郊意马狂心地荒罪莫大於可欲一念易动祸莫大於不知足迷已逐物咎莫大
於欲得岂可更添一物故知足之足常足鸿钧赋予不爲贫
瑶华帝君注曰尙书云稼穑艰难诗雅云稼穑惟宝则可知
农事乃有天下者之亟务而穷兵黩武最足以妨农业是故
有道之世寓兵於农屏却战鬬田猎而马无所用一时民得
三时无害遂致力以粪田焉苟或无道则戎马生於郊圻民
不聊生尙何粪田之有要其戎马之生总缘於佥壬败类逢
君之恶悬可欲者以相招而人君不以有天下自足且必欲
得而甘心焉则其祸患有鲜所底者故以可欲者诱人其罪
大矣而不知自足爲其所诱而必欲得之迨至得祸惨酷伊
谁之咎乎太上曰祸曰咎盖深切以警人也由是论之足有
何尽贪得者缘於不知虽日求足而究不克足惟知现在处
卽是足则无入弗得斯常足矣
鉴远章第四十七
不出戸潜心知天下智周万物不窥牖隳肢体黜聪明见天道离形去智其出弥远
神游万国其知弥少心包太虚
瑶华帝君注曰易之同人曰出门同人昌黎伯曰坐井观天
斯二说者均与不出戸不窥牖之论相左而太上当日乃爲
是说者爲性之浑全而言也盖人同此心心同此道此一人
之心卽千百人之心卽万亿人之心本是心以运之四海融
於一室故无庸出戸而知之也天之道卽人之道喜怒哀乐
阴惨阳舒恒相配待人身所以爲一小天地也川流敦化之
德而卽本吾德以德之则天道了在尔室亦奚俟窥牖而始
见乎世人不知道在目前而远以求之惟其出求之弥远则
其知道也弥少
是以圣人不行而知明镜当胸不见而名宝剑在手不爲而成不动一毫
又曰道之浑全如彼心之光莹如此光莹者浑全之用也圣
人无方无体何虑何思其所知者不待行而始知其能名者
不待见而始名则其所成者盖亦无事於爲而爲之利已溥
矣惟无爲斯以有爲有爲未有不自无爲运之也无爲之爲
亦安用出戸而窥牖也哉
忘知章第四十八
爲学日益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爲道日损空诸所有纳此一无损之又损皮毛剥尽惟有眞实
以至於无爲恬淡虚灵无爲而无不爲自然万化
瑶华帝君注曰损益二字在孔子爲经世者说则取益而戒
损在太上爲出世者说则取损而忌益如人或昧於道本而
逐其末以学之博闻强识采实摭华黾勉旣深聪明就广非
不勤且专也然亦第谓之益而已苟一日知道而去其妄心
收其放性处处俱从本原上探求舍多识而会一贯若是者
方谓之损然知其当损从而损之是犹有心於损之也惟损
之又损以至不自知其损则是无心损矣无心者卽所谓无
爲也惟无爲而溥博渊泉无非道所充塞则亦无不爲也已
故取天下常以无事无心是大还及其有事物来斯照不足以取天下弃天
下如敝屣
又曰道在损而无爲则亦何疑於治天下乎天下虽至广大
天下之人虽极繁多而将欲取天下之人从而化之使皆从
而归之则常贵於无事无事者潜移默运而耕田凿井帝力
何有之谓也若夫张皇补葺润色太平而风卽於浮情流於
僞天下相率而浮僞之则亦安克取天下而化之也哉
任德章第四十九
圣人无常心不以我爲我乃见心中心以百姓之心爲心人我之心同乎一性善者吾
善之与我同然不善者吾亦善之各返其正德善矣同乎德化信者吾信之消息
天然不信者吾亦信之谁非此道德信矣全其智信
瑶华帝君注曰道无心也道生天天无心也天生圣人岂其
独有心乎故曰圣人无常心无常心者无成心也惟无成心
而卽以百姓之心爲心矣曷以见其以百姓之心爲心盖百
姓有善卽有不善有信卽有不信妍媸美恶之分途也人类
虽分圣人之心无分故於善者从而善之於不善者亦从而
