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 >  这个学霸过于自律 >  第184章 原来其他领域也有天才

距离神舟飞船发射前一个小时,徐铭和许崇兴等GNC算法支持人员,坐在指挥大厅各自的座位上,为接下来的这场重要特殊‘战斗’做准备。

梁占军则负责,地面引导阶段,指令的下达。

整个飞控中心大厅,分为上下两层,可容纳千人,顶部备有控温系统。

保障设备和监视器的温度安全。

其中大厅一层,设置百余台监控电脑,实时显示和监控各类数据。

此刻梁占军目光牢牢盯着大屏幕,画面中正在展示二级氧化剂加注口现场图,而在屏幕的两侧处,则分别悬挂两个巨大红色条幅。

“大力弘扬载人航天精神,圆满完成交会对接任务。”

不多时。

飞控中心广播响起,正式进入发射准备阶段。

屏幕上方字幕也进入“待发射”字样。

实时传回发射现场情况报告。

尽管大家对此次任务,是胸有成竹,但随着发射时间临近依旧不可避免的紧张。

整个大厅人员都全神贯注。

就这样随着时间一分一秒过去,发射塔架逐渐打开。

转眼进入倒计时五分钟准备。

与此同时,右侧屏幕画面,切换至火箭近景。

大厅内只剩下广播声音。

“三分钟准备。”

……

“倒计时十……八……五……点火!”

伴随巨大的白雾在屏幕弥漫,搭载着神舟飞船的火箭拔地而起直冲云霄,前去与在轨道上翘首以待的,天宫实验舱相会完成对接。

发射单位陆续向飞控中心报告飞行情况。

“火箭已成功实现分离,飞行正常。”

“神舟飞船进入琴城观测站范围。”

“器箭成功分离。”

“飞船已进入远望三号测量船观测范围。”

“太阳能帆板正常打开。”

……

连串的报告进入梁占军耳中,直到飞船驶入近地初始轨道才算松了口气。

脸上浮现出笑容,带头鼓掌使大厅响起热烈掌声。

不过和以往的发射任务不同,眼下只不过是顺利通过关键节点,接下来还需对飞船进行地面引导,让发动机点火进行几次变轨,逐步进入到与天宫实验舱所在轨道。

而这时在燕京航天城演播室内,则现场讲解直播神舟飞船的发射情况。

“刚才我们大家能够看到,目前神舟飞船已顺利进入到初始轨道,接下来将经过五次地面引导变轨,进行轨道提升和相位修正。”

“直到其到达实验舱后方特定位置,开始这场无比浪漫的太空追赶。”

“完成最终的拥抱。”

“从航天办公室了解到的最新消息,此次空间技术研究院开发了一种特殊算法,保障两个航天器全自主对接。”

“这也将是世界上最先进的自主交会对接技术。”

尽管现在这个时候,还守着观看直播的网友,基本都熬了整个通宵。

可在听见演播室讲解人员的报道,顿时像被打了鸡血立刻支棱起来,眼中闪出激动振奋的神**彩,原本逐渐冒出来的困意瞬间消失不见。

原本大家看到飞船发射顺利,为之高兴之下,也对后面的对接任务愈发忐忑。

毕竟观看这场直播的,不单单是国内民众。

海外方面同样在全程注视着。

不过后者,更多是在等着,看对接失败的笑话。

但现在,他们听到了什么。

空间技术研究院,开发出的算法,竟能让国产自主交会对接技术,直接处于国际上领先的水平,如此哪还用得着担心接下来的对接实验。

既然有口气敢这么讲,说明肯定是信心十足。

于是民众刷屏之下,微博上再次多出一个热搜词条。

并很快冲到了榜首。

相关话题下面,全是大家惊喜的言论。

“这是终于能说了吗?”

“厉害了空间技术研究院,竟然能开发出,世界领先的自主交会对接算法。”

“太牛了。”

“怪不得之前海外媒体一直拿航天新提案说事,咱们没有任何回应,敢情早就是胸有成竹,专门等着今天给全世界一个巨大惊喜呢。”

“比NASA的对接技术还要厉害吗?”

