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 >  轱辘杆子 >  第200章 离别的季节

五月的风裹挟着槐花的甜香,吹过青山村的每一个角落。王轱辘坐在院子里,看着梨树下忙碌的沈雅琴。她正在整理一堆小孩的衣物,有王青山的蓝色背带裤,有王思远的格子衬衫,每一件都洗得干干净净,叠得整整齐齐。

"这件还是新的呢,就穿过两次。"沈雅琴抖开一件印着卡通麦穗的T恤,语气里满是不舍,"思远最喜欢这件了。"

王轱辘摇着轮椅靠近些:"都带上吧,那边买不到这样的衣服。"

"带不了那么多。"沈雅琴叹了口气,"梨生说行李有限重,只能挑最要紧的带。"

院门被推开,梨生和艾米丽走了进来。艾米丽今天穿了一件淡紫色的旗袍,金发挽成一个简单的发髻,看起来已经完全融入了这个中国乡村。梨生手里拿着几张纸,看样子是机票和行程单。

"爸,妈,在收拾东西呢?"梨生蹲下来帮沈雅琴整理衣物,"不用带太多,澳洲那边什么都有。"

艾米丽用带着口音的中文说:"妈妈,这些衣服留给以后弟弟妹妹的孩子穿。"

沈雅琴拍拍洋媳妇的手:"好孩子,我就是舍不得。"

王轱辘看着儿子和儿媳,突然问:"什么时候的飞机?"

"后天上午。"梨生回答,"从省城直飞悉尼,大概十个小时。"

"时间还是那么长啊..."王轱辘喃喃道,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轮椅扶手。

"爸,别担心。"梨生握住父亲的手,"现在视频通话很方便,您随时都能看到孩子们。而且我们每年都会回来探亲。"

沈雅琴抹了抹眼角,强打精神问:"青山和思远呢?"

"在学校办退学手续。"艾米丽回答,"老师同学们都在给他们准备欢送会。"

正说着,院外传来孩子们的笑声。王青山和王思远像两只快乐的小鸟一样飞进院子,身后跟着梨叶和菌生。

"太爷爷!太姥姥!"王思远扑进沈雅琴怀里,"今天我们班同学都哭了!"

王青山举着一个精美的画册:"看,这是同学们送给我的礼物,里面有每个人的照片和留言!"

沈雅琴翻开画册,第一页是全班合影,孩子们笑得灿烂如花。第二页开始是每个同学单独的照片和祝福语,有的还画了可爱的小图案。

"真好看。"沈雅琴轻声说,"要好好珍藏。"

梨叶手里提着个大袋子:"爸,妈,我买了一些特产,让我哥他们带过去。"

袋子里装着合作社自产的麦片、村民自制的红薯粉、还有沈雅琴最拿手的辣椒酱。王轱辘看着这些熟悉的物品,突然觉得鼻子发酸。这些东西在澳洲的超市里可能根本买不到,但对远行的人来说,却是最珍贵的家乡味道。

晚饭时,沈雅琴做了一桌子拿手菜,有红烧肉、清蒸鱼、蒜蓉空心菜,还有王青山最爱的糖醋排骨和王思远喜欢的鸡蛋羹。一家人围坐在大圆桌旁,气氛却不如往常热闹。

"太姥姥做的饭最好吃了!"王思远努力活跃气氛,"到了澳洲我会想死的!"

"呸呸呸,童言无忌。"沈雅琴赶紧说,"想吃了就视频,太姥姥教你做。"

王青山咬着筷子问:"爷爷,澳洲也有麦子吗?"

"有啊。"王轱辘点点头,"不过跟咱们的'青山麦'不一样。你去了要好好学习,将来把咱们的麦种带到澳洲去种。"

梨生和艾米丽交换了个眼神,儿子开口道:"爸,妈,其实我们这次回去,除了孩子上学,还有个重要原因。"

"什么原因?"王轱辘放下筷子。

"艾米丽的父亲,也就是我之前在澳洲的导师,他对我们的'青山麦'很感兴趣。"梨生解释道,"他想在澳洲的试验田试种,如果成功,可能会大规模推广。"

王轱辘和沈雅琴同时睁大了眼睛。这个消息太意外了,他们一时不知该说什么好。

"这是好事啊!"梨叶第一个反应过来,"如果'青山麦'能在澳洲种植成功,那市场前景不可限量!"

菌生也兴奋地说:"我们可以申请国际专利,建立跨国合作!"

王轱辘看着儿子和洋媳妇,声音有些颤抖:"李青要是知道...该多高兴啊..."

沈雅琴悄悄擦了擦眼角:"吃饭吧,菜都凉了。"

饭后,梨叶帮着收拾碗筷,菌生带着两个孩子去洗澡。梨生和艾米丽陪着父母在院子里乘凉。五月的夜风温柔地拂过每个人的脸庞,带着泥土和花草的芬芳。

"爸,您的腿最近怎么样?"梨生关切地问。

"好多了。"王轱辘拍拍膝盖,"自从你妈...你外婆给我做了那个药垫,阴雨天也不怎么疼了。"

艾米丽突然用英语说了句什么,梨生翻译道:"她说澳洲有一种新的物理治疗方法,对腿伤很有效。等我们安顿好了,想接您过去试试。"

王轱辘连连摆手:"那么远,我可不去。一把老骨头了,经不起折腾。"

沈雅琴却若有所思:"要是真有效,去试试也无妨。我陪你一起去。"

梨生笑了:"姥姥,您这是想旅游了吧?"

