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联盟清楚地认识到,日军“囚笼战术”一旦成型,后果不堪设想。因此,必须主动出击,对日军的据点修筑和封锁线建设进行大规模破袭,尽可能地拖延日军总攻的时间,打乱他们的部署。
李团长精心策划了一系列破袭行动。他将突袭小队进一步细化分工,分为侦察组、破坏组和狙击组。侦察组负责提前摸清日军修筑工地的兵力部署、防御设施以及周边地形;破坏组携带炸药、燃烧瓶等工具,负责对施工设备、建筑材料进行破坏;狙击组则埋伏在周边有利位置,负责掩护破坏组行动,并阻击日军的增援部队。
夜幕降临,月光如水洒在大地上。一支突袭小队悄悄靠近了位于根据地东部的一处日军据点修筑工地。侦察组如鬼魅般潜入工地附近,观察着日军的一举一动。他们发现,日军在工地周围设置了多个岗哨,每隔一段时间就有巡逻队来回巡查。工地内,施工设备正在紧张作业,大批的建筑材料堆积如山。
侦察组将情报迅速传递给破坏组和狙击组。破坏组在组长赵刚的带领下,小心翼翼地穿过草丛,接近工地。他们避开日军的视线,将炸药包放置在施工设备的关键部位,如起重机的发动机、搅拌机的传动装置等。同时,在建筑材料堆上泼洒汽油,准备点火。
就在破坏组即将完成任务时,一名日军巡逻兵似乎察觉到了异常,朝着破坏组的方向走来。说时迟那时快,狙击组的神枪手李强迅速瞄准,“砰”的一声枪响,日军巡逻兵应声倒地。这声枪响打破了夜晚的宁静,日军岗哨纷纷拉响警报。
“不好,暴露了,快动手!”赵刚大喊一声。破坏组迅速点燃炸药包和汽油,一时间,工地上火光冲天,爆炸声震耳欲聋。施工设备在爆炸中被摧毁,建筑材料燃起熊熊大火。日军士兵从营房里冲出来,试图扑灭大火,阻止破坏行动。
狙击组充分发挥他们的优势,利用精准的枪法,对日军进行射击。日军被压制在工地上,无法组织有效的反击。然而,日军的增援部队正从附近的据点赶来。
“不能恋战,按计划撤退!”李团长通过通讯设备下达命令。突袭小队交替掩护,迅速撤离现场。日军增援部队赶到时,只看到一片狼藉的工地,突袭小队早已消失在夜色之中。
在其他方向,同样的破袭行动也在紧张进行着。各突袭小队相互配合,对日军多个据点修筑工地和封锁线建设地段展开攻击。一时间,日军在根据地周边的“囚笼”建设陷入混乱。
与此同时,陆星辰带领技术团队也在为破袭行动提供有力支持。他们研制出一种新型的遥控炸弹,这种炸弹可以在一定距离外通过无线电信号引爆,大大提高了破坏行动的安全性和成功率。技术人员将这些遥控炸弹安装在日军可能经过的道路上,以及一些重要的战略设施附近。
在一次行动中,一支日军运输车队正运送着修筑据点所需的重要物资前往工地。隐藏在路边的抗日联盟战士遥控引爆了炸弹,“轰!轰!轰!”一连串的爆炸,将日军运输车队炸得瘫痪在地。日军士兵还没反应过来,就遭到了突袭小队的猛烈攻击。经过一番激战,突袭小队成功摧毁了日军的运输车队,缴获了大量物资。
王营长的情报工作也发挥了关键作用。情报人员不断将日军的兵力调动、防御部署以及行动计划等重要信息传递给指挥部。根据这些情报,李团长及时调整破袭行动的策略和方向,使破袭行动更加精准有效。
然而,日军并不甘心失败。他们加大了对破袭行动的防范力度,增派了更多的兵力保护修筑工地和运输路线。同时,对根据地周边进行了更加严密的封锁,试图切断抗日联盟与外界的联系。
抗日联盟与日军的这场针锋相对的较量进入了白热化阶段。破袭行动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日军的“囚笼战术”仍在艰难推进。抗日联盟能否继续有效地阻止日军,为根据地争取更多的准备时间?全体抗日军民怀着坚定的信念,继续与日军展开顽强的斗争,他们在这场残酷的战争中,用智慧和勇气书写着抗击侵略者的壮丽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