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 >  姬渊行 >  元朔五年夏 长安曲江池

第一幕:荷风暗涌

曲江池的荷叶刚擎起青钱大的伞盖,沈蘅的象牙骨扇已拍散了迎面而来的柳絮。她今日着了件天水碧的齐胸襦裙,臂间却缠着西域样式的金跳脱,随着掷骰子的动作在藕花深处荡开细碎金光。

“沈娘子这手双陆,倒比男子还狠绝。“凌昭将和田玉棋子扣在锦纹格上,余光扫过水榭另一端——姬晗正与拓跋月对坐校注《毛诗》,那卷泛黄的帛书恰是沈家藏书楼失窃的孤本。

沈蘅的鎏金护甲忽然刮过棋盘,惊飞了停在她肩头的翠鸟:“凌二公子可知'关关雎鸠'后一句?“她信手摘了朵并蒂莲掷向水面,花茎上缠着的竟是姬晗昨日遗失的竹纹发带。

水波漾至姬晗案前,拓跋月腕间银铃轻响:“沈娘子好兴致,不若共赏《郑风》?“她指尖点着“青青子衿“四字,汉话的缠绵里裹着匈奴腔调的砂砾感。沈蘅忽地起身,腰间九转玲珑镯撞翻茶盏,泼湿了姬晗半幅《鹿鸣》章。

---

第二幕:锦鲤衔恨

暮色染红池面时,沈蘅独自倚在九曲桥栏喂鱼。鎏金鱼食匣刻着姬氏家纹,原是去岁乞巧节姬晗赠的,此刻掷出的饵料却带着狠劲,惊得锦鲤四散。

“沈娘子可知这池中最大的红鲤,吞过三任主人的玉佩?“凌昭的声音自柳荫传来,他手中把玩的正是拓跋月遗落的玛瑙耳珰,“情深不寿的道理,鱼都懂得。“

沈蘅反手将鱼食匣砸向水面,惊起涟漪层层:“凌二公子这耳报神做得倒勤快。“她褪下金跳脱掷向暗处,正打落个窥视的灰衣小厮,“回去告诉你主子,我沈家的《毛诗》注本,可不是给蛮夷垫绣凳的!“

月洞门外忽起环佩声,姬晗握着修补好的发带匆匆而来。沈蘅却已翻身上了池边古槐,青丝拂过拓跋月刚呈上的冰裂纹茶盏:“听闻姬二公子要娶个会吟《子衿》的,明日我便把藏书楼烧了,给你洞房添些暖意!“

---

第三幕:火焚相思

三更梆子敲过,沈家藏书楼果然腾起青烟。沈蘅赤着脚站在火场外,看家仆拎着水龙浇灭她亲手点的火。烧焦的《郑风》残页混着灰蝶纷飞,恰落在闻讯赶来的姬晗衣襟。

“你...“姬晗的竹骨折扇沾了烟灰,展开竟是半幅未毁的《出其东门》:“缟衣綦巾,聊乐我员。“朱砂批注犹在,正是他当年题给沈蘅的及笄贺词。

沈蘅突然大笑,腕间金钏撞出裂帛之音:“好个'缟衣綦巾'!“她扯断钏子掷入火堆,“不如烧个干净,省得你对着残卷思美人!“金液熔化的刹那,楼中忽传出木梁坍塌声,惊见拓跋月抱着《楚辞》孤本冲出火海。

---

第四幕:冰释前嫌

五更露重,姬晗在沈府废墟寻到醉卧的沈蘅。她发间簪着的并蒂莲早蔫了,怀中却紧搂着烧剩半截的竹简,正是他少年时抄的《凤求凰》。

“那年你翻墙来借《离骚》,摔碎了祖父最爱的歙砚...“沈蘅忽地开口,指尖抚过竹简焦痕,“我替你顶了罚,跪在祠堂抄了三日《女诫》。“

姬晗解下大氅裹住她单薄肩头,触到颈后陈年鞭痕:“凌昭伪造的书信,我已验过笔迹。“他从袖中取出靛青绸布包裹的密函,火漆印下藏着沈氏独有的鹰隼暗纹。

晨光穿透残垣时,沈蘅忽将半枚青铜虎符塞进姬晗掌心:“你当拓跋月真是为和亲而来?“她踢开焦木,露出地窖暗格里成箱的靛青箭矢,“她要的是姬氏三代戍守的阴山布防图。“

---

第五幕:雁字回时

七月流火,姬晗的马车碾过灞桥柳影。沈蘅在十里长亭摆了残局,九转玲珑镯的碎银铺成棋盘经纬:“这局我赌你金榜题名时...“她将黑子按在“天元“位,“必向圣人求道赐婚圣旨。“

拓跋月的驼铃声自官道尽头传来,凌昭的密折已先一步呈上御案。姬晗忽然扯断腰间靛青绸带,露出内层绣着的契丹文血誓:“待秋闱放榜...“他将绸带系在沈蘅腕间,“我以三书六礼,聘你掌我姬氏中馈。“

沈蘅扬鞭打散漫天柳絮,九环刀劈开装聘礼的檀木箱——里头整整齐齐码着凌氏通敌的铁证。她翻身上马时回眸一笑,惊起雁阵排云直上,在青空书就无人能识的相思笺。

秋阳灼烤着沈蘅遗落的金跳脱,照见内圈微刻的《出其东门》全文。而凌昭在密室焚烧的密函灰烬里,渐渐显出水渍写的“沈蘅“二字,在穿堂风中如化蝶的《郑风》残页,飘向不可知的命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