善之善不善在人而吾所以善之之心未尝渝也德可谓善
矣信不信在人而吾所以信之之心未尝变也德可谓信矣
德之善德之信则亦安用夫常心哉
圣人之在天下惵惵毋不敬也爲天下浑其心忘所以然百姓皆注其耳
目一有成心是有分别圣人皆孩之任其自然
又曰圣人虽不以善恶信僞分别人品而天下之人偏以善
不善信不信相挟相攻纷纷穰穰迄无甯日圣人用是忧之
惵惵焉惵惵卽惴惴也爲天下浑其心於相忘在天下之人
方注其耳目以聆圣人之奖让以窥圣人之予夺而不知圣
人之待天下全无所好亦全无所恶如婴孩之纯一无僞与
天下相安於无事也故曰皆孩之
贵生章第五十
出生入死日圆月缺生之徒十有三初三生魄十五乃圆死之徒十有三十六亏至
廿八丧魄人之生亦如月然动之死地水火相违亦十有三水成数六火成数七
瑶华帝君注曰死生亦大矣而性固无生死也人出入之则
有生死矣故能知性以见性见性以复性超出乎嗜慾攻取
之外则从此长生假若昧失本性离却眞性陷溺恒性日入
乎纷华靡丽之场则自趋於死地矣出生入死其明较也人
能去妄求诚守眞抱朴此链形住世者也生之徒也可生之
道十有其三焉倘或缘情逐境耽滞於声色货利之中则是
狥慾以丧生矣而谓非死之徒乎取死之道亦十有三焉生
死之义明白昭雪若此而有人旣已知夫生之之道及物来
诱之遂将素所知者顿忘而径趋於慾海则其动而之死地
者亦十有三焉夫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生而动之
死地亦十有三三三并而爲九而性止一性性之数恒少何
不敌慾数之多乎
夫何故人月相似以其生生之厚同天地之一气
又曰是非无因也以庸众爱生贪生之厚故耳过於生生之
厚自必趋於死之途矣
盖闻善摄生者无忿慾陆行不遇兕虎内省不疚入军不避甲兵何忧何惧
兕无所投其角身非我有虎无所措其爪我亦忘我兵无所容其刃此心自若
夫何故本无生死以其无死地生死特一气之聚散
又曰庸众厚生而不免於死也如是若所闻善摄生者则不
然善摄生者本无生者也故在陆而行则不遇兕虎焉其入
军阵则不避甲兵焉非不遇兕虎也兕角无所投之虎爪无
所措之则有若不遇也亦非不避甲兵也兵无所投其刃则
有若不避也伊何故哉以圣人本无死地也圣人何以无死
地以其无生也不有生亦安有死乎是所谓不生不灭不溺
不焚不凋不残之谓
养德章第五十一
道生之元皇祖炁德畜之化生诸天物形之在天成象势成之在地成形是以万物
一切有象莫不尊道而贵德皆从道生
妙法元君注曰道生天地何况万物故凡自无而有者皆道
生之也第道能生之不能畜之於是乎頼德德者道之所积
而流者也并生并育非德充周於其中固难言咸若其性也
道生卽常无以观其妙德畜卽常有以观其徼耳顾道虽生
之德虽畜之而必有所附而斯形假如天地间无物亦安所
知爲道之生见爲德之畜乎故形道之生形德之畜皆物也
有物则有势凡刚柔之相取燥湿之异宜动静之互根隐显
之殊途相推相积而成者又势爲之也物形势成此特其末
耳流耳由末以溯本从流以探源则总不离乎道与德也道
之尊何如乎德之贵何如乎尊则师保承之贵则王侯奉之
万物共禀道德卽莫不共知尊贵也
道之尊德之贵越古超今夫莫之爵而常自然生成道体受命於天
又曰道德尊贵若是是岂有大於道德而从而爵之者乎曰
非也此天爵也子舆氏所云之良贵也自然而生物亦自然
而畜物则亦自然而尊且贵夫安得从而爵之
故道生之德畜之禀其精含其气长之育之遂其形字其材成之熟之权其成量其用
养之覆之作其和护其伤生而不有内无其心爲而不恃外无其形长而不宰远无