"谁想旅游了。"沈雅琴白了他一眼,"我是怕你爸一个人出远门不放心。"

夜深了,孩子们都睡了。王轱辘和沈雅琴却辗转难眠。月光透过窗帘的缝隙洒进来,在地上画出一道银色的线。

"轱辘,睡着了吗?"沈雅琴轻声问。

"没呢。"王轱辘翻了个身,"在想青山和思远。"

沈雅琴沉默了一会儿:"我也舍不得。但孩子上学是大事,澳洲的教育确实比咱们这好。"

"我知道。"王轱辘叹了口气,"就是...一下子走这么远..."

沈雅琴突然说:"梨叶那边有消息了吗?"

王轱辘知道她问的是什么:"还没。不过我听菌生说,梨叶最近在吃中药调理。"

"希望早点有好消息。"沈雅琴轻声说,"家里有小孩子,才热闹。"

第二天,村里人都知道梨生一家要回澳洲了,纷纷前来道别。赵婶送来了亲手纳的鞋垫,说是澳洲冬天冷,垫在鞋里暖和。李大勇提了两瓶自家酿的高粱酒,非要梨生带上,说让亲家公尝尝中国的味道。

王青山和王思远在村里跑来跑去,跟每一个熟悉的人告别。他们从小在青山村长大的,这里的每一寸土地都留下了他们的足迹。

傍晚时分,沈雅琴把两个孩子叫到跟前,从怀里掏出两个精致的香囊:"太姥姥给你们做了个平安符,里面装着青山村的泥土和麦粒,还有太爷爷从西藏带回来的圣湖边的石头。带在身上,保平安。"

王思远接过香囊,好奇地闻了闻:"有麦子的香味!"

王青山则郑重地把香囊挂在脖子上:"我会一直戴着的。"

晚饭后,全家人在院子里拍了一张合影。梨生架好相机,设置好定时,然后匆匆跑回人群。咔嚓一声,这一刻被永远定格:王轱辘和沈雅琴坐在中间,膝上抱着两个孩子;梨生和艾米丽站在身后;梨叶和菌生站在两侧。每个人的脸上都带着笑容,但眼里藏着不舍。

临行前的夜晚格外短暂。天刚蒙蒙亮,全家人就起床了。沈雅琴煮了一大锅饺子,说是"上车饺子下车面",图个吉利。

吃饺子时,王思远突然哭了起来:"我不想走...我要太姥姥..."

沈雅琴赶紧把孩子搂在怀里,声音哽咽:"乖,不哭。太姥姥和太爷爷会想你的。等你放假了就回来,太姥姥给你包饺子吃。"

王青山咬着嘴唇强忍泪水,那倔强的样子像极了小时候的梨生。

梨叶开车送他们去省城机场,王轱辘和沈雅琴坚持要送到村口。看着车子渐行渐远,最终消失在晨雾中,沈雅琴终于忍不住落下泪来。

王轱辘握住她的手:"别难过,现在交通方便,想见总能见到的。"

沈雅琴擦擦眼泪:"我不是难过,是高兴。孩子们有出息,是好事。"

回到家里,突然安静下来的院子显得格外空旷。梨树下还留着孩子们昨天玩耍的玩具,晾衣绳上还挂着王思远的小裙子。沈雅琴一件件收拾着,动作轻柔得像在对待珍宝。

王轱辘摇着轮椅来到李青的墓前,轻声说:"老婆子,咱们的麦种要去澳洲了..."

微风吹过坟头的矢车菊,蓝紫色的花朵轻轻摇曳,像是在回应他的话。

接下来的日子,王轱辘和沈雅琴慢慢适应了没有孩子们在身边的生活。每天早晚,他们都会通过视频看看远在澳洲的王青山和王思远。两个孩子似乎适应得不错,已经能用英语介绍他们的新学校和同学了。

梨叶和菌生来得更勤了,几乎每天都来陪他俩吃饭。合作社的工作依然忙碌,但梨叶的脸上渐渐有了光彩,走路时也不自觉地护着肚子。沈雅琴看在眼里,喜在心里,但默契地没有多问。

六月初的一天,梨叶突然在晚饭时宣布:"爸,妈,我有个好消息。"

所有人都停下筷子看向她。梨叶的脸红得像苹果,菌生则笑得合不拢嘴。

"我怀孕了。"梨叶轻声说,"已经三个月了。"

沈雅琴手里的筷子啪嗒一声掉在桌上,眼泪瞬间涌了出来:"真的?太好了!"

王轱辘激动得差点从轮椅上站起来:"怎么现在才说?"

"前三个月不稳定,不想让大家空欢喜一场。"梨叶抚摸着还平坦的腹部,"医生说一切正常,预产期在明年一月。"

那天晚上,王轱辘和沈雅琴久久不能入睡。沈雅琴翻出早就准备好的婴儿衣物,一件件检查着线头。王轱辘则翻看着王青山和王思远的照片,想象着即将到来的新生命。

"轱辘,你说会是男孩还是女孩?"沈雅琴突然问。

王轱辘笑了:"都好。要是女孩,就像梨叶小时候一样可爱;要是男孩,就像梨生小时候一样淘气。"

沈雅琴把一件小衣服贴在脸上,轻声道:"李青要是知道,该多高兴啊..."

月光透过窗帘,温柔地笼罩着这对老人。屋外的梨树在夜风中沙沙作响,仿佛在诉说着生命的轮回与延续。无论相隔多远,无论经历多少离别,爱与希望永远在这片土地上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