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京大学,游明瑞副校长办公室的隔壁,这里重新整理了一间办公室,办公室的铭牌上,只写着“林岩”两个字,没有任何头衔。
但最近,这间办公室却一直人来人往:燕京大学、水木大学经管专业的专家教授;
中央各经济部委的工作人员;
其他高校经管专业的专家教授;
大型公司企业的各种政策研究室的工作人员......
当《“林岩”经济模型》要开始立项了,林岩就好像是原本一个寂寂无名的“皇室子孙”,一下子被“黄袍加身”一样,一下子就变得重要起来了。
连林岩自己都没反应过来呢,就有很多“大人物”拜访他了。
在写那篇《国民产业回报率模型浅析》的时候,林岩幻想过自己通过一篇论文,一战成名。
这篇论文也的确让林岩一战成名了,但林岩完全没想到,自己的老师会把他和他的论文推到如此高的地位。
林岩觉得自己就是一个王侯家的“闲散小王爷”。
然后老师游明瑞就是一个“老成谋国”的“摄政王”。
为了“把持朝政”,所以老师才把他这个不懂事的“小王爷”,推上了“皇位”,老师自己当“摄政王”。
而且林岩自己也知道,他能当成这个“项目主持人”很大原因,也是因为大家看到“小皇帝”背后站着游明瑞和燕京大学,这两位“摄政王”。
大家看重的是“摄政王”,对“小皇帝”这个“吉祥物”兴趣不是太大。
但每次林岩去找老师游明瑞拿主意,游明瑞总是让林岩自己看着办?
而林岩“看着办”的方法,就是把《大明王朝1566》那部电视剧看完了。
觉得看《大明王朝》不过瘾,啃完了《万历十五年》的林岩正在看《雍正王朝》呢。
“大哥,您心可真大!还有闲心藏在工位上追剧!”
林岩的二师兄周文找了林岩一圈,最后在老师办公室的工位里找到了正在追剧的林岩。
看着林岩在追剧,周文颇为无奈。
林岩的课题项目还没正式立项,但“燕京大学某本科生将主持一个重大国家级经管课题项目”消息已经“泄露”了。
不知道这“燕京大学某本科生”到底是谁?
也不知道“重大国家级经管课题项目”到底是什么?
但这丝毫不影响网友们的批评和质疑。
“女美妆、男财经”,现在网上是个财经博主的,都拿出这件事有理有据地分析一下。
而各个财经博主的分析都趋向于一个结果:这是一个谣言。
对林岩这个项目持反对意见的“有关部门”,也开始发力,想要真的把这件事变成“谣言”了。
在他们看来,这几千万的科研资金去给一个本科生弄一个什么经管课题,还不如用去研究个正八经儿能出东西的自然科学。
文科?这有什么好研究的,给个三万都多,还给三千万!
但林岩背后站着的不仅仅是一个游明瑞和燕京大学这两个“摄政王”,他那项目的消息传出后,憋屈了半辈子的“老狐狸”们也纷纷站出来。
游明瑞教授说得很对:“当你这份《课题申请》通过的消息传出去后,分布在全国各地的‘我们’都会被召唤的。”
文科,是植根于时代背景下的。
当下,随着时代背景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随着东大崛起之势成为事实,原本以“西方”标准为主的“文科”,已经不符合时代背景了。
不仅仅是“游明瑞”,国内很多有志向、有野心的经管专家,都看到了这一点、都想要建立起一种新时代背景下的、新的经济学方向。
所以当“林岩”站了起来,他们就开始冒头了。
而其实,他们这群“老狐狸”,并不是真正看好林岩,他们看重的是少年人的破坏力和建设力,以及“背锅力”。
对这群“老狐狸”来说,林岩只是一个“符号”、一个“工具”。
他们不在乎林岩的后期发展,也不在乎林岩。
他们大部分人甚至根本就不认识林岩。
但林岩在那篇《国民产业回报率模型浅析》文章展示出来的一种新东西,对他们来说已经足够了。
他们需要的是林岩作为一个“先登”,登上“城墙”,然后他们厮杀。
所以他们拼尽全力地在支持林岩这个课题立项。
他们甚至都并不在乎这个课题是否成功,他们在乎的是,通过这个课题国内建立起“东大经济学”研究框架。
林岩或许不会成功,他们这些人也或许不会成功。
但时代背景就摆在这里,他们这些人把“土壤”建起来了,如果林岩不是那个“天命之子”,那也总会有后来者,在“土壤”上结出绚烂的“东大经济学之花”的。
......
林岩有两个师兄、一个师姐,他们每一个人都是真正的“人中龙凤”,他们对林岩这个“小师弟”也真的很照顾:
大师兄林心修在央行工作,他已经开始给“小师弟”准备“后路”了:
他开始在央行宣传“卧薪尝胆”、“莫欺少年穷”的故事了。
领导们是很喜欢这样的故事的。
所以,当“小师弟”的庞大课题崩盘了,可以毕业后来央行工作。
只要“小师弟”稍微有点成就,就会被“卧薪尝胆”、“莫欺少年穷”的故事放大,进而得到领导的赏识。
这也算是不错的机遇;
整天忙着拍日常生活vlog的小师姐,原本凭借着两篇《JPE》文章,完全可以轻松摸鱼摸到教授。
但她最近开始忙着拼命发文章了。
师姐的每一篇文章都是引用林岩那篇《国民产业回报率浅析》的论文,对林岩文章中的相关“创新点”进行推广、解释,以此扩大林岩的影响力。
而林岩这个“二师兄”周文,表现的并没有太着急,但其实,他是最着急的:
周文最近一直在研究把林岩的那个“国民产业回报率”,代入到他的私募资金投资模型之中。
而这个代入过程远比周文想象中的麻烦、庞大。
周文觉得把林岩这个“国民产业回报率”代入投资分析中,就像是给人体更换机械骨骼一样:很庞大、很困难,致命性极高。
但也正是因此,周文看到了新的价值:只要作为项目支持人的林岩真的能解决核心框架问题,他周文投资分析项目就能得到新的成果。
周文的野心瞬间被点燃,他看到了新的机遇!
如果他真的能把林岩的模型代入到金融投资分析之中,这不仅仅意味着他的私募资金会得到更多的收益,更重要的是,这完全是一个新的“学术创新方向”。
如果林岩的课题能成功,林岩是一个庞大的学派领袖,那他周文也就是学科奠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