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 >  爱无疆之竟陵王 >  第四卷 第四章 职权分属

在袁彖心中,虽然堂叔祖父袁粲位居超品,是当朝尚书令,在他兄妹危难之际,还提供过不少帮助,可他对堂叔祖父治世的能力,却感觉模零两可,更倾向与和自己的妹夫合作,在地方上多干些为民谋利的实事。这也是他和袁冰妍交心过,会一同来到江州,帮萧子良的真正原因。

“你见外了,听得出你并非是想做个清闲官了。我哪是取笑你,我平生所愿,冰妍幸福,民泰安康足以。你若只图保护自己家眷安全,苟安一隅,才是让我看错了眼。

从看到祖暅相随与你,我就知道了你要一展心中抱负。放心,刘氏兄弟都是儒学大家,官场上的事,他们也许运作不明,但是任上之务,都是志同道合,能为民谋福的大才!”

“能得兄长此言,子良深感万幸!来日定有许多劳烦兄长之处,现在能得到兄长答应相助一臂之力,子良心中可是踏实了许多!”

“看你说的,你有事我当然要鼎力帮助。实不相瞒,我此来江州,也有我尚书令袁粲大人的吩咐,需要我帮助刘氏兄弟的原因在内。其实,幕府帐下用人的程序比较简单,不一定非要皇命,我们可以如此这般去做。”

两人一路探讨着日后的相关政事。萧家家眷随队出京的具体情况,袁彖知道的不详细,但也猜出了大概,他心理是理解的,谁也不想在京师,被小暴君皇帝无故打杀骚扰。所以明知不言,只字不提,省却了萧子良很多不好解释的尴尬。

能得到袁彖为代表的袁家势力支持,通力合作,全力为民做些实事没有掣肘,令萧子良非常的高兴。

当他们二人带兵回到湓城时,两位王爷仍在行辕内相聚着。萧赜和长子萧长懋看到子良回来,知道了内眷已经安定,二人也放下心来。私下里告诉萧子良

“如今我们出京师也七八天了,现在家眷已经安定,这个消息,可以让你爷爷在京城心安许多。不如当下,就派邮骑回信,到达京师也需要几日,早点回信也免得你爷爷牵挂。

另外,我这有一封郢州大略的地方主要官员情况,也一并带给他,你也准备一份,便于你爷爷了如指掌。”

“官场上的事,你毕竟年轻,阅历有限,需不需要我再留下几日帮你梳理一下?”

“孩儿觉得,父亲任重,要远大于孩儿,更当早日到任为上。郢州地邻荆襄,是京师镇西咽喉所在。若西门户早稳,孩儿在此的江州也稳,爷爷手中可下的棋胜算更大!他对您的期望更高与我。江州、郢州两地治所之间,快马不需一日可达,孩儿如有要事,派人向您请教不迟,更要比求助爷爷方便。

江州地界,无论官员数量还是权重,都是我们萧氏占优,袁氏派系也会鼎力相助,更有堂叔萧缅在此,还有爷爷和父亲的心腹参军相助,孩儿会担当起来的,暂无忧虑。”

“你这样说,也不为过。今日启程怕也迟了些,我便尽量与王爷明日启程上任,尽快稳定西部军心民心。参军周颙此人,是你爷爷的心腹,另一位参军刘怀慰,乃是后投奔你爷爷的人,可算忠心。剩下的都是尚书令袁粲的人,此中利害关系,你要善加行事!”

“孩儿记住了!”

“弟弟,好好照顾娘亲和众家眷,别太累了。为兄助你在此前途似锦、大展宏图!”

“定不负哥哥所望!愿兄长也步步高升!”

王爷年龄小,政务是各级官员打理的,不能因为两位小王爷叙旧没离开就不办公了,江州地面的政务还是要做的。

此时,箫晃坐在左上首,萧缅坐在右上首。左下首依次是刘休,周参军,萧子良,袁彖。右下首依次是参军刘怀尉,刘主簿,行参军刘进,范慎。

“啊哈,诸位同僚高贤且听一言,往日只有我与周刘二位参军辅佐王爷,能维持个局面,已是苦苦支撑,好在皇上和朝臣上官明察秋毫,体谅我江州百姓疾苦,派众位来此为民兴业造福,实在是社稷幸甚、百姓之福啊!”

“自当同心辅佐王爷,敬业为公”众人都一拱手,是敬皇上、王爷和上级的,奉承一句,人家自然是还有下文的。果然萧缅冲着箫晃继续说道,

“王佐幕下,现为王友位次最高,不知大人有何赐教,好叫我等知详,日后也好同心尽力,一同辅佐王爷更好的共事?”

