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 >  长公主要造反 >  第31章 这昏君弟弟

赵青山的眉宇间拧成了一个明显的川字。

手指轻轻抚摸过床单上的血迹,动作轻柔而犹豫,仿佛害怕触碰到什么不该触碰的秘密。

他的嘴角抽搐,似乎在努力地压抑自己的情绪。一股隐秘的兴奋涌动在心头。他的理智告诉他,这种情感是不合时宜的,甚至是不负责任的。

昨晚的记忆如潮水般涌来,他记得长公主指尖触碰到他的肌肤,撩拨他的感觉,记得她妩媚娇柔的话语……

赵青山的呼吸变得有些急促,他的胸膛随着情绪的波动而起伏。他闭上了眼睛,试图让自己冷静下来,但内心的冲突却如同风暴中的海浪,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他的心中充满了疑问。

这一切是不是长公主故意给他设下的陷阱或者误会,就是为了让他感到自责,产生牵绊。

这样的疑虑令他的心情更加复杂。

他隐约察觉到自己内心其实希望发生了点什么。这让他感觉辜负了自己的使命,羞愧而自责。

赵青山深吸一口气,努力让自己的念头平息,眼中闪过一丝决然,心中反复思量该不该留下来。

最终还是决定留下来。

等到孟大人被派去河南赈灾的圣旨下来再做决定。他现在急需给他的人送去消息,避免他们贸然来公主府营救,造成不必要的失控。

如何把消息送出去,还不暴露义剑盟的联络点和联络方式。

这是个问题。

*

公主府的会客厅。

清晨的阳光照了进来,亮堂堂的。红木家具富丽堂皇。

博山炉里今日烧着龙涎香。本该只有皇上才能用的香料,只因她从小喜欢这种香味,说是有父皇的气息,让人安心,皇弟便送了许多来。

杨千月坐在主位上,身着一袭华丽的紫色长袍,袍上绣着精美的凤凰图案。神情傲慢中而带着一丝不安。

地上跪着一位中年女子。

她四十多岁,身着一袭深蓝色的长裙,发髻高高挽起,插着几支简单的珠钗。面容苍白,神色忧虑,但那双眼睛中的勇气,让人无法忽视。

“祈求公主殿下向皇上禀明实情。我们长孙家绝没有不臣之心。

悦儿如此,都是因为臣妇教女无方,任她儿女情长,做出如此丑事,闯下大祸。

这一切都是臣妇的错,臣妇愿以死谢罪。只求殿下能跟皇上求情,不能让将军蒙受不白之冤。”

原来皇帝凌晨突然召集所有官员早朝,宣布了一堆决定。

提拔苏炳秋为内史令,即名义上的左丞相,负责起草宣行皇帝制诏。

原来的左丞相张兴业则调去三省里的门下省任纳言,负责审查内史令起草的制诏和尚书省拟定的奏抄。

将长孙诚以刺杀长公主,涉嫌与兵部侍郎孟节合谋谋反,撤销官职,关进大狱,半月后问斩。

孟节同样被撤销官职,扔进了大狱,半月后问斩。

李泽厚则被派去山西领兵剿灭突厥进犯,夺回被突厥占领的城池。皇帝给他下达了军令状,若是剿灭不成功,就押回洛阳军法处置。

另外对抓住的刺客进行连夜审讯,招出了一批臣子。搜宫之后也发现一些后妃有问题。妃子被投入内刑司,她们在朝中做官的亲属被牵连。这些人统统被撤职,关进大牢。

一时间朝堂巨震,人人自危。

杨千月接到消息后,目瞪口呆。这剧情完全乱套了。她记得这段完全没有这么复杂的朝堂争斗。

完全打乱了她的节奏。

长孙诚跟孟节被关进大狱,这样一来,明面上把这两人拉拢到自己阵营就太困难了。一番功夫白费。

最最最重要的是,折腾了这么一圈,还是没有扭转剧情。

李泽厚竟然还是被昏君弟弟派去了山西!原著里他的起兵兴旺之地。

皇弟脑子哪根弦搭错了?送去河南自费赈灾不好吗?

杨千月想想就脑袋疼。

还有,皇弟脑袋里到底是怎么想的。平日最爱杀了,全都杀了。今天谋逆这么大的事儿,竟然没有把这些主角团成员直接全都咔嚓了。

真是奇了怪了!

难道这就是剧情设定的力量?!

头大。

杨千月揉了揉太阳穴,有些心不在焉,“长孙夫人,你这是做什么?起来说话。”

长孙夫人坚持跪着,谦卑地说道:“公主殿下,悦儿她如今已双目失明,已经知道错了。求您看在她年幼无知的份上,给予她一个改过自新的机会。”

杨千月的眉头微挑,目光锐利如刀,声音中带着一丝审视:

“国有国法,家有家规。律法上写得很清楚,你让本宫如何宽恕?况且谋逆这样的大事,皇上有自己的决断。本宫岂能擅自揣度,妄加干涉。”

长孙夫人听到杨千月的话,终于止不住地落下泪水,悲泣地说道:

“悦儿还小不懂事。殿下,我愿意承担所有的责任,只求您放过悦儿。”

杨千月不耐烦地问道,“所以你到底是为你丈夫还是为你女儿求情?”

长孙夫人愣了一下,瞬间意识到自己的贪心,连忙整个人伏在地上,小声悲戚地说道:

“都想求殿下开恩。将军他是冤枉的,真的是冤枉的。都是因为小女不听话,喜欢了不该喜欢的人。您的大恩大德,长孙家将会永世不忘,一定会报答殿下,任殿下差遣。”

杨千月怒斥一声,“放肆!这话被人听见了,还以为你们谋反是本宫指使的。你们想死,别拉着本宫。”

长孙夫人忙道,“殿下恕罪。是臣妇口不择言。臣妇如今走投无路,只能来求殿下。

长孙家世代从军,满门忠烈,身为军人,最好的归宿就是战场。如果要死,祈求皇上给长孙家一个证明清白的机会,举族愿请战对阵突厥,血战到底!马革裹尸,不死不还!”

说到最后,神色凛然决绝,脸上已无泪水。

假如死亡不能避免,她希望夫君能有机会完成他毕生所愿,保全长孙家的清白和荣耀。世代忠烈的名誉志节不容半分玷污。

杨千月的眼中闪过一丝惊讶,她没想到长孙夫人如此大义,竟有这般决心和勇气。

那原著里长孙诚为何会投奔李泽厚起兵造反,为他鞍前马后呢?

是长孙悦的缘故吗?还是长孙夫人在演戏博取同情?还是另有隐情?

她不大记得在原文里昏君弟弟有没有把长孙诚关进大狱,长孙诚是如何决定投靠李泽厚的。

当时无聊的章节,她大多粗看一下就跳了过去。如今想来有点后悔。

杨千月沉默了一会儿,目光落在长孙夫人的脸上:“所以你女儿肚子里孩子的父亲是谁?不会是哪个野男人留下的野种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