其物是谓玄德合道
又曰道之自然若此则本自然以及物而或从而生之或从
而畜之或从而长之或从而育之以至於成且熟也养且覆
也似皆出於有心而道固无爲也无爲则无心而成化矣虽
生之而不自以爲有也不有则不恃爲一如其无爲於以长
立万物之上全不自谓有宰制之能如是者欲不谓之玄德
能乎盖德介有无之间虽形未形不可名无亦不可名有是
德而玄者也德至矣
归元章第五十二
天下有始道生一以爲天下母一生二
妙法元君注曰始卽无名天下之始无极也自无极而太极
无不终无而有矣有非卽有名万物之母乎惟母能生万物
然不有个始母从何有故曰天下有始方以爲天下之母也
旣得其母二生三以知其子三生万物旣知其子夫物芸芸复守其母各复归其
根没身不殆常存
又曰子者母之所生也天下未有无母之子道生万物则得
万物之母矣得其母则凡充满於宇宙者皆道生之子也以
母知子何事推求第子母有相顾之义倘子日逐於驰骋而
全缺定省温凊之道虽博得个爵禄以荣亲而母之精神念
虑巳随其子消耗无几势不将沦於殆乎彼滞於有而不复
反於无者何以异是故曰旣得其子则必仍完守其母方不
至殆厥终身也
塞其兑寡言惜气闭其门收视返听终身不勤不劳而治开其兑内境出济其事
外境入终身不救永絶道根
又曰兑者悦也门卽理欲之门言母旣当守如是则当从事
於淡泊淸静而无所用其滋扰矣天下纷纭类起於心之多
悦而理欲之交不克贞耳惟塞其悦之之心闭其理欲之门
相与於无相与则终身克全於道而不劳是爲不勤反是而
不惟塞之转以开之不惟闭之反以济之将攻取日深?溺
日甚旣失其母并害其子此其人之终身尙可以救援也乎
见小曰明虚中则明守柔曰强刚中则强用其光照耀金庭复归其明圣日圣月无
遗身殃心无一尘是谓袭常直下承当
又曰恒情每重大而轻小而不知小卽大之阶涓涓不除遂
成江海炎炎不灭遂至燎原是皆忽小之明徵也塞而闭之
是以其所见之眞谨而守之尙不谓之明乎凡事退後视有
如无而絶不与物争得失其柔甚矣然惟柔斯能不敝不敝
而尙不谓之强乎人生耳之能听目之能视鼻之能嗅口之
能味皆所谓光也以神运之不以欲滞之便谓之用其光圣
人塞兑闭门非全絶意於物第以神运之用其光而已矣虽
用其光又不欲使光之尽泄也仍聚其精以还本明之体如
知子守母之谓故能复归其明而不使少有渗漏以遗身殃
如是则不溺不焚不凋不残而得以常生常明相续而不絶
矣袭训续
益证章第五十三
使我介然有知未举先觉行於大道一念而已惟施是畏一理而已
妙法元君注曰夫道无爲则无所爲知卽无所爲行虽无知
而知自存虽无行而行自在则亦不言而物化焉介犹忽也
言使我忽然有知於道而以所知见之於行则设施建立非
不卓卓可观而民之望其治者已莫不心乎惕惕矣所谓善
政民畏之是也
大道甚夷周道坦易而民好径思无邪
又曰此民字作人字解夷平易也言大道本至平易平则不
嫌於迂濶百年莫殚累世莫尽可也而人情鹜於近功欲速
以求有济则不惜辟径以图之矣夫好径而期欲速其流弊
尙有穷乎
朝甚除心欲正田甚芜性要明仓甚虚神要灵服文彩黄庭内人服锦衣带利
剑执剑百丈舞锦旙厌饮食何不食炁太和精财货有余但得归复法金宝积如山是谓盗
竽其盗机也非道也哉於道何有
又曰有如贤良在位朝则以之欲速势必听谮謟而疏贤良
善人其尽除矣深耕易耨田则以之欲速势必揠苗助长而
田反荒芜不治矣陈陈相因仓则以之欲速势必急功趋利
耗竭盈储而仓反空虚无有矣凡若此者皆好径之害也由
是以推则凡爲人上者总当黜华崇实端本舍末如衞文大
