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开始有意识地培养儿子。简单的机械原理通过玩具传授,化学知识藏在烹饪游戏中,甚至带他参观自家的制药厂,潜移默化地灌输科学思想。
秦爸爸有些担心:"孩子还小,别累着他。"
"爹,"依萍微笑,"这不是负担,是礼物。"
方瑜那边却遇到了大麻烦。几个特务伪装成学者,天天在试验田转悠,还试图收买工作人员。
"他们特别关注抗旱品种,"赵明远神色凝重,"可能已经察觉粮种的来历。"
最危险的一次,特务竟然偷偷挖走了几株秧苗。幸好老农及时发现,带人追了回来。
"这样下去不是办法,"方瑜忧心忡忡,"得想个对策。"
她连夜写信给依萍,建议暂停粮种输送。回信很快传来,却只有短短一行字:"明修栈道,暗度陈仓。"
依萍想出了绝妙的主意。她故意放出消息,说要引进一批"优质粮种",还大张旗鼓地准备报关文件。
果然,特务们上当,全力盯着这批"粮种"。而真正的良种,早就混在普通稻谷中,通过渔船悄悄运抵。
更妙的是,那批作为诱饵的粮种其实是经过处理的,种下去长势一般,却恰好符合"南洋优质品种"的预期,完美地瞒天过海。
"好一招声东击西!"赵明远得知后赞叹不已。
方瑜悬着的心终于放下。她望着绿油油的试验田,仿佛看到丰收的希望。
随着设备陆续到位,国内的科研工作逐渐展开。最让依萍欣慰的是,那套化工设备帮助建起了第一个抗生素生产线。
"盘尼西林量产成功了!"喜讯传来时,依萍正在教秦昭认字。
她抱起儿子转圈,眼泪止不住地流:"昭儿,你知道吗?这能救多少人的命啊!"
秦昭似懂非懂地擦去母亲的泪水:"娘亲不哭,昭儿乖乖的。"
与此同时,方瑜那边也传来好消息:利用南洋粮种培育的新品种,亩产提高了三成!
五年后的春天,秦昭已经是个小少年了。这日,依萍带他参观新建的科技馆。
"娘亲,"秦昭指着发电机模型,"这个和我们家的那个好像!"
依萍微笑不语。那个模型正是根据她提供的图纸制作的,而原型机此刻正在大西北的某个基地运转。
晚上,她交给儿子一个任务:"把这些书送到陈伯伯那里。"
书页间夹着最新的技术资料。秦昭似懂非懂,却认真点头:"昭儿一定完成任务。"
望着儿子远去的背影,依萍轻声对秦凌说:"该让下一代接过担子了。"
秦凌揽住她的肩:"放心吧,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秋收时节,方瑜寄来一包金黄的新米。随信还有张照片:丰收的田野上,孩子们捧着饭碗笑得灿烂。
"今年全面丰收,"信上写道,"你的粮种已经推广到全国。另,新实验室已建成,盼来指导。"
依萍将新米煮成粥,满室飘香。秦昭吃得津津有味:"方瑜阿姨种的米真香!"
窗外,南洋的雨声淅沥,仿佛在演奏希望的乐章。依萍知道,最困难的时期已经过去,光明就在前方。
她提笔回信,最后写道:"愿以我辈之努力,换子孙后代之安康。科技兴国,永不止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