“我就说咱们能搞出国产新型五代机,没道理航天工业发展会落后那么多。”

“啥时候能可以开始对接,已经等不及看到了。”

“感觉咱们这边,类似的技术人才,突然变厉害了,不管是歼20完美的飞控系统,还是自主对接算法,好像全部都是世界领先的水平。”

“谁说咱们其他领域,没有像徐教授这样的天才,现在知道多藏龙卧虎了吧。”

……

对不少网友来说,看到国家在数学领域,能出现像徐铭这样的天才,无疑是件值得骄傲的事,成功让国人的名字在国际数学界无比响亮。

彻底打破多少年来,国内数学界在国际上的颓势。

因此哪怕获得千万奖金,都觉得是应得的。

但同样心中也有着遗憾。

那便是徐铭的天才仅展现在理论数学领域,无法实际为国家的科技发展带来重大贡献。

毕竟碍于许多重要技术的水平落后,在国际上可没少遇到憋屈的事。

然现在却让大家重新看到了希望。

新型国产隐身五代战斗机的突然问世,有着让海外猛禽战斗机都羡慕的强大飞控系统;全新的自主交会对接算法技术更是世界领先,这说明在其他科技领域内,并不缺少如徐铭这样的天才人物。

只不过并未公开身份。

徐铭自然不知道,有不少网友,已经臆想出航空版和航天版徐铭。

他全程看完神舟飞船的发射,脸上只剩下自信。

看向身旁位置的许崇兴,以及郭昊强邱轩等人,嘴角浮现出一抹笑容说道。

“等梁教授那边,完成飞船的地面引导阶段,后面就要全靠咱们的了。”整个人始终保持着从容不迫以及淡然。

“早就准备好了。”许崇兴满脸灿烂回答。

邱轩和郭昊强也没沉默,纷纷跟在后面接过话茬。

“等咱们的GNC算法亮相,肯定要把阿美瑞肯那些外国佬下巴惊掉。”

“他们当做宝贝的对接技术,用不了两天,就会成为落后眼下航天时代的版本。”

而由于神舟飞船的变轨,需要一定时间进行,使得网友们颇为难熬,恨不得下秒就看到对接成功,海外航天机构方面破大防的美妙样子。

在变轨等待期间,便在微博人人网,以及各大论坛上热闹讨论交流。

虽然也有一些网友,对这位开发了对接算法的人,非常感兴趣好奇其身份。

可却在空间技术研究院公开信息中,找不到符合各项条件的人选。

以至于越传越神秘。

甚至到后面,都快成了,比徐铭这位数学天才,还要厉害的技术大牛。

但真论谁的反应最为过激。

海外绝对独一份。

先前他们始终在报道,华方不可能掌握,轨道自主交会对接技术。

不认为本次天宫实验舱会对接成功。

甚至都已经做好,要报道重大航天事故的准备。

结果只是刚把飞船发射成功的情况下,就说已然拥有世界上最先进的对接技术,这无疑让他们有种自己尾巴突然被踩到的既视感。

几乎就在神舟飞船发射成功后的几个小时内,陆续便有大量海外主流媒体发声。

相关新闻标题颇为尖锐。

“纽约时报称NASA掌握着先进对接技术,而华方直到这个时候还在白日做梦,选择继续进行对接实验,将会是航天史上最为错误的决定。”

“路透社表示将密切关注后续航天器对接结果。”

“欧空局方面对天宫实验舱不看好。”