布之衣大帛之冠可也若好服文彩喜带利剑贪饕饮食拥
财货以自封则是盗之竽而已夫竽乐器之长所以声乐者
也竽作而众音皆作人君以盗倡使民亦以盗和何以异此
是所谓上有好者下必有甚焉者如是而尙不谓盗竽乎哉
甚训尽
修观章第五十四
善建者不拔不出乎道善抱者不脱不离乎道子孙祭祀不辍此道常有
妙法元君注曰剏建非常以期百世之基乃未几而建者或
从而拔之夫何故建未善也攀援巩固以爲依附之资乃未
几而抱者或从而脱之抱未善也及身弗支而何况於孙子
夫惟本道以立基址善建矣本德以爲依据善抱矣不惟不
拔不脱而世世守之子孙於以相继而不辍也岂不信乎
修之於身其德乃眞筑基链精修之於家其德乃余链精还气修之於乡
其德乃长链气还神修之於邦其德乃丰链神还虚修之於天下其德乃
普链虚合道
又曰由是推之善建善抱总不外修其德而已矣德修於身
则德乃眞矣德修於家则德乃余矣德修於乡则德乃长矣
更进而修於邦修於天下其德有不丰且普乎大用之则大
效小用之则小效也
故以身观身心中心以家观家性中性以乡观乡神中神以邦观邦道中
道以天下观天下无中无吾何以知天下之然哉不无中无以此反求诸身
又曰此字指身言以身观身此身同此德同也以家观家此
家同此德同也以乡观乡以邦观邦此乡同此邦同此德同
也夫家乡与国旣皆可以执此例彼岂天下独不可以观天
下乎天下至广也吾何以观之哉曰卽以此身而知之也以
天下观天下犹以身观身也岂身可以观身而天下独不可
以观天下乎
玄符章第五十五
含德之厚抱道比於赤子无心大还
妙法元君注曰厚卽纯一无僞之谓赤子知识未开浑然在
抱秉厚无踰於此而体道者视於无形听於无声道自无爲
我自无心其含此厚德默运潜行盖有如赤子焉
毒虫不螫无畏猛兽不据无忧攫鸟不抟无虑
又曰天下祸患之来非无自也总缘人有以召之如逐於有
爲渉境多则戕贼以尝试者亦多而或毒虫螫之猛兽据之
攫鸟抟之皆势所必至者也若含德厚则我且无爲无爲而
灾害奚至则可不虑夫毒虫猛兽攫鸟也矣据作噱音吸
骨弱筋柔而握固神完未知牝牡之合而?作精全精之至也杳冥
又曰且含厚而比於赤子更自有说赤子之骨弱也其筋亦
最柔也而所握则常坚固而不易开当是时冥然无知寂然
鲜动不知有牝焉知有牡卽又焉知牝牡之有合然虽不知
而其?作矣是?也与形俱来有根於无者也是先天之所
秉乃精之至者也含德厚者可援此例之?音裴赤子之阴
也
终日号而嗌不嗄性全和之至也恍惚
又曰气伤於和过号卽必嗄赤子不然虽终日号啼而其嗌
固未见有哑是非赤子之能不哑也谓其虽号而不伤气和
之至也气和则嗄安从生而又何疑於含德厚者耶
知和曰常常寂光中知常曰**光明照益生曰祥灵源不竭
又曰由是以观则和爲贵矣和卽所谓柔也牝也卽所谓无
声无形之物也人特患其不知耳诚知之则道在是德亦在
是而常爲道德之人不失常存之理时时奉而守之则始自
明诚者久且诚则明矣故曰知和曰常知常曰明苟或旣不
知和又不知常而益以生之夫大道无生安用益生益之则
反贼之矣欲免於祥也得乎祥训妖犹乱训治也
心使气曰强气动则刚物壮则老人欲太盛谓之不道丧乱本眞不道早巳眞不
立妄不空
又曰人知和则心静心静则气常柔反是而使之则气妄作
而肆是谓之强梁也且强梁用壮刚过易折卽或不折亦必
易敝几见自古英雄常留天壤也耶故用壮而老皆非守柔
守虚无名无爲之道是所谓不道也不道之事尙不当早已
也哉已止也息也
玄德章第五十六
知者不言默识言者不知口头三昧塞其兑内荣闭其门外衞挫其锐无争解
其纷总持和其光慧生同其尘离垢是谓玄同一贯
