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 >  水煮大明 >  第202章 北美大陆

崇祯三年(1630年)的旧金山湾区是原住民的快乐老家,西班牙人的"盲盒"区域,当张拓疆的船队驶入旧金山湾时,这里的"地头蛇"既不是西班牙人,也不是后来的淘金客,而是奥隆尼族(Ohlone)——一群快乐的原住民,已经在湾区过着"早打渔、午采集、晚烧烤"的悠闲生活好几千年了。

奥隆尼族可不是什么"散装部落",他们由大约50个小部落组成,像拼图一样分布在旧金山湾到蒙特雷湾的沿海地区。每个部落大概几百号人,总人口大概在1万到2万之间——放在当时,妥妥的"湾区大城"。他们的主要产业是橡子加工(是的,他们把橡子当主食)、捕鱼和狩猎,社会分工明确,甚至还有点"原始资本主义"的雏形——毕竟,谁不想在海边捞点鲍鱼换邻居的松子呢?

至于西班牙人?别闹了!1630年他们还在墨西哥和菲律宾忙着数银子呢(1565年就占领菲律宾了,但加州?那是1769年的事儿)。旧金山传教站(Mission San Francisco de Asís)?那得等到1776年才建起来——比张拓疆的"闪电号"登陆晚了整整146年!

所以,当张拓疆的船队驶入湾区时,这里的原住民可能正一边啃着橡子面包,一边纳闷:"这帮穿得花里胡哨的亚洲人,是从哪个平行宇宙飘过来的?"

张拓疆带着50个陆战队员,拎着武器(但尽量装出"我们只是来串门"的表情)沿着炊烟方向缓缓前进。而早已发现两艘"钢铁巨兽"(在他们眼里大概是"会移动的山")的奥隆尼人,展现出了教科书级的"敌袭应对流程"——老弱妇孺火速钻树林,成年男子在头人带领下蹲守部落入口,摆出一副"来啊,互相伤害啊"的架势。

这些原住民长得很有辨识度:浅黄到棕色的皮肤,黑直发,面部略扁平,穿着鹿皮/兔皮混搭植物纤维(荨麻、灯心草)的"时尚单品"——缠腰布或皮质短裙。配饰更是"部落限定款":贝壳(鲍鱼、蛤蜊)、鸟骨、羽毛串成的项链耳环,活脱脱一个"海边摇滚乐队"。最抢戏的是他们身上的彩绘——赭石和植物染料画出的图腾,不知道的还以为他们刚参加完"原始部落美妆大赛"。武器配置则充满"石器时代硬核风":黑曜石刀、木弓、石/骨矛箭、投矛器、石斧和棍棒,堪称"冷兵器界的拼多多套餐"。

当双方相距百米时,张拓疆突然上演了一出"空手接白刃"(字面意思)的戏码——把刚用弓箭射杀的黑尾鹿甩到地上,顺手丢下一把闪着寒光的匕首。接着打了一套"国际通用比划":指猎物→指对方→双手捧心(翻译:送你的)。退回来时还偷偷擦了把汗——毕竟谁也不知道这群"野生队友"会不会突然表演"冲过来啃人"。

没想到头人(头顶鸡毛掸子造型)居然看懂了!他扛起鹿,眼睛直勾勾盯着匕首(原住民版"看到AK-47的阿富汗大叔"),然后突然张开双臂鞠躬——这波操作把张拓疆整不会了。但老张毕竟闯荡江湖多年,立刻复制粘贴了同样的动作,两人就这样完成了一套"跨文化拥抱礼":你鞠一躬,我鞠一躬,你摸我头,我拍你背……最后甚至发展出一个"原始版碰拳"(可能是互相捶胸口)。

就这样,一场可能变成"血染沙滩"的初次见面,硬生生被张拓疆演成了"兄弟情深见面会"。头人已经认定这伙亚洲人是"带着神奇礼物上门的远方亲戚",而张拓疆也在心里给自己的"外交天赋"点了个赞——毕竟用一头鹿和一把匕首就搞定了地头蛇,这买卖不亏!

李勇这几个吃瓜群众听到这,纷纷给张拓疆点赞,这个必须写成“小作文”,金山的奸商都要认真学习和理解精神,一把匕首换一城,就问牛掰不牛掰?

