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记
我们仿佛回到了劳伦斯的起点——英国的诺丁汉郡,那片孕育了他文学梦想的土地。在这里,劳伦斯的笔触如同《查泰莱夫人的情人》中细腻的描写,勾勒出他的童年记忆与成长经历,以及那些塑造了他文学观的早期影响。
我们跟随劳伦斯的足迹,从欧洲的繁华都市到美洲的广袤荒野,从亚洲的神秘土地到地中海的蔚蓝海岸。每一次旅行,都是他对自我与世界的深刻反思;每一次创作,都是他对生活与艺术的不懈追求。正如《查泰莱夫人的情人》中对性与爱的大胆描写,劳伦斯的旅行与创作同样充满了对传统道德的挑战与对人性的深刻洞察。
我们不仅看到了劳伦斯的旅行,更窥见了他的内心世界。他对自然的热爱,对社会的批判,对爱情的渴望,都在他的旅行笔记与文学作品中得以体现。本文将带领读者走进劳伦斯晚年的生活,他在法国的芒斯度过的最后时光,以及他的思想与作品对后世的深远影响。正如《查泰莱夫人的情人》中的结尾,虽然有些梦想未能实现,但生活仍在继续,希望永远存在。
在本文中,我们不仅回顾了一位伟大作家的生平,更感受到了他作品中所蕴含的生命力与创造力。让我们一同走进劳伦斯的世界,去体验那些走遍千山万水的旅程,去领悟那些文字背后的故事。
---
第一章平生如水
D.H.劳伦斯,全名戴维·赫伯特·劳伦斯(David Herbert Lawrence),是一位20世纪英国著名的小说家、批评家、诗人、画家。
劳伦斯于1885年9月11日出生于英国中部诺丁汉郡的伊舍伍德镇,一个煤矿工人家庭。他的成长背景充满了阶级冲突与家庭矛盾,这些经历深深影响了他的文学创作。劳伦斯在诺丁汉高中毕业后,曾在布莱克伍德镇的一家外科医疗器械工厂短暂工作,后因患肺炎离职。1902年至1906年,他在伊舍伍德的一所小学担任教师,并开始写诗和创作小说。
文学起步
1907年,劳伦斯在《诺丁汉卫报》的短篇小说竞赛中获奖,这标志着他文学创作的开端。1908年,他获得诺丁汉大学的教师合格证,并前往伦敦继续教学与写作。在伦敦,他逐渐融入了当时的文学圈,开始了他的文学生涯。
个人生活
劳伦斯的母亲莉迪亚于1910年去世,这对他的心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曾在作品中多次提及母亲的去世,将其视为生命中的一大转折点。1912年,他与弗瑞达·冯里奇陶丰相识并坠入爱河。弗瑞达是诺丁汉大学一位语言教授的妻子,她比劳伦斯大六岁。尽管这段关系在当时社会引起了轩然大波,但弗瑞达最终决定离开她的家庭,与劳伦斯私奔到德国巴伐利亚。他们的爱情故事成为了一段传奇,弗瑞达也成为劳伦斯终身的伴侣和创作灵感的源泉。
文学成就
劳伦斯的代表作品包括《儿子与情人》(1913年)、《虹》(1915年)、《恋爱中的女人》(1920年)和《查泰莱夫人的情人》(1928年)。他的作品常常探讨婚姻、个人成就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复杂关系。这些作品不仅展现了他对人性的深刻洞察,也反映了他对传统道德和社会规范的挑战。
战争与流亡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劳伦斯因主张和平以及妻子的德国背景,遭受了官方的骚扰。1917年,他们被迫离开英国,开始了长达十几年的流浪生活。在这期间,他们游历了澳大利亚、意大利、斯里兰卡、北非、墨西哥、法国等地。这段经历被称为“野蛮的朝圣”,劳伦斯在旅行中不断反思自我与世界,并创作了大量作品。
