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宏伟之所以如此紧张,是有缘由的。
四月十号,对于凌家来说,绝对是个不堪回首的可怖日子。
按照前世的逻辑,夜幕降临后,哥哥凌宏刚将被卷入一起团伙抢劫QJ案中。
事发后,凌宏刚当然没说,凌家上下,也没人知道发生过什么?
直到一年后,随着那场雷霆霹雳般的“高压治理”行动席卷全国,这一恶性案件才被深挖出来。
最终,涉案的七名不良青年,一个死刑,一个死缓,另外五人都被判刑。
做为从犯,负责在外围把风望哨的凌宏刚,被判了七年。
凌家的天,从此塌了下来。
煤矿上,开除了凌宏刚。
刚刚从父亲手里接了半年的班,彻底宣告作废。
家里的顶梁柱父亲凌占山,则因为急火攻心,突发脑梗。虽抢救及时,却落得半身不遂,常年卧床。
从此,母亲张美凤艰难地维持家计,时常以泪洗面。
在学校里,妹妹和弟弟更是因为有个在监狱服刑的大哥,在同学们之间抬不起头来。
这一变故,彻底改变了凌家所有人,包括凌宏伟的人生。
前世的凌宏伟,因为偷听了父母的对话,深为自己给家里造成的困境自责、不安。
为减轻父母的负担,毅然决定不再继续复读,放弃当年的高考,尽快工作赚钱。
考大学,又不是人生的全部。他相信,条条大路通罗马,男子汉何患无工作。
正巧,在回学校的火车上,日报上刊登的一则市政府关于招考国家干部的简章,吸引了凌宏伟的注意力。
一个月后,凌宏伟如期考中,成为早期借助考公,进入市直机关的一名公务员。
这,不仅缓解了家庭的经济负担,也成为凌家首屈一指的国家干部。
凌宏伟此举,虽没完全实现父亲供出一名举人儿女的愿望,也总算令老两口骄傲了一番。
不料,次年哥哥凌宏刚的事发。
正在转正期的凌宏伟,哥哥的问题被装入政审档案。
自此,在机关里,凌宏伟屡次在面临提拔的关键时刻,都因这一瑕疵,而被竞争下来。
在一贯讲究背景出身和家庭关系的体制内,一个有前科的哥哥,给凌宏伟带来的影响不仅致命,而且难以泯灭。
以至于十年后,对仕途灰心的凌宏伟,遂然响应“92讲话精神”号召,勇敢地停薪留职,跨入下海的大潮。
本寄希望在商海中畅游,从另一条赛道上实现人生梦想。
却因为水性不好,几次呛水,几次被淹个半死。
这都是后话。
但眼前,四月十号,显而易见对凌宏伟乃至凌家,都是历史性的致命时刻。
这一点,凌宏伟比任何人清楚。
重生而来,他必须阻止哥哥,在命运的危途上踩下急刹车。
冲出大门的凌宏伟,跨过门前的小路,上了通往国道的沙土路,向位于北岭的煤矿家属宿舍区方向狂奔。
如果在天黑前,找不到哥哥,不能设法阻止他走向犯罪深渊,那自己的这次重生几乎没有任何意义。
凌宏伟一边跑,一边暗自庆幸。
虽然,在上午去粮所的路上,凌宏伟还贪心地想,上天为什么不让自己早重生回来一个月?
那样,粮本就不会丢了。
可现在,凌宏伟恨不得以手加额,再对着上天狠狠地磕上几个。
重生的价值,不就是弥补遗憾、改变命运吗?
一天内,粮本问题上小试牛刀,貌似成功。
紧接着要拯救哥哥出火坑,挽凌家的狂澜于既倒。
这样的重生节奏,如此的火候拿捏,除了主管重生的造物主,又有谁能做到?
凌宏伟穿过国道,沿着向北的砂土路狂奔。
小时候,像这样找回不务正业哥哥的任务,被父母委任过多次。
凌宏刚平时经常一起胡混的狐朋狗友,凌宏伟大都认识。他们经常出入的地方,凌宏伟也都门清。
说到此,不妨放慢笔速,讲讲事情的由来。
凌家所在的矿区,地处吉海省省会春阳市的近郊,位于城东十五公里的碑石岭上。
此处,因当年埋葬了金国完颜兀术帐下的一名大将,立了几道石碑而得名。
建国后,这里发现了储量丰富、品质出色的煤,逐步建设成为矿区。
矿工则来自四面八方,其中不乏像凌占山这样,几次闯关东后不想再被遣返的“盲流”,和一些无田无产、愿意从事重体力劳动的人。
矿区内,配套有子弟学校、卫生所、俱乐部等一应附属设施,形成一个相对封闭的小社会。
一条国道从东向西,将矿区的生产和生活区分为两部分。
南部,沿着山岭是三座矿井,配以机电厂、修配厂,以及以安排矿工家属为主的,大集体性质的五七连砖厂。
北部,相对低缓的山坡上,坐落着十几栋红砖灰瓦的平房,那里是家属宿舍区和澡堂、卫生所以及矿子弟学校。
垂直于国道,一条沙土路向北延伸,将煤矿宿舍区与同样规模的吉海省水利五处家属宿舍区一分为二,从而形成两个不同的社区。
由于水利五处职工的工作性质,与煤矿工人不同。在各自下一代子弟的身上,体现的更为明显。
路西的煤矿子弟,大都不爱学习,经常打架斗殴,野蛮剽悍。
东边的水利子弟,或许是遗传关系,身体明显不如矿工子弟,好勇斗狠也是不及。
经过几次有规模的群架后,逐渐偃旗息鼓,不敢轻易招惹煤矿子弟。
于是,路东与路西,民风和治安,逐渐形成两个不同的世界。
砂石路自此再向北,被两旁茂密的行道树拱卫着,一直伸展到几公里外的烈士陵园。
那里,长眠着当年为解放这座城市牺牲的英烈们。
每年的清明,矿子弟学校和水利五处学校的师生们,难得的会统一行动,集合在那里。
各自分班级打着红旗,别着白花,戴着红领巾祭扫。
此时,两边的子弟们,在老师的管理下,倒是和平相处。
更何况,孩子们的注意力主要集中在家里给带的面包、饼干和汽水等一应好吃的上。
条件好的家庭,会破例给孩子书包里,装上一节香肠。
那玩意,在平时可是切片摆在盘子里,招待家里的客人,以及过年过节时父亲盘子里的下酒菜。
也因此,清明扫墓在同学们的心里,竟然成了一个难得的节日。
那是一年中,同学们可以一起野餐,互相分享美食的好机会。
但,随着年纪的增加,上了中学后,那些不安分的矿工子弟们,注意力早已转向。
每次扫墓解散后,这些不良少年,就开始他们的不良图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