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天的时间转瞬即逝,在常梦锡的不懈努力下,工人招募工作顺利画上了圆满句号。
此时,军工厂和矿场在李弘茂雄厚的银两支持下,建设工作正如火如荼地开展着。
工地上,人来人往,机器的轰鸣声不绝于耳,一片热火朝天的繁忙景象。
常梦锡脚步匆匆地穿过庆王府的长廊,他眉头紧锁,额头上隐隐浮现出几缕疲惫之色,神色间满是忧虑。
一见到李弘茂,他立刻恭敬地行礼,说道:
“殿下,下官前来向您汇报近期情况。”
李弘茂闻声抬起头,目光中满是期许,温和地说道:“常大人,辛苦了,快快请讲。”
老实说,看到常梦锡一脸疲惫的模样,他心中不禁涌起几分敬佩之情。
这些日子为了招募两万工人,常梦锡可谓是日夜操劳,忙得连半点空闲时间都没有,他把这一切都看在眼里。
要不是常梦锡如此兢兢业业、恪尽职守,招募工人想要这般顺利怕是绝无可能。
常梦锡清了清嗓子,神色变得愈发凝重,缓缓说道:
“殿下,军工厂和矿场的建设正如您所期望的那般顺利推进。然而,眼下却有一个棘手的问题亟待解决。”
回想起这段时间,在招募工人的同时,军工厂和矿场的建设就已经在紧锣密鼓地展开了。
由于殿下的大力支持,所需的银两按时足额到位,建设工作进展得十分顺利。
原本想着,只等军工厂和矿场建设完成,招募的工人就可以立即开工生产。
只要一切按照规划进行,自己也能稍稍松一口气。
可谁能想到,如今却出了变故。
俗话说,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常梦锡本以为招募工人的事情告一段落,能稍微松口气。
可另一件棘手的事却让他心急如焚,这也是他匆匆赶来找殿下的真正缘由。
他站在殿下跟前,微微顿了顿,眉头拧成了个“川”字,脸上的忧虑愈发浓重,仿佛一层阴霾笼罩。
“殿下。”他的声音里带着几分无奈与焦急。
“这段时间,从外地涌来了十六万灾民。只是当下情况实在艰难,如今已无多余的耕地可分配了。那些无主的土地,早前都已分给最先来的灾民,剩下的土地,全在庐州各地的地主手中。下官绞尽脑汁,实在想不出该如何安置这十六万灾民,所以恳请殿下,是否能暂停接收灾民。”
常梦锡缓缓道出事情的经过。
自从殿下开出优厚的条件,再加上张统领派人在周边大力宣传。
庐州周边的灾民像是看到了希望的曙光,基本上全都涌来了庐州。
原先庐州因为战乱再加上旱情,留下了大量的无主土地,可如今这些无主的土地,早已全部分给了前期到来的灾民。
并且那些在庐州城附近安家落户的灾民,在分到的土地上都种上了土豆,开始努力重建生活。
而现在来庐州逃难的这十六万灾民,全都是从大周过来的。
他们听闻庐州能给他们一条活路,得到消息后,便拖家带口,一路风餐露宿,纷纷赶来。
只为能在这乱世中寻得一丝生机,可如今却面临着无处安置的困境。
常梦锡神色凝重,继续向李弘茂陈述着灾民的严峻形势。
“殿下,大周的情况远比我们想象的糟糕。那里的旱情愈发严重,土地干裂,庄稼颗粒无收,再加上动乱频繁,百姓生活苦不堪言,这就导致大周涌现出了大量的灾民。虽说眼下涌来庐州的十六万灾民数量看似庞大,但与大周所有的灾民相比,不过是冰山一角。您想想,大周占据着中原大地,自古便是神州大地的中心,人口数量极为庞大。仅仅是紧邻我们唐国的大周区域,灾民就多达十六万,这已经让下官焦头烂额,实在不知该如何安置。若是继续大开接收之门,必然会有源源不断的灾民涌入庐州,到那时,局面将彻底失控,我们更是毫无应对之策啊。”
李弘茂静静地听完常梦锡的汇报,眉头紧锁,脸上的神情愈发凝重,陷入了深深的沉思。
他的目光透过窗户,望向远方,脑海中浮现出那些灾民流离失所、饥寒交迫的凄惨画面。
他深知,每一个灾民都是一条鲜活的生命,都怀揣着对生的渴望。
若此刻暂停接收,这些灾民无疑将再次陷入绝境,在那残酷的世道中挣扎求生,最终可能饿死街头,曝尸荒野。
尽管这些灾民是大周的老百姓,但在李弘茂心中。
大家同为中华儿女,血脉相连,他又怎能忍心见死不救。
徐川曾说过的话在他耳边回响:,不管是南唐,还是后周,又或是其他国家,全都是一家人。
他的雄心壮志可不仅仅是成为南唐的皇帝,而是要成为全天下的皇帝,一统江山,让百姓安居乐业。
所以在他的认知里,不管是南唐的老百姓,还是后周的老百姓,乃至天下所有百姓,全都是他的子民,他都有责任去庇护。
再者,从长远发展来看,想要壮大庐州的实力,就需要大量的人口。
人多力量大,人口就是发展的根本。
反正以他如今的财力,足以支撑起庞大人口的生活,不用担心养不活这些人。
