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 >  华娱之我生而绚烂 >  第1章 过去

1999年底,秋风萧瑟,梧桐叶落如雨。

李柯独自走在北电校园的小道上。

忽然,一阵狂风骤起,将树上的梧桐叶吹落,纷纷扬扬地打在他黑色外套上。

地上斑驳树影在“簌簌”声中摇曳生姿。

沉思的李柯回过神来,抬起头。

望向那满地金黄落叶,以及陷入衰落的秋景,走进回忆旋涡中。

李柯脑海中似乎隐藏着某种神秘的东西,从有记忆开始,它便一直存在。

父母忙于工作,哥哥李伟上寄宿学校,工作之后更是很少回来。

因此,李柯从小身边基本只有年迈的奶奶和沉默寡言,不问世事的爷爷。

每当李柯试图询问或表达自己的困惑时。

满脸皱纹的奶奶总是用她那双布满老茧的手,轻抚他头顶,温柔地说:“娃饿了吧!奶奶给你做饭去。”

随后,奶奶便忙碌地去做饭,而爷爷则叼着烟,走到村里小广场与村民们闲聊。

奶奶偶尔也去,不过更多的时候忙于家务。

不经意间,一个手大的梧桐叶在李柯眼前飘落。

当他回过神来,它早已消失在满地的落叶中。

小道上,三三两两并排的身影,大多是同性朋友很少见到男女同行。

尽管这是在开放多年后。

李柯低头沉思,脑海里出现一行字,就像烙印一般抹不掉。

【演员自我修养】

已达成成就:【生而为人】【第一次演员】【票房过万】【票房过十万】【人生十八】

抽奖次数:0

ps:达成成就,即可获得抽奖次数。

已中奖品:与生俱来的孤独,风靡全国的小吃三种,歌曲(星辰大海两种模板),短片(车四十四),充沛的体力。

(只有你想得到,没有你抽的到)

呃,对于这个票房过万或过十万的成就。

李柯自己也不清楚如何实现,而“第一次演员”这个成就,更是挤破脑袋也想不出。

对于心高气傲的他来说,如果不是主演,如果没有挑战性,根本不会出演。

在他看来,与其浪费在配角身上,还不如多模拟几个角色呢!

模拟经典角色,怕比一板一式的角色更能磨练演技。

因此,这一等,就即将毕业。

看着赵微等同学们成为了炙手可热的明星时,而他和一些志不在娱乐圈的同学却依然默默无闻。

然而李柯并不着急。

一方面是脑子里神秘东西,另一方面他家庭条件还算不错。

再加上,他年纪还小。

家庭条件的改善,其实也是因为李柯。

小时候,由于脑海中有各种小吃制作方法,羡慕的流口水。

加上家里比较贫穷,偶尔能买辣条尝尝鲜,但更多时候只能远远地看着。

年纪小的李柯又很贪吃,急的他抓破脑袋哭喊着,家里人也没有人去买小吃引诱他。

还得被暴力手段解决,渐渐地只能委屈巴巴收起脾气。

每每肚里贪吃虫勾起,垂涎欲滴时,越想越馋,干脆...

有一天下午,鼓动放假的亲哥李伟,凑到身边:“哥,你馋不馋,我知道一种小吃,类似碗托,比辣条要好吃。”

亲哥李伟狐疑地看着李柯,对自己弟弟唯一的印象:不爱玩,喜欢自娱自乐。

这种印象,其实也是因为李柯脑海中抽中的奖励——与生俱来的孤独感。

当其他小孩漫山遍野的跑时。

连亲哥也不带他,李柯只能孤独地玩起地上的土块。

“你确定?”李伟还是选择相信自己的弟弟,毕竟是亲的。

想到辣条美味,肚里的馋虫也被勾起,奈何没钱买不起。

李柯坚定的眼神,小小脑袋狂点,李伟也只好相信,带着李柯回家。

趁着家中无人,悄摸摸地跑回窑洞,顽皮地将家里过年用的鸡胸腹肉切成条。

李柯按照脑海中的记忆,到处翻找瓶瓶罐罐,里面装着各样的调料。

然而,他摇摇头,看向自己亲哥李伟,抽了抽鼻子,有些委屈:“哥,调料不全。”

