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 >  抗日之大军阀张浩 >  第304章 危机四伏,绝地求生

日军在识破抗日联盟的佯攻之计后,恼羞成怒,对根据地周边的防范与清剿力度陡然加大。一时间,抗日联盟陷入了危机四伏的绝境,但全体军民并未就此屈服,而是凭借着顽强的意志与智慧,在绝地中寻求生机。

“甲斐”师团师团长山本一郎下令,对根据地周边进行地毯式搜查,誓言要揪出所有为抗日联盟提供情报的人员,并加速“囚笼战术”的实施。日军在各个交通要道、村庄路口都设立了严密的关卡,对过往行人进行严格盘查。伪军也在日军的逼迫下,更加卖力地协助清剿,挨家挨户地搜查可疑人员和物资。

根据地的物资供应受到了极大的限制。后勤负责人愁眉不展地向张浩汇报:“我们的物资运输线被日军严密封锁,粮食、药品和弹药的补给越来越困难。而且,周边村庄在日军的扫荡下,百姓生活困苦,也难以再为我们提供支持。”

王营长的情报网络也遭受重创,尽管大部分关键情报人员已经撤离,但仍有一些暴露后被捕。日军对这些被捕人员严刑拷打,试图获取更多关于抗日联盟的情报。“目前我们的情报传递变得异常艰难,日军加强了通讯管制,新的情报很难及时获取。”王营长满脸忧虑地说道。

陆星辰则带来了武器装备方面的坏消息:“由于物资短缺,我们的武器研发和生产进度严重受阻。现有的武器装备在之前的战斗中损耗较大,急需维修和补充,但材料不足,难以满足需求。”

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张浩在临时指挥所内召集各部首领,商讨应对之策。气氛压抑得让人喘不过气来,但每个人的眼神中都透着坚定。

李团长率先打破沉默:“我们不能坐以待毙。虽然日军封锁严密,但总有薄弱之处。我们可以组织小规模的突击队,趁夜突破封锁线,与周边的地下组织取得联系,获取物资和情报支持。”

陆星辰点头表示赞同,并补充道:“同时,我们要充分利用现有的资源,对武器装备进行创新性的改造。比如,将一些损坏的武器零件拼凑起来,制造出新的可用武器;或者利用根据地内的材料,制作简易但有效的武器。”

王营长思索片刻后说:“情报工作不能中断。我们要重新构建情报网络,发动根据地内的百姓,让他们成为我们的耳目。日军在周边活动频繁,百姓们很容易发现他们的动向,通过建立秘密的情报传递渠道,我们依然可以掌握日军的行动。”

后勤负责人也振作精神说道:“我会组织后勤人员对根据地内的物资进行全面清查和合理调配,确保每一份物资都能发挥最大作用。同时,鼓励百姓开展自给自足的生产活动,种植粮食、养殖家畜,尽可能减少对外部物资的依赖。”

会议结束后,各部首领迅速按照计划展开行动。李团长挑选了一批身强体壮、行动敏捷的战士组成突击队。在一个伸手不见五指的夜晚,突击队悄悄出发。他们避开日军的巡逻队,沿着山间小路潜行。接近封锁线时,突击队队员们利用熟练的攀爬技巧,越过了铁丝网。然而,就在他们即将突破封锁线时,被日军的岗哨发现。

“什么人?”日军哨兵大声喝问,同时拉动枪栓。突击队队长迅速做出手势,队员们分散隐蔽,然后用事先准备好的无声武器,解决了日军岗哨。随后,他们加快脚步,成功突破封锁线,与周边的地下组织取得了联系。地下组织表示将全力支持抗日联盟,尽快筹集物资并传递重要情报。

陆星辰带领技术团队在根据地内四处收集可用的材料。他们在废弃的工厂里找到了一些破旧的机床和零件,在铁匠铺里收集了铁料。技术人员们发挥聪明才智,将损坏的枪支改造成了简易的连发弩箭,利用竹筒和火药制作了土制炸弹。虽然这些武器比不上日军的精良装备,但在近距离战斗中却能发挥意想不到的作用。

王营长则在根据地内组织了一场秘密会议,动员百姓参与情报工作。百姓们纷纷响应,他们自发组成了一个个情报小组,密切关注日军的一举一动。一位名叫张大伯的老人,利用自己卖山货的机会,经常在日军据点附近徘徊,成功获取了日军兵力调动的重要情报,并通过秘密渠道传递给了抗日联盟。

后勤人员对根据地内的物资进行了详细清查和分类,制定了严格的物资分配制度。同时,组织百姓在根据地内开垦荒地,种植了各种蔬菜和粮食作物。妇女们则负责养殖家禽家畜,增加食物来源。

在这危机四伏的时刻,抗日联盟全体军民团结一心,在绝地中努力求生。虽然前路充满艰险,但他们凭借着坚定的信念和顽强的斗志,不屈不挠地与日军展开斗争,期待着转机的到来,为保卫根据地和民族解放事业继续拼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