妙法元君注曰道可言传亦不可以言传其可以言传者迹
也散殊也不可以言传者体也一本也是惟知者识得道之
来能无始无名而从无始而始无名而名总可以默守之故
常不轻言夫道若捃摭一二拥座拂尘凿凿大言谬自以爲
知道而不知者固已多矣此兑字指口言与上不同而门指
喉舌言亦与上异言道在无言是必塞止其口而闭其出纳
之门挫其轻躁之锐气解其?结之纷纭而有光不耀用是
和之虽尘弗避用是同之若是者可谓同矣而塞与闭挫与
解和与同皆运於自然而无心以出之所谓玄也故曰玄同
故不可得而亲释迦参禅未已亦不可得而疎太上学道未浓不可得而利伏羲
究易未了亦不可得而害孔子梦奠方终不可得而贵道者心体亦不可得而贱
心者道用故爲天下贵一切皆尽眞当独存
又曰事之操於人者人得主之而我不爲政孟子云赵孟之
所贵赵孟能贱之是也若知道而默抱道而处则人不得亲
之夫亲极必疎旣不得亲则亦安从而疎之耶推之於利害
贵贱均无弗然此道之所以不落声色不着形象浑浑噩噩
爲今古之重宝而见贵於天下也乎
湻风章第五十七
以正治国凝神以奇用兵明心以无事取天下了性
妙法元君注曰事出於平易者爲正出於权术者爲奇而出
於无心爲无事故抚国不事张皇不矜振作而与民共者同
此庸常使尽人能知能行则是以正治之矣而凖此以用兵
则势有不能欲不以权术行之未克济事故曰以奇用兵而
欲胥天下从而化之使皆归向於我正不贵乎要结招徕以
有事也默化潜移而已故曰以无事取天下
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得道天下多忌讳居移气养移体而民弥贫此心易失
民多利器念念伏跃国家滋昏此性不明人多伎巧性静性逸奇物滋起心动神疲
法令滋彰以心用心盗贼多有百念愈炽
又曰以正以奇以无事斯三者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言卽
以此道而知之也倘一出於有事则无论纷更多端卽所爲
忌讳之事正复不少上多忌讳则争言祥瑞恶闻灾祲而闾
阎疾苦壅於上闻民欲不贫也能乎利器卽权术也上好粉
饰太平则质直鲜所投合而人争以权术偿之久之君日以
骄臣日以谄上下相?而国家欲不至於昏乱也得乎由是
而递降焉人多技巧犹其有权术也夫技巧曲艺之事似於
国有利无害而不知一尙技巧则凡可矜可怪之物羣争构
之尤而效之而奇物滋起矣更由是而上焉文网日密爰书
日甚法令滋扰使下民手足均无所措则赋黄鸟鸿雁者其
不相率而爲盗贼也几希矣
故圣人云我无爲而民自化不尙权谋我好静而民自正不用利器我无
事而民自富不贵奇货我无欲而民自朴身修国治
又曰凡若此者皆有事以致之也若准无始之道以致治夫
何有斯弊哉圣人知其然也而一凖无爲以立其本根无爲
则静而少事而莅躬行已全然无欲则民或从而化之或从
而正之而以务本业不趋浮僞其富也必矣质直好义承上
意旨其朴也必矣夫有事积弊若彼无事获效若此则亦何
惮而不无爲让圣人以独至哉
顺化章第五十八
其政闷闷昏默其民醕醕浑厚其政察察明见秋毫其民缺缺日以疎薄祸兮
福之所倚损者益也福兮祸之所伏祸福无门惟心所召孰知其极无有边际其无
正耶道无形体正复爲奇心不可测善复爲妖不可知识人之迷昧其本性其日固
久无始以来
妙法元君注曰道尙浑厚不尙精明惟浑厚者无爲无爲而
民自化一渉精明则有爲矣有爲则缺陷者必多故其政闷
闷者其民必醕醕也其政察察者其民必缺缺也且从事於