“正当如此!”一众人都应和着。一起望着在座中年纪最小,官权最大的箫晃,怀着好奇的心思等待着。

萧缅甚至都端起了茶杯喝了一口,虽然是自家族人兄弟,尽管王友和文学是平级的,但毕竟名份有先后,任谁努力了两年,突然空降个比自己官大的,官位靠前的,年纪还比自己小的,心理也不是滋味。

箫晃大眼睛一瞪又一眯,感觉底下坐着有些烫,嗓子也挺干的。努力回忆着萧子良事先告诉自己的话。可文邹邹让他说话,他感觉特别扭,害怕表达不好会有什么疏漏和笑话。

“大家太抬举我萧晃了,能到此位,实在是因皇命难违。我肚子里的墨水,跟各位比起来,那怕是要少得可怜!”

箫晃也是头一回当官认真说话,他把这当成骑马上战场了,双方见面就是客气一下,剩下的就凭武艺了。

刘瓛刘主簿,毕竟是个教书的大儒,心地极好,听不得有人在他跟前委屈自己学问少,他都是鼓励的,也就温和的脱口而出

“先贤曾说过,闻道无先后,达者为师。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因此上官不需过谦!”

大家也一同频频点头。

箫晃听完一愣,忽然特别感激这位刘主簿,这句话他是弄得懂的,这是老师在鼓励学生的感觉啊,亲切!

“呵呵多谢刘主簿体谅!”本来是想叫刘先生的,但这场合先生是不能随便叫的。接着说下去,

“论骑马练兵打仗,晃还是自持可以当仁不让诸位的。家父曾交代过,江北战事不稳,江南民心不安,虏类匪患依旧常有。因此本部兵马,我就自领了,不摄民政、不占民田、不争民利,我自带兵马去柴桑县开荒军屯。”听闻这话,众人眉头一皱。

“哼!上官大人只顾本部兵马,那州郡政务,黎民百姓怎论?就不管不顾了?”坐在最下首的范慎,听完箫晃的话呛声起来。

“哈哈,想不到范公子也和我一样是直脾气。先别恼怒,民生之计,涉及国本,哪能儿戏。所谓行家人干行家事,我本有前言在先,治世理政仰仗拜托诸位。我的想法也简单。”

箫晃得到刘主簿的一句台阶安慰,正说着,被范慎一激,豪爽的性子也一下上来了,一股脑的就把想法给倒出来了:

“王爷督郡有十三,江南江州治郡有十,江北督军治郡有三。”

“我意王文学萧缅、周参军,已在任两年,政务颇为熟知,就与刘主簿三人留在州治郡统理要务,刘主簿乃儒家大儒,想来再兼领治郡一郡要务,也未尝不可。”

“江北督军治郡有三,要务颇重,今录事参军刘休大人,乃钦命建威将军新蔡太守,曾为政务经年,替王爷分忧江北督军大事,尚应全赖刘太守,任重道远啊!”

“江州剩余九郡--刘怀慰参军,亦是随王爷理政两年,就偏劳主领庐陵、安成、南康、南新蔡、晋安五郡。”

“行参军萧子良,可主领豫章、临川、鄱阳、建安四郡。”

“行参军刘进,江北防务甚重,加之侨民流民数重,刘参军若能领顺江北豫州之西阳、晋熙两郡要务,必也是大功一件。”

“我自于柴桑统兵,与诸位遥相呼应,遇有要事,或可每月七人齐聚于此,或加以密函统签,公决大义,诸君以为可否?”

箫晃一口气说出这么多,拿起茶杯猛喝了两口,萧缅、萧子良也端起茶杯压了几口。这是一种同步信号,萧氏三人的态度如此。

周颙(yóng)、刘怀慰两位参军彼此对视一眼,此时是不张口说话的,他们都知道需要开口的是录事参军刘休,为官资历最老,可并非皇室宗族。其次便是袁氏主事人袁彖,需要为袁氏在江州任职的刘氏兄弟和范慎三人争取平衡利益。

在当时的职权配属上,有些不健全。

但凡开府出镇的藩王或将军,作为使持节督诸军事的州刺史,在所辖境内,官职绝对是最高的。虽然是督军事,在统辖境内的州郡,如果皇帝没有任命具体的州郡县行政长官,如州牧、太守、县令的情况下,是要代行政事的。

还有一个根本原因是王爷年幼,处理不了军政,而王府幕僚如果官职品级如果过高,王爷控制不了,朝中权贵也不好控制,所以他们这些人担任的一些职位,非朝中权臣嫡系,豪族子嗣,是不能任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