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于,在秋风凛冽的十一月十一日下午,后金兵临三河。而三河的守备兵力竟然仅仅只有一千五百人,且大多是老弱病残,战斗力堪忧,对于即将到来的危机,几乎可以说是毫无抵抗之力。
三河尽管地处今河北,却与繁华的京城咫尺之遥,因此它自古以来便成为了达官显贵们竞相置办私邸外宅的理想之地。这里的每一寸土地,都似乎浸透着历史的深邃与权贵的奢华。不仅明朝的大员们纷纷在此建立自己的府邸,以彰显身份与地位,更有不少大臣利用职权之便,悄悄置办了私人的田产与商铺
正因如此,三河相较于遵化等地,其“油水”更为丰厚,那些精致的园林别墅,错落有致地散布在河畔与山脚,每一处都凝聚着匠人的心血与主人的审美情趣,它们不仅是居住之所,更是身份与品味的象征。然而,这份宁静与美好,却将在今日被彻底打破。
皇太极在远处的高坡上,将城内的这一切尽收眼底。他的嘴角不禁勾勒出一抹胜利的微笑,那是一种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自信与从容。而他身后的后金士兵们,在经历了长时间的行进与等待后,也终于想重见了猎物的狼犬,他们内心的激动与狂热再也难以抑制,纷纷振臂高呼,仿佛已经预见了即将到来的杀戮与洗掠。
随着皇太极一声令下,后金铁骑如狂风骤雨般席卷而来,以雷霆万钧之势向三河发起了猛烈的突进。明军士兵虽然拼死抵抗,但在人数与士气的双重劣势下,很快便陷入了崩溃的边缘。一次简单的骑兵突进,竟然轻而易举地击溃了明军的防线,三河这座京郊宁静的小镇,瞬间成为了战火纷飞、硝烟弥漫的战场。
后金士兵带着对中原财富的贪婪与对明朝的仇恨,对三河展开了疯狂的洗劫。
那些曾经辉煌一时的园林别墅,在熊熊烈火中哀鸣,精美的雕梁画栋、珍贵的文物古玩,在火光中化为灰烬。后金士兵们不仅掠夺财物,更肆意屠杀无辜百姓,整个三河城笼罩在一片血雨腥风之中。
哭喊声、求救声交织在一起,回荡在空荡荡的街道上,每一声都撕扯着人心。城内,昔日繁华的市集如今只剩下断壁残垣,曾经欢声笑语的庭院也只剩下死寂与绝望。妇女们抱着孩子,在废墟中寻找着亲人,老人们泪流满面,颤抖着双手试图抚平内心的创伤。整个三河,仿佛一夜之间从天堂跌入了地狱,那些关于美好生活的记忆,都被这场突如其来的灾难深深埋葬。
那场景,简直就像是一幅人间炼狱的画卷。火光冲天,浓烟滚滚,哭喊声、呐喊声、马嘶声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曲悲壮而凄厉的战歌。房屋被烧毁,财物被掠夺,无辜的百姓在绝望中挣扎,
将三河城尽情地烧杀抢掠了一番之后,皇太极的野心并未得到丝毫的满足。从十一日到十五日,他继续率领着部队沿着香河、顺义一路进发,所过之处,无论是繁华的市集还是宁静的村落,都未能逃脱这场浩劫。皇太极命令士兵们将沿途的财物、粮草统统搜刮一空,就连一丝一毫也不放过,仿佛要将这片土地上的每一分财富都纳入他的囊中。
皇太极深知,他越是破坏得彻底,这笔血债今后就越是会算到袁崇焕的头上。他心中暗自冷笑,袁崇焕啊袁崇焕,你就算再如何英勇善战,也挡不住我后金的铁骑。我要让你背负上这沉重的骂名,让你的名声在百姓心中一落千丈。
而反观袁崇焕,他率领着明军一路追袭,然而,皇太极却狡猾地多次派出轻骑进行骚扰,使得袁崇焕的军队疲于奔命,全军将士在连续的追击和战斗中已经疲惫不堪,士气低落,仿佛随时都有可能崩溃。
袁崇焕深知,此时如果贸然采取进攻,明军必将陷入万劫不复的境地。毕竟,明军以步兵为主,而平原地形又极不利于步兵作战。一旦发起进攻,步兵将完全暴露在骑兵的铁蹄之下,后果不堪设想。因此,袁崇焕只能无奈地选择紧跟着皇太极的军队,试图寻找一个更为合适的战机。
但他不知道的是,无论他是否选择主动出击,那把悬于头顶的利剑,已悄然开始他生命的倒计时了。
那些因战乱失去家眷、流离失所的百姓,他们无助的眼神穿透了漫天的尘土,远远望去,大明的军队似乎并未如他们期盼的那样,及时伸出援手,将他们从苦难中解救出来。这份失望与愤怒,如同野火燎原,悄然间已化作对袁崇焕无声的指责与怨恨。而那些在乱中被抢去财产的大臣们,更是怒火中烧,他们视袁崇焕为这一切灾难的始作俑者。
而最为严重的是,皇太极竟如同一位悠闲的旅者,在北京城边悠然自得地炫耀着武力,那份轻蔑与挑衅,如同锋利的刀刃,深深刺痛了大明帝皇的心。身为天下共主的朱由检,颜面何存?大明,自诩为万国上邦,又如何在那些曾经臣服的属国面前挺直腰杆,维持那份至高无上的尊严?
