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香深知女儿的脾性,抚养陈乐4年,心里纵然对陈乐的离去有万般不舍,也只能象征性地挽留几句。毕竟母女连心,陈乐由自己的亲生母亲带大是最好不过的。
陈乐被带到城里,和永军夫妇一起住进了局促的出租屋里。二人一时的冲动,却给这个家里带来无尽的烦恼。陈乐已经到了到了进入幼儿园的年龄,可是农村户口无法进到城里的学校。两人只得先打点能打点的,期盼能让女儿尽快入学。
但在陈乐入园前依然需要人照看的问题让两人犯了难。刚开始的两天,李楠特地请了假,在家陪伴女儿。长久的分离,不仅让陈乐对两位老人产生强烈的依赖,更让好不容易生活在一起的母女两人不能适应。女儿说话不利索,只说想外婆,要外婆。李楠很伤心,也很无奈,除了干瘪瘪的诓骗两句,再也找不到其他的话语安慰。她怎么也没想到,本该被重新搭建起的温情,却被长时间分离造成的陌生与疏离横亘在两人中间,令人无法跨越。想到这,看到一旁无法安慰仍然继续哭闹的女儿,心生忧郁,也跟着落泪。永军下班回到家,看到闷闷不言的母亲和眼角挂着泪痕早已哭睡着的女儿,与自己期待的,一回到家,就能感受到的母慈女笑和睦融洽的氛围相差甚远,也不免郁闷起来。他问起缘由,得知原因后,心下责怪她不会为人母,长叹一气,进了厨房。
两人合计,偶尔请假照顾女儿,方法虽然可行,终究不是长久之计。永军提出,白天家里没人时,李楠上班之前,可将女儿托给奶奶照看。因与婆婆长期的隔阂,听到此话时,不禁反问,“你妈对我什么样,你不是不知道,怎么会指望她会对我女儿好?!”他知道她心中有气,说道,“毕竟是奶奶,都说隔代亲,只是白天帮我们照看一下,总比随随便找个外人好吧!”她坚持不许,打定决心,说要带女儿和自己一同去上班。永军气结,大声质问道:“怎么,奶奶和孙女都不能认了吗?”李楠听了,气不打一处来,两人为此大吵一架。永军最终拗不过,姑且先试试让她带女儿一同上班。
上班前的头一天,李楠骑车去了修车店,请师傅在自行车后面的货架上安上了幼儿座椅。带着女儿上班的路上,李楠心里七上八下,她也不知道这种办法是否可行,但让女儿在自己的眼下,是最稳妥的方式。两人到了以后,李楠将陈乐带到工作的地方,领着她在自己平时活动的视线范围圈走了一遍,并指着某处,叮嘱她说待在这个地方不要乱跑,不要跟着陌生人走开等等诸如此类的话语。陈乐点头应下。这时,一位同事路过李楠跟前,夸赞女儿生得乖巧。她让陈乐叫阿姨,陈乐便跟着叫了。等同事离开后,李楠认真地对女儿说,嘴巴要甜,见了长辈,要主动上前打招呼。李楠工作这么多年,深知会说话的重要性,自己因为不会说话而吃了太多苦,即使清楚女儿生得如自己一般嘴拙,但嘴甜,学会主动问候长辈,总是没错的。
商场开门以后,陆续进来了游客。李楠让陈乐找了一处凳子坐下。陈乐乖乖坐在凳子上,东张西望,看着眼前的叔叔阿姨,和跑来跑去的李楠,总会愣神许久。店里的顾客多起来时,便叫陈乐起身让座,这才有机会动了动屁股。忙了一上午,好不容易有了午间休息的机会,李楠带着女儿去到商场外面吃饭。路过一间肯德基时,陈乐被玻璃墙里花花绿绿的装修和展示着金黄酥脆炸鸡腿的广告画面吸引住了。李楠知道这不是她们可以去的地方,连哄骗的心思都懒得有,就拉着女儿走进了一家小面馆。
吃完午饭回到店里时,店长找到李楠说下午有商场领导要来巡视,自己带了小孩,需要更加注意。她不想让店长为难,更不想因此丢了工作。她想了想,领着女儿径直走进了库房,在女儿面前蹲下说,“一会你就待在这里,不要乱跑,你听话,下了班妈妈就给你买糖。”女儿听了,高兴地点头。
下午,陈乐无所事事地坐在库房里,盼望着妈妈下了班就会给自己买糖吃。期间,不时有陌生的阿姨进来,看着阿姨端着鞋盒再出去。李楠会趁着人少的时候,会装作给顾客找鞋,跑回库房,见到女儿安静地坐在那里,便问女儿是否需要喝水或上厕所,做完这些之后,自己再回去上班,能安心许多。好不容易挨到下班时间,李楠折回库房时,瘦瘦小小的女儿正抱着双膝,蹲坐在一个鞋盒架旁边打盹。本该庆幸女儿不仅不哭不闹,安静乖巧了一下午,却惹得她心里泛起无限的酸楚与自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