张拓疆是个闲不住的人。安排三个班的士兵继续打猎后,他带着两个班跟着头人圣克拉深入部落内部,打算来一场"人类学田野调查"。这一考察,可把明军将士们看傻了眼——这哪是原始部落?分明是"北美版土木工程系毕业设计展"!

部落的布局让张拓疆直呼内行:8-12座窝棚呈完美的环形分布,中央留出直径20米的广场,活脱脱一个"露天大会堂"。这种向心式设计,简直就是古代版的"社区营造"——既方便集体活动,又能让部落成员时刻感受到"家"的凝聚力。圣克拉骄傲地介绍:"这是我们先祖传下来的智慧,风雨无阻都能在此议事!好家伙,这不就是北美原住民版的'群众大会堂'吗?"张拓疆心想。

走近窝棚,更让明军将士们惊叹不已——这哪是简陋的"棚户区",分明是"北美版被动式建筑"!半地下的覆土设计,直径3-5米的圆形坑基深约0.6-1米,坑壁用橡木桩加固,顶部是伞状木架结构,柔韧的柳条或雪松枝编织成骨架,再覆上多层交错的橡树皮防水层,最外层还堆覆草泥混合土形成15-20厘米厚的保温隔热层。张拓疆摸了摸墙壁,惊叹道:"这保温效果,比我们大明的土坯房强多了!冬天不用烧炭,夏天不用摇扇,纯天然节能环保!"

更绝的是那些"功能性建筑"——夏季通风棚采用圆锥形芦苇架结构,侧壁可以卷起调节气流,简直就是"北美版空调房";潮间带加工棚更是环保设计的典范:四柱支撑的开放式草顶棚,地面铺着鹅卵石平台处理贝类,废弃物直接回归潮间带,形成完美的生态循环。张拓疆看得连连点头:"这设计理念,比我们工部那些老爷们强多了!要是能带几个工匠回去......"

圣克拉看穿了他的心思,哈哈大笑:"朋友,这些可都是我们先祖千百年积累的智慧!"张拓疆也笑着拱手:"是啊,看来我们得好好交流交流,说不定能合着一本《跨太平洋建筑学》呢!"

夜幕降临,篝火在沙滩上欢快地跳跃。张拓疆的捕猎队凯旋而归,十头黑尾鹿和十几只长耳兔堆成了小山,而奥隆尼人也不甘示弱,献上了刚刚捕获的肥美鲑鱼。更让明军将士们惊讶的是,这些原住民居然掌握了一种神奇的"灰煮法"——将橡子粉与草木灰混合煮沸,去除苦涩的单宁酸,制成香喷喷的粉团和粥羹。头人圣克拉亲自捧上一大碗,热情地招呼明军将士们品尝。

张拓疆也不示弱,当即让随行的厨师大展身手。明朝带来的花椒、八角、桂皮等调料一出手,瞬间让简单的烤肉和炖鱼升华成了"米其林级别"的美食。香气四溢之下,原本躲在屋里的奥隆尼妇女们也按捺不住了——她们穿着鹿皮和灯心草编织的无袖束腰长裙,或是草编围裙,好奇地探出头来。紧接着,连光屁股的小屁孩们也蹦蹦跳跳地跑了出来,加入这场盛大的篝火宴会。

在火光的映照下,张拓疆终于有机会仔细打量这些原住民。他们的肤色、发质与明人极为相似,难怪头人圣克拉一见面就认定他们是"远方的亲戚"。虽然语言不通,但美食和篝火是最好的翻译——你递给我一块烤鹿肉,我回赠你一条鲑鱼;你教我怎么用黑曜石刀剥皮,我教你如何用火烤制面团。很快,双方的关系就热络得像是失散多年的兄弟。

头人圣克拉的女儿罗娜尤其引人注目——她有着原住民特有的深邃五官,却莫名让张拓疆想起江南的姑娘。她好奇地围观明军的火铳,又怯生生地尝了一口加了花椒的烤肉,被辣得直吐舌头却还是忍不住偷笑。张拓疆看得莞尔,心想:"这趟远航,看来不仅能开辟新航线,还能收获一段异域奇缘啊!"

吃瓜群众人人高度敏感,汤青雨和沈佩玉已经在询问,妹子有多漂亮?眼睛大不大?三围是多少?张拓疆闹了个大红脸。全部一起哄笑,好在徐霞客及时发现跑题,才把大家拉了回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