亲哥李伟一听,头都大了,手中的刀放在案板上。

手上肉腥味很重,他洗了好几次,味道才算轻点。

望向案板上切好的鸡肉,要么放回冷水里冻起,被发现抽一顿,要么不能浪费,继续相信弟弟。

转头凝视李柯,眼中阴晴不定,心里想道,要不跑,把他丢在这,跟父母告状,最后挨揍还能轻点。

李柯一直注视着李伟,当注意到眼神飘忽不定,仿佛看出他心思,连忙举起手来保证:“哥,我见过小卖铺有这些调料,你相信我。”

犹豫过后,还是嘴馋占据上风,李伟决定最后相信李柯一次。

四下无人,鬼鬼祟祟地带着李柯走到大木箱柜子处,撑起木板盖子,一只手探进去摸索。

不多会,李伟眼睛一亮,从里面抓出几张钱和一些硬币。

抽出几张面值小的纸币,和几个硬币,剩下放回去。

眼中一闪而过肉疼,他没有多说什么,恶狠狠地盯向李柯:“万一你骗我,我揍死你。”

李柯有些害怕,但想起脑海中的记忆,并没有犹豫,坚定点头。

看到李柯坚定的眼神,也算是一点小安慰,李伟暗暗松一口气,但也升起提心吊胆的畏惧。

毕竟鞋拔子拍人是真疼!

携带尚且年幼的小弟去往镇上唯一的小卖铺,大概有四五里路。

到达之后,两人走进小卖铺,从里面挑出鸡精。

这时候有鸡精,但却很少,摆在架上最里层,往后几年风靡全国。

结账后,携带的钱恰好一干二净,李伟本来想买一包辣条安慰自己,但奈何没有余钱,只能作罢。

回的途中,李伟心中懊悔,为什么相信弟弟,还不如买一包辣条呢!

但事已至此,已别无选择,回到家中。

李伟眼神充满杀气,站在一边,静静看着李柯将鸡胸脯肉条和一堆调料混合后放在一边。

李柯其实也认不得调料,只是根据脑海里的印象。

挑选差不多的颜色。

好在没有出现差错,李柯从凳子上下去,轻摇亲哥的手:“哥,该起灶了,咱们烧油。”

李伟呼出一口气,端起鸡胸肉条看了一眼,应该能吃。

从柴房搬来木柴,放在石头垒成的灶炉里,熟络地点火,搬来一口铁锅,放入少许油。

做完这一切,李伟已经看到了结局。

浪费这么多材料,不出意外的话,已经预约上了鞋拔子。

只能希望这一顿还挨的值当,视线放在李柯身上。

殊不知,李柯还在发懵,八成热是个什么情况,烧起的油什么时候达成八成热,

犹豫中,热油渐渐沸起白烟,看向李伟,他朝锅炉示意下,意思很明确:“赶紧弄呀!”

李柯一咬牙,将腌制十分钟的鸡肉条放进去,不一会儿,锅炉热气翻滚,传出香味。

李伟闻见香味,咽了一口唾沫,连忙走上前,拿小铁铲翻滚,一会功夫煎的两面泛起金黄,看的直咽口水。

转过头去问李柯:“好了没,你看。”

李柯看不见,踩住凳子爬上土炕,看见鸡肉条两面金黄,对比脑海中的记忆确认一番,点点头。

得到答案后,李伟很是高兴,走到一处橱柜旁,从里面抽出碗和筷子,急不可耐地捞出。

放入碗中,正准备开吃时,李柯突然打断他:“哥,放点辣椒酱。”

李伟猛地一拍脑袋,高兴着拿出辣椒酱,放入其中调和,夹起一根塞入,满满的幸福。

又接连吃了好几口,过足口瘾。

这才看到土炕上眼巴巴望着他的李柯,李伟眉毛一挑,筷子挑起塞入李柯嘴中。

一口吃下,李柯顿时兴奋,直接从半米高的土炕上一跃而下。

一个没站稳,正好碰上地面残留的木头渣子,身上鲜血直流。

哭出声来,李伟站在一旁,错愕的不知所措,手中的碗悬在半空,正要放下碗筷扶起时。

刚回来的奶奶听见哭喊声,心中一惊,连忙快走几步。

掀起门帘,看到地上躺着的李柯身上鲜血直流,顿时吓坏了。

抱起流血的李柯,都没看愣在一旁的李伟,出门朝村里唯一医生住所走去。

路过村里小广场,不少人见到这状况,正准备聊一下呢!

