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不怎么说,你太后终究是你太后。
作为整个大清朝建国以来,宫斗最频繁、最狠戾、也是持续时间最长的——最终赢家......
太后只要下定决心,哪怕面对的是什么侄女,也能毫不留情,说让她生病,她便只能生病,行事果断到令人胆寒。
而宜修也是因为常年害人,所以防备心极重,从她殿中从不香这一点就能看出。
所以生病之初,她也以为自己是遭了谁的暗算,可正如当年的华妃一般,这太医院从始至终都只有一条舌头,
只是这条舌头从来都不属于她这个皇后,而是属于太后这位真正的幕后之人。
因此,即便宜修请了多位太医,得到的诊断也只是 "心性郁结"。
加之竹息提前交代,所有太医在诊治时,也都会有意无意地将病因往这方面引导。
到最后,就连宜修自己都开始怀疑,是不是因为几次计划的失败,才让自己内心憋了这样一股火,
后又因急于想要一个小阿哥,才宿疾复发,生了这样一场大病。
总之无论如何,这场病宜修是无论如何都躲不掉的。一切早在太后心意已决之时,就被定得死死的。
而且托竹息这个忠仆的福,这场病也确实让宜修没了任何的闲工夫,去关注其他的事。
单只是每日的头痛,便让她欲仙欲死。
而太后这位老影后更是亲自出场 —— 又是慰问,又是赐药,又是怪罪太医的......
一番念唱作答下来,太后不仅没让宜修怀疑到自己,反而让她觉得世上只有姑母最好,关键时刻还是姑母靠得住。
但有一事,却也让宜修很不开心 —— 那就是太后没有让嫔妃们为她这个中宫皇后进行侍疾。
给出的理由是:嫔妃们可是都要为皇帝孕育子嗣的,如果累坏了身子,又怎能生出健康的皇家血脉?
到底是老江湖,几句话便捏住了宜修的软肋,同时又占住了大义。
而太后也深知宜修即想要个孩子,却也想借着生病,来摆摆她那皇后的谱,便做主替她选了更重要的。
而更深层次的用意,便是想把宜修给困在这景仁宫中,不让她再借机生出任何的事端,她老人家也是烦透了。
由此可见,太后对宜修甚至对自己的大儿子都是毫无亲情可言,也不过是她眼中可利用的工具罢了。
否则这花样百出的手段,怎从来不见她在雍正面前显露一番,而是一直深藏不露?
还不是想把这些底牌都留给自己的小儿子。而雍正这个做儿子的,其实也是不遑多让。
自从查出老八几人又想坏他的好事,便也勾起了他许多不好的回忆。
若是兵权还在年羹尧手中,他说不得还会有所顾忌。
但如今他可谓是大权在握,那自然也就迫不及待地想给这几人挖个大坑,再等着他们乖乖跳进去赴死。
思来想去,他最终还是把主意打到了老十四身上,毕竟江山易改本性难移,
他不信老十四回来后会乖乖听话,这狗改不了吃屎的道理他比谁都清楚。说你呢,百福,造化......
更何况原先他们几人便臭味相投,相信用不了多久,便又会重新和老八、老九、老十勾搭起来。
等到时机成熟,他再给老十四一些兵权,这不就成了一个 "低配版" 的年羹尧吗?
想通这些之后,雍正也并未主动向太后提及此事,而是开始在前朝朝堂上重新分配年羹尧曾经掌控的兵权。
他深知不能再让任何人重蹈年羹尧独掌大权的覆辙,即使是岳飞后人岳钟琪,也不会得到过度集中的军权。
于是他便开始采取分权制衡的策略,确保军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而且他也一直怀疑太后与前朝有所勾连,尤其是他那位好舅舅。
他相信自己重新分配兵权的动作,必然会让太后着急,并主动来与他谈老十四之事。
否则一旦兵权全部分配完毕,老十四回来的希望就更小了。
果然,没让他等多久,太后便对外宣称旧疾复发,理由是为皇后生病着急上火所致。
而雍正接到消息后,便知他这位皇额娘这是实在忍不住了,于是也急忙赶往了寿康宫。
他这边一进寿康宫,便急忙问道:"儿子刚下朝,便得知皇额娘身体不适。太医看过了吗?现在怎么样?"
只见太后半倚在床榻上,额上覆着抹额,面色也很是憔悴。
"难得皇帝还特地赶来,哀家没什么大碍,只是这些日子为了皇后的病情操心,略感疲惫罢了。"
"皇额娘素来身子骨硬朗,想必也是为皇后之事操心过度导致。
既然如此,您就不必再去她那景仁宫了,这满京城最好的太医都在那儿伺候,也不缺您一个。
况且皇后的头疾多年,也是时好时坏,让她安心调养便是,也实在不必劳烦皇额娘如此操心。"
雍正这番话,可谓是说得冷情至极,更是让太后都一时语塞。
她本想以亲情打动皇帝,却没想到对方如此不近人情。于是太后只能轻咳一声,竹息见此,也连忙奉上了参汤。
待气息稍缓,她这才缓缓说道:"她终究是你的妻,即便你不喜,也该给她应有的体面。更何况她还是哀家的侄女。
如今哀家身边也就你们三个亲人了。你这边固然安好,可皇后和你弟弟的情况,哀家又怎能不挂心?
至少皇后这边,哀家还能时常相见。顾不到你弟弟,哀家便也只能把心力都用在皇后身上了。"
听到这话,即便雍正早有心理准备,也觉得浑身不自在。这是在拿他和皇后、老十四比较吗?
日日可见的反而不稀罕,偏偏惦记那见不着的。但他什么也没说,毕竟早该料到太后会如此这般。
而太后见他沉默不语,也不管不顾的继续说道:"哀家也知不该催你,只是这一病,便觉世事无常。
这好端端的人,怎么就忽然病了呢?便想着,是不是能把你弟弟给叫回来。"
她轻叹一声:"你日日忙于朝政,哀家生病也不好总麻烦你。
况且你现在应以子嗣为重,多陪陪宫妃,好为哀家多添些孙子孙女。
不如就把你弟弟给叫回来,让他陪陪哀家。到时你再给他个闲散职位,能养家糊口便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