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谢这是?
指着自己进货呢?
翻了翻手中的简历,嗯?宋茜?这货北电的?不可能吧,00级表演系?她这时候才13吧。
再仔细看看,哦,此宋茜非彼宋西西,扑街货,不认识,简历扔掉。
林远仔细看了遍手中简历:“不是我说啊,谢老师你这不讲究啊。”
“怎么说?”
“刘亦霏呢?”
“你可快滚犊子吧!”老谢一把拿过简历:“你搁这选妃呢?”
“这话说的,她刘亦霏是不是咱们北电的!”
“人家已经小有名气了,金粉世家看过吧!更别提人家今年还参演了张大胡子的天龙八部。”
“那老谢你倒是别只拿演员的简历过来,你拿点摄影系的,哪怕导演系的呢!”
谢老师翻了个白眼:“你给我起来!这地是你坐的吗!”
林远能说啥,只能乖乖起身让座,谁让他尊老爱幼呢。
“你挖了青影厂那老些人,估摸着其他系的毕业生你也不缺。”
谢老师将简历捋正收起来:“更何况其他系的毕业生也不愁找不到工作。”
林远撇撇嘴,他就知道!这老逼登没安好心,合着让自己给北电表演系解决工作难题呢。
“不是,谢老师,招演员也不是不行,问题在于我这拍电影的,公司还这么小,这也不是签演员的时候啊,这不是耽误人家嘛!”
老谢挑了挑眉毛:“谁让你签人家了!下部电影缺人了,就从咱们学校挑!”
“你看看你找的什么张云艺,李小路,还有范兵兵,就那简单的角色咱们北电的演不了吗?”
瞧瞧这话说的!什么叫简单的角色!北电表演系的啥演技您老心里没数是吧?
就那个刘亦霏,年仅15岁考入北电林远就不说啥了,就当她天才吧,这货打从进入北电上过一节课吗?
拍戏就纯纯拿颜值硬顶,就算没被京圈封杀,那港圈的资源她吃了那老些,翻出什么浪花来了?
到最后奔四的人了,还跑去跟人家小姑娘竞争演学生妹。
就当她天生丽质好了,可北电后面更是出了爽子这个狠活,整个北电招了一大票童星和明星,天价片酬就是让这帮人玩起来的。
爽这个字能作为计量单位,你把费曼拉出来,他都想不明白,秦始皇重生都能气抽过去。
李连杰都只敢拿一千多万美刀的片酬,但人家能在全球搂票房,录像带市场更是乱杀。
结果这帮玩天价片酬的,一部戏敢拿1.6个亿,还他喵的有到处轧戏的,一年下来搂十多个亿,结果别说演技了,骑马得用替身,吃东西都假吃。
就这帮人基本全是北电表演系的。
但也不是没有好处,后世艺考生首选就是北电,什么中戏上戏的,这俩学校算个毛啊,谁跟钱有仇啊?
就是可怜中华演艺圈,从电视剧凉到电影,从电影凉到影视公司。
所以北电的演员就算能用,那也得屎里淘金,身为导演,出门右转,直奔中戏,多方便!
看着林远不吱声了,谢老师也无可奈何:“得了,我也不劝你,这是推荐信,你拿去给导演系的周老师,电影后期让她帮帮忙。”
从教学楼出去,林远不得不感叹老谢的神通广大,周老师何许人也,剪辑协会会长,这时候也就算是在北电兼职,这人脉,啧啧,简直通天了。
林远有自知之明,电影确实是自己拍的,但就算如此,如果让周老师剪辑,那铁定比自己剪的好,可惜也就是想想,周老师顶天了也就给自己推荐个人罢了。
这玩意导演还真不一定比得过剪辑师,人家一辈子就干这个的,对画面对节奏还有整体框架的理解,比导演牛多了。
而且导演剪辑电影还有一点不好,就是不敢下剪刀,一部电影拍出来,那胶片少的能出十几个小时,长的甚至能有几百个小时。
剪到一个半小时到两个半小时之间,百分之九十以上都得被剪掉,导演看着胶片那跟自家孩子似的,是一秒都不舍得。
国内在这块还算好的,剪辑可以导演跟剪辑师一块来,放好莱坞,导演压根就没有剪辑权。
詹姆斯·卡梅隆,多**的人,当初为了剪辑自己的影片,大半夜撬锁跑剪辑室,没剪一会让保安发现了,被报警抓了起来。
在好莱坞能跟七大要来最终剪辑权的导演,不出一掌之数。
林远这部电影用的胶片和数字镜头一块拍的,数字拍摄的镜头经过数字剪辑粗剪后,再全部转置成胶片剪辑,这简单,北电就有设备。
倒不是非得省那点胶卷的钱,主要是数字拍摄方便快速,在这个年代除了质感和色彩还不如胶片,那是哪哪都比胶片好。
这个年代的影院只有胶片放映,放映电影的时候还有专人看着,一盘胶片也就放映15分钟,时间到了要赶紧接下一盘。
这还专门衍生了一个工作,就是电影放映员,有相当多老电影就是讲的电影放映员的故事,其中不乏经典。
可惜随着时代的发展,再过几年这个职业就要被淘汰了,全世界的电影院胶片放映机都会被数字放映代替。
这其中有很多因素,成本,保密,时间等等。数字放映甚至可以直接用卫星传输,而胶片还得拷贝,每一次拷贝得花七八千块。
一些大片单拷贝就得花几百万上千万,更别说这中间经过多少人手,还得把胶片送到影院,影视资源流出几乎是必然的,胶片电影的淘汰也就顺理成章了。
来到学校的剪辑室,跟周老师推荐来的一个剪辑师,还有剧组的两个剪辑师打了招呼,忙碌的剪辑工作就开始了。
先是用数字转置机把硬盘上的内容拷贝到胶片上。别觉得弄一个数字转置机浪费,这玩意才多少钱,几万块罢了,拍一部纯胶片电影用的胶片需要多少钱?
二十万打底。
一盒拍摄用的胶片就能拍四分钟,需要近千元,这玩意比拷贝用的胶片贵多了。
理论上好像一百分钟的电影,两万五就能下来。
可配片比能做到1:9那都算是极度节约了,正常得1:15以上,谁也无法保证你拍一遍就成了,哪怕你拍一遍就能成,最后电影也未必用的上。
林远纯粹是财大气粗,才选择转置成胶片再剪辑,就是想体验下大剪刀咔吱咔吱剪胶片的快感,而且林远电影的素材早就在剧组时候就经过粗剪了,数字拍摄数字剪辑,几乎零成本。
就这都还有五个多小时的素材,转置成胶片后也得花八万多块。
要是全部用数字剪辑成片,再转置成胶片只用两万五足够了。
所以你看,哪怕现在所有电影院都用胶片放映机放电影,但是在制作端大家早就用脚投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