然而,这即将到来的腥风血雨,袁崇焕却未能及时察觉。说到底,他终究是个长于战场、短于朝堂的武夫。在战争的硝烟中,他可以凭借过人的智慧与勇气,屡建奇功;但在权力的游戏里,他却显得那么格格不入,那么单纯而直接。到如今,局势已发展到无法挽回的地步,那些曾经对他满怀期待的朝臣与百姓,如今却已无人愿意再倾听他的解释,更无人愿意相信他的辩解。
该来的时刻还是会来,皇太极绕着京郊一圈,最终带领着大军来到了京城脚下。那宏伟壮观的城墙,如同一条巨龙蜿蜒盘旋,守护着这座历经200多年风雨洗礼的都城。城墙之上,旌旗飘扬,守卫森严,仿佛在向世人宣告着它的不可侵犯。然而,在皇太极的眼中,真正的力量不在于城墙的坚固,而在于人力和人心
他遥想当年,自己的父王努尔哈赤,那位英勇无畏的建州女真首领,曾经拼尽全力,想要跨越宁远防线,进军中原。然而,即便他再强大,再英勇,也终究未能如愿以偿,甚至为此付出了生命的代价。这不仅是努尔哈赤的遗憾,也是整个后金的遗憾。
但今天,这一切都将改变。皇太极带着他精心训练的精锐兵马,以极少的代价,冲破了明朝的防线,终于靠近了这座他渴望已久的都城。他的心中激情荡漾。因为他知道,自己做到了努尔哈赤也未能做到的事情,他证明了自己不仅是一位出色的军事家,更是一位有着远大抱负和卓越才能的领袖。
然而,他的目标并不仅仅停留在此。他要的不仅仅是大明的财富、人口、奴隶,他更是要让那个坐在龙椅上的人,那个象征着明朝最高权力的人,知道他的到来。他要让那个人明白,后金的时代已经到来,他要让全城的人都感受到来自他们的威胁与压力。而他的野心,并不是想再做一个抢一把就走的强盗,而是要取代明朝,成为万国的朝贡者,毕竟,让全天下人主动上贡,比抢要方便多了。
于是,皇太极下令大军安营扎寨,休整兵马。因为他知道,跟在他身后的那个人,已经退无可退,避无可避,而城内的当权者,也不会让自己安安心心的待在这里,真正的大决战即将打响
袁崇焕眼见着后金大军在皇城边缘缓缓安营扎寨,尘土飞扬中,旌旗猎猎,一股肃杀之气弥漫开来。只能下令将自己的军队也紧密地驻扎在城边,与后金大军形成了对峙之势,准备静观其变,看皇太极如何布局,再相机而动。
其实袁崇焕深知,后金骑兵以其机动灵活、骁勇善战著称,若是在平原上与之硬碰硬,大明军队必然吃亏。所以大明最简单抗击后金骑兵的方式,就是打防守战,而高大坚固的城墙,就是他们的天然屏障,可以最大程度地削弱骑兵的冲击优势。一旦后金军发起攻势,便可依托城墙的掩护,利用火炮和弓箭,尽可能的杀伤后金的有生力量。
更为关键的是,袁崇焕了解后金部落的弱点——粮草供应不足。与大明相比,后金的经济基础薄弱,无法长期支撑大规模的战争消耗。只要能够拖住敌人,不让其速战速决,那么随着时间的推移,后金军队的粮草必然告急,士气也会随之下滑。到了那时,无需大明军队主动出击,敌军自然会因为无力再战而选择退却。
这是他尊敬的老师孙承宗倾尽心血传授给他的战略精髓。孙承宗,这位身经百战的老将,用他多年的实战经验和深邃的战略眼光,总结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对抗后金的策略。袁崇焕对此深信不疑,他坚信只要严格按照老师的教导行事,便能克敌制胜。
然而,袁崇焕却忽略了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地点。他心中那套完美的战术,在边疆的任何一个据点,任何一个城镇,或许都能发挥出巨大的威力,让敌人望而生畏,退避三舍。但这里,是北京,是帝国的心脏,是天子脚下的圣地,是国家的门户,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在这里,任何一丝的差错都可能引发不可估量的后果,甚至动摇国本。
更为棘手的是,袁崇焕近期的举动已经引起了全城军民的不满和质疑。这些负面评价如同野火燎原,迅速在北京城内蔓延开来,使得他的声望一落千丈,甚至被许多人视为后金的同谋。如今,他率领大军也驻扎在北京城下,却迟迟不发起进攻,这种看似消极的战术更是让人心生疑虑,认为他是在暗中与后金勾结,意图不轨。
所以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袁崇焕提出想要让部队入城坚守退敌,无疑是在火上浇油。皇帝会相信他吗?那个坐在紫禁城深处,对朝堂风云洞若观火的君主,是否会相信一个已经被万民质疑的将领?
但对于莽夫思维的袁崇焕来说,他不懂政治,他以为只要打退了敌军,不管用什么办法,不管在哪个地点,自己都是有功之臣。但有一点他也明白,此刻的自己已经没有退路可言。只有用实际行动来证明自己的清白和忠诚。
北京城保卫战,自当年于谦之后,又将开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