相反,人口越多,越能促进庐州的经济发展、农业生产以及军事建设。
片刻的沉默后,李弘茂缓缓抬起头,眼神中透着破釜沉舟的坚定,掷地有声地说道:
“不,继续接收灾民,有多少接收多少。这十六万灾民的安置问题,我来想办法。”
他的语气沉稳有力,仿佛在向自己也向常梦锡宣告,无论前方困难多大,他都不会退缩。
常梦锡看着李弘茂坚定的眼神,心中不禁泛起一阵复杂的情绪。
既敬佩殿下的果敢与仁厚,又为眼前这几乎难以解决的难题忧心忡忡。
“殿下宅心仁厚,只是这安置之事实在艰难……”
他欲言又止,声音中满是无奈与担忧。
李弘茂摆了摆手,示意常梦锡不必多言。
“常大人,此事我自有打算。你先去忙其他事务,安置灾民之事,我会尽快想出对策。”
他的神情虽然镇定,但内心也清楚,这是一场艰难的挑战。
待常梦锡离开后,李弘茂独自一人在书房中来回踱步。
他的眉头紧锁,脚步急促而沉重,每一步都像是在丈量着问题的难度。
他深知,靠自己当下的力量,要在短时间内妥善安置这么多灾民,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思索再三,他的脑海中浮现出那个总能在关键时刻给予他帮助的人。
李弘茂决定再次前往后世,寻求徐川的智慧与支持。
李弘茂深吸一口气,穿过那面神秘的铜镜,瞬间来到了徐川的别墅。
徐川看到李弘茂,脸上立刻露出了热情的笑容,笑着迎了上来。
“弘茂,几天不见,今日前来,可是有什么要事?”
其实,从李弘茂一脸心事重重的模样,徐川就猜到他肯定遇到了棘手的难题。
李弘茂叹了口气,神色凝重地将灾民安置的难题一五一十地告诉了徐川。
“川哥,如今这情况,我实在是毫无头绪,还望川哥能为我指点迷津。”
他的眼神中充满了期待与信任,仿佛在黑暗中看到了一丝曙光。
徐川听闻李弘茂讲述的灾民安置难题后,眉头微微皱起,陷入了深深的沉思。
他的目光在房间里缓缓游走,似乎在从周遭的事物中寻找灵感。
片刻之后,他缓缓开口,声音沉稳而坚定。
“这的确是个棘手的难题,不过,办法总是有的。依我之见,可以从地主那里下手。庐州大部分的土地都在地主手中。所以你要做的,就是把地主手中的土地全部没收,然后分配给这十六万灾民,以及以后不断涌来庐州的灾民。”
徐川原本的计划是等李弘茂夺得南唐皇位后,再在南唐全境推行分地的举措,以此来彻底改变南唐的土地格局,促进国家的发展。
但现在看来,庐州目前所面临的严峻情况已经容不得再拖延,必须尽快开展行动。
李弘茂听到徐川的这番话,脸上顿时露出了不可思议的神情,眼睛瞪得大大的,还以为自己听错了。
“川哥,没收地主的土地?”
他难以置信地重复道,声音中充满了疑惑和震惊。
哪怕他平日里对政事并非十分上心,但也十分清楚,没收地主土地这一行为必然会导致庐州陷入巨大的动荡之中。
在他的认知里,土地可是地主们的命根子,这一举动不就等同于逼着庐州的地主们拼命反抗吗?
一旦他们联合起来抵制,整个庐州城必将陷入混乱,百姓们也会因此受到牵连。
徐川自然明白李弘茂心中的顾虑,只是嘴角微微上扬,露出了一抹淡定的笑容。
他轻轻拍了拍李弘茂的肩膀,语重心长地说道:“以你现在在庐州的威望,还需要怕那些地主吗?你想想,你只要振臂一呼,整个庐州近五十万的老百姓全都会拥护你。凭借着百姓们的支持,你可以轻而易举地荡平庐州所有的地主。再者说了,马先进统领的那两千重骑兵,踏平那些地主的势力也只是顺手的事。他们在战场上冲锋陷阵,战斗力极强,对付这些毫无军事力量的地主,根本不在话下。”
李弘茂听了徐川的分析,心中也明白他所说的道理。
自己在庐州这段时间,确实为百姓们做了不少实事,深受百姓的爱戴和拥护。
而且马先进的那两千重骑兵,更是庐州一股强大的军事力量。
但他依旧满脸担忧,内心深处并不希望庐州发生动乱。
毕竟,动乱一起,受苦的还是普通百姓。
另一方面,他一直想要把庐州发展壮大,而在这个过程中,也需要庐州那些地主的大力支持。
他们在庐州经营多年,拥有丰富的人脉和资源,如果能够得到他们的助力,对于庐州的发展无疑是如虎添翼。
徐川见李弘茂脸上露出纠结的神色,便知道他心中还在犹豫。
于是,他话锋一转,继续说道:“你不愿意动用大棒的话,也可以给点胡萝卜。你可以先召集那些地主们开个会,向他们晓之以情,动之以理。告诉他们,这些灾民都是流离失所的可怜人,他们来到庐州,只是为了求一条活路。而我们现在的目的,不仅仅是安置这些灾民,更是为了让庐州变得更加繁荣昌盛。只有庐州发展好了,他们这些地主也能从中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