有爲者不过欲获福而免祸耳而不知祸福虽是两端实则
一事当其有祸而福已倚於其中矣当其有福而祸已伏於
其内矣祸福相乘罔所止极而昏昏者卒弗知之岂天下竟
是一祸福之天下而无大道以正之耶要之正不终正正之
复流而爲奇善不终善善之复返而爲妖人之迷弗悟者只
知有福而不知祸已随之只知有正与善而不知奇与妖已
随之呜呼其蔽锢爲日固已久矣正复之正卽上以正治国
之正善卽祥瑞之祥不作善字解
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圆通廉而不刿淸静直而不肆中正光而不耀冲虚
又曰凡物方者必割廉者必刿直者必肆光者必耀惟圣人
於无极而有有极而无之理识得十分透亮知极者必有返
时故方而不至於割廉而不至於刿直而不至於肆光而不
至於耀归本於无注德於柔守贞抱璞而超出乎祸福奇正
妖祥之外省却多少经营烦恼何等安闲而从容以中道也
守道章第五十九
治人事天存心养性莫若啬以天理胜人欲夫惟啬俭从约易从简是谓早服先得此理
早服谓之重积德有所操持重积德则无不尅复礼克已无不尅则莫知
其极无所不用其极莫知其极可以有国静极见眞种有国之母眞一来投可以
长久神与道存
妙法元君注曰啬简也柔也虚而无也世之治人者必从事
於铺张事天者必致力於昭格往往纷更滋扰而不知治人
事天总莫若以啬处之盖人之心卽我之心以我之心治人
是以心治心也我之心卽天之心以我之心事天是以心印
心也而运於无形不见作爲之迹啬之至矣下民化之卽根
於其啬而来是其输服固已久矣非早服而何早服上之重
积德以致之也德卽所谓啬言重积德则德之所运风流而
令行无弗尅而治之尅训洽旣无弗洽则莫知其极矣莫知
其极则德徧羣黎不事声教而不动而变无爲而成尙不可
以有国也耶第有国必得其母有国之母啬也柔也虚也无
也是卽不可名之道也以道治天下是以母育天下也而尙
不享祚於长久也哉
是谓深根固蒂深息固精长生久视之道虚空消殒道炁常存
又曰凡物根不深者则易拨蒂不固者则易败若本道以治
之道之入人深者盖固结而不可解矣是之谓深根固蒂而
不惟治国且能长生夀已以夀人夀人以夀世於以悠久而
博厚博厚而高明也倘所谓长生久视之道非耶
居位章第六十
治大国虚生明空生慧若烹小鲜治心亦易以道涖天下道不远在身中其鬼不神
阴魔俛首
妙法元君注曰此二语於孔子武城之说相反适所以相成
割鸡焉用牛刀言小邑不必以大道治之此言治大国若烹
小鲜言不知烹小鲜之法则不可以治大国也此何以说曰
治大国不可烦烹小鲜不可挠挠则鲜者易烂烦则政治多
扰夫是以取譬而喻世之所以重鬼神奇鬼神者以鬼阴之
灵神阳之灵幽明胥待命焉若以道涖天下则聚精於至精
之中秉灵於至灵之始无精也而有精无灵也而有灵此其
洞洞属属神爲何如彼鬼亦第安於不识不知之天无所用
其神矣
非其鬼不神其神不伤人幻尽觉圆非其神不伤人圣人亦不伤人
心境两忘夫惟两不相伤形神俱妙故德交归焉道德感通
又曰世人所以重鬼之神者以其能伤人也若以道治天下
鬼神听命则非惟鬼不伤人其神亦且相囿於大道而不致
伤人矣是非神之不伤人也良以圣人治本於啬守要於柔
心而无心爲而无爲与天下浑浑闷闷全无作爲以害之是
能不伤人矣圣不伤人而谓神忍伤人乎是之谓两不相伤
矣而神不伤人总由於圣不伤人以致之圣人之德何如也
天下德之从而归之且以德神归神者亦并而德之归之是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