不过该说不说,因为这场舆论,反倒让天宫实验舱和神舟飞船的对接热度传遍全球。

连海外很多民众,都对此次对接产生了浓厚兴趣。

纷纷在网上寻找渠道观看直播。

想知道,这个东方古老国家,是不是真的掌握,世界上最先进自主交会对接技术。

主要之前歼20突然在国际舞台亮相,着实让不少人狠狠惊艳了一把。

对天宫多少抱有期待。

当然此刻NASA方面,也没有闲着,哪怕两地之间有着不短时间时差,作为局长的博尔斯依旧组织人员,决定观看这场首次进行的航天器对接任务。

他倒要瞧瞧,究竟是怎么样的算法,敢自称达到了世界领先水平。

徐铭在神舟飞船变轨的这段时间,均和大家一样居住在飞控中心内部,对于网络上舆论没有太过去关注。

只是从梁占军他们口中,得知接下来的对接,已经成为全球瞩目的航天任务。

若放在其他人身上,或许会给自身,带来不小压力。

可对于徐铭来讲,则仅有高兴。

毕竟能看到自己开发的算法,有机会在全球民众面前展示精准的自主对接,无疑能给自身带来更大成就感。

……

这天晚上。

梁占军在连续地面指令下达下,终于让神舟飞船顺利完成了最后一次变轨。

至此他们的工作正式结束。

接下来将完全依靠神舟飞船的自主控制系统,即GNC算法接管控制权,进行最后52公里的追赶靠近以及对接。

依靠自身携带的敏感器,来感知靠近天宫一号。

这也是最核心,最考验飞船自主能力的过程。

“接下来的工作就拜托你们了。”梁占军来到徐铭和许崇兴他们这边,说这句话时脸上满是郑重。

徐铭点头轻吐出几个字:“放心吧。”

说完便不再分心,将注意力全集中在,屏幕上的飞船各项数据上。

“开始。”

仅给了句最简短的指令,邱轩郭昊强他们,正式按照自己的任务执行报告。

“启用微波雷达和北斗导航接收机,精确测量与天宫实验舱的相对位置速度和姿态。”

“GNC系统自主计算,执行霍曼转移式轨道机动。”

“脉冲式点火成功。”

……

在算法的自主计算指令下,飞船进行多次脉冲点火。

快速缩短距离。

逐步接近5公里停泊点。

这项保证了航天器的快速交会能力,相比海外传统对接技术效率大幅度提升。

由于在电视直播中,并没有给徐铭他们这边的,近距离画面。

更多是指令员,在镜头下重复喊出那句经典指令。

“燕京明白。”

就这样伴随神舟飞船越来越接近天宫实验舱,首次身处此种重大场合的郭昊强,整个人有种抑制不住的兴奋。

尽可能控制着自己的情绪,时刻关注数据变化。

“激光雷达开始工作。”

“飞船到达140米停泊点。”

“光学成像敏感器进入工作状态。”

“准备最终靠拢。”

……

徐铭将神舟飞船与天宫实验舱的对接,称作是在太空中相隔万里进行穿针引线,足以形容其需要的精准度。

正因如此对海外宇航员来说,为保证手动对接的成功率需进行高强度训练,无疑是增加了他们的负担,尤其在繁忙的空间站建造阶段。

严重影响对接入轨时间,拖延整个建造节奏。

特别一旦宇航员手动操作出现失误,更是会带来巨大的恶劣后果和影响。

而GNC系统,则完美解决了这一问题。

在最后的对接阶段内,

神舟飞船以缓慢的速度靠近天宫,全程由光学成像敏感器自动引导,确保两个对接机构的轴线对齐。

整个过程的所有机动,均由飞船自主计算和执行。

最终在凌晨一点多的时候,飞船的自主对接环与天宫实验舱被动对接环,发生接触完成捕获过程,其中对接机构内部电磁阻尼器吸收碰撞产生的能量,自动校正可能存在的细小偏差。

直到这个时候,飞控中心再次响起广播,宣布自主对接实验验证成功。

“硬连接完成。”

“飞行器GNC系统协调完成,天宫实验舱控制飞行。”

“燕京明白。”

几乎是广播响起的同时,大厅内再次响起热烈掌声且久久不息。

每个人脸上洋溢出激动笑容。

同一时间,电视直播前的网友,心中无比振奋。

到处分享自己此刻的心情,为国家航天工业技术的巨大成功感到骄傲自豪。

但海外NASA和欧空局等方面,则近乎傻眼,万万没想到华方不但成功对接,竟还只用几个小时,远比他们的传统对接方案要先进的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