奶奶却没有心思聊,着急忙慌地朝医生家里走。

过了一会,忙一天农活的父母和爷爷,还有叔叔伯伯回家。

走到小广场时,有老人和父母一行人说道:“赶紧去茂军那,建国家小儿子一身血,被你妈抱去那了。”

父母心中一惊,吓出冷汗,连忙和爷爷叔叔伯伯赶往茂军住处,也就是医生那里。

赶到后,从奶奶口中得知没什么大事,就是被木头渣子扎破流血了,简单处理下就没什么事了。

但当得知李伟就站在旁边,爸爸抓起鞋拔子对着没反应过来的李伟一顿招呼。

妈妈也没阻止,好在奶奶求情说了两句。

简单处理过后,结账,一行人回到家中。

看见桌子上炸好的鸡肉条,母亲端起闻了两下,一下就想到李伟说道:“这你做的?”

毕竟过年用的鸡肉,一般没人舍得拿出来,只有小孩才会。

李伟害怕的摇头,指向父亲怀中的李柯说:“这是他做的,我就是帮了下忙。”

父亲瞪眼,还敢诬陷李柯年龄小不懂事。

又想起李柯流血,李伟就在身旁,怒不可遏直接上前踹了一脚。

冷不丁遭受重击的李伟,跌倒在地上,眼中泛起泪花,没忍住一下哭出声来。

弟弟摔倒关自己什么事,平白无故挨了好一顿打。

奶奶过去安慰下,其他人也没管,哪家小孩一天不哭,习惯了就行。

母亲尝了口还不错,筷子夹起喂给父亲,爷爷奶奶伯伯叔叔轮流尝过炸好的鸡肉。

顿时被震惊,要知道那个年代腌制都算稀罕事,更别提腌制后还炸。

几口肉吃下去,碗中一点肉丝都没能留下。

又过了一会儿,奶奶跑去做饭,母亲过去帮忙,还有连襟也去了。

吃完饭后,叔叔伯伯还有父亲坐炕上聊天。

聊未来的理想,聊村里趣事,聊听到的有钱人。

不经意间聊起饭店,还有街上那些小贩有多赚钱,小叔子提出要不也支个摊做小吃。

顿时所有人陷入沉默,都知道饭店和小卖铺赚钱,可谁有本钱呢!

就算有本钱,但也没有手艺啊!

就在这时,一直笑呵呵听这边聊天的母亲,眼神看向高兴的李伟。

晚上回屋休息,和父亲商量这件事,觉得可行,找来李伟询问。

李伟不知道摇头,父亲起初怒不可遏,但在他再三保证过后,看向李柯。

父亲询问身上有伤的李柯:“李柯,你怎么会做饭的。”

李柯茫然,不知道怎么表达,想了半天说:“我脑子里就有啊!”

父母不懂意思,以为儿子是瞎做的,或是听别人说的,但是最令他们惊讶的是,一次就能做出来。

猜测李柯天赋高,以后必然是厨师。

接着,父母询问一遍配方,在得知李伟偷钱买调料,父亲又是一顿揍。

李伟欲哭无泪,真的,眼泪都干了,眼角红肿不止一遍,消退了又肿。

过几日后,父亲还有家里几位叔叔伯伯积蓄凑齐,刚好可以做生意,于是,跑去县城开小摊。

经营一段时间后,深受小孩和嘴馋的人喜欢,生意热火朝天,家里除了爷爷奶奶,全部都去帮忙了。

在他有意无意间透露出三种小吃后,臭豆腐,鸡柳,烤肠,小吃花样多了起来。

开了两三年,赚了不少钱,有一个去过南方的人吃过之后,感叹聊起:“南方可吃不到这些。”

此话一出,父母的心思泛起波澜,由于县城就这么大,而且叔叔伯伯这些亲戚也有小摊。

市场这么大,竞争这么多,营业额也不会提高了。

再加上听说南方有钱人很多,泛起心思准备前往外地开摊。

在某一天辞别家人,父母加上叔叔前往外地。

而伯伯留下来照顾渐渐年老的爷爷奶奶,还有一些年纪尚小的小孩。

又一年后,父母还有小叔回来了,携带不少资金。

正值小煤窑旺盛阶段,果断承包几座。

90年不允许承包,但在结束时,家里起码承包数座煤矿。

之后几年,什么盛行就捞什么,挣到一笔钱就走。

这么多年也算身家雄厚,并不缺钱。

至于第三点原因,年纪尚小更好说。

父母生李柯那一年,隐约听见县里声势,连忙造个娃,所以是80年出生。算起来,现在才19岁,刚刚成年没多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