晚年与去世
劳伦斯的健康状况在晚年日益恶化,他长期患有肺结核。1925年,他返回意大利佛罗伦萨,继续创作。1930年3月2日,劳伦斯在法国南部的旺斯因肺病去世,享年44岁。尽管他的生命短暂,但他对文学的贡献,尤其是对现代主义文学的影响,使他成为20世纪最重要的作家之一。
劳伦斯的一生充满了挑战和争议。他的作品常常因为对性的开放态度而受到审查和禁止,但他对人性的深刻洞察和对传统道德的挑战,使他成为文学史上不可忽视的巨匠。
---
第二章家庭
劳伦斯的家庭背景是他文学创作的重要源泉。他的父亲阿瑟·劳伦斯是一名矿工,同时也有酗酒的问题;母亲莉迪亚·劳伦斯则是一位小学教师,文化水平高于她的丈夫。父母之间显著的社会和文化差异导致了家庭内的紧张关系。这种家庭矛盾不仅影响了劳伦斯的童年,也深刻地反映在他的作品中。
莉迪亚出身于中产阶层,对情感生活有着较高的期望,而阿瑟则无法满足她的这些期望。这种家庭冲突让劳伦斯从小就对人性和社会阶级有了深刻的洞察。母亲对他的成长和文学兴趣有着重要的影响,她的教养、宗教观念和期望,奠定了劳伦斯思想的底色之一。而父亲的形象和行为也在劳伦斯的作品中有所反映,尤其是在探讨男性角色和家庭关系时。
劳伦斯的许多作品都带有自传性质,反映了他对家庭关系的深刻理解和批判。例如,在他的小说《儿子与情人》中,可以看到他对母子关系的复杂看法。他的家庭还包括他的兄弟姐妹,他们的存在和互动也对劳伦斯的个人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劳伦斯的家庭背景使他对工人阶级的生活有着深刻的认识,这在他的作品中得到了充分体现。他的家庭经历也反映了当时英国社会的阶级差异和性别角色。通过家庭的棱镜,劳伦斯不仅展现了个人的成长与挣扎,也揭示了更广泛的社会问题。
---
第三章爱情
D.H.劳伦斯的爱情生活是他个人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刻地影响了他的文学创作。在劳伦斯的早年生活中,他与几位女性有过情感往来,其中包括杰西·钱伯斯(Jessie Chambers),她在他小说《儿子与情人》中是玛丽安的原型。然而,他生命中最重要的一段关系无疑是与弗瑞达·冯里奇陶丰的相遇与结合。
与弗瑞达的关系
1912年,劳伦斯与弗瑞达·冯里奇陶丰相识并坠入爱河。弗瑞达是诺丁汉大学一位语言教授的妻子,她比劳伦斯大六岁,并且有丈夫和三个孩子。尽管这段关系在当时社会引起了巨大的争议,但弗瑞达最终决定离开她的家庭,与劳伦斯私奔到德国巴伐利亚。他们的爱情故事充满了勇气与冒险,成为了一段传奇。
流亡生活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由于劳伦斯的和平主义立场以及弗瑞达的德国背景,他们在英国受到骚扰并最终被迫离开,开始了长达十几年的流亡生活。他们游历了澳大利亚、意大利、斯里兰卡、北非、墨西哥、法国等地,这段经历被称为“野蛮的朝圣”。在这段艰难的岁月里,弗瑞达始终陪伴在劳伦斯身边,成为他最坚实的后盾。
情感与创作
劳伦斯的爱情生活与他的创作紧密相连。他的作品常常探讨性、爱情、个人成就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复杂关系。弗瑞达对劳伦斯的创作有着深远的影响,她不仅是他的灵感来源,也是他许多作品中女性角色的原型。劳伦斯的健康状况在晚年逐渐恶化,他患有肺结核,这最终导致了他在1930年3月2日去世,享年44岁。尽管命运多舛,但他的爱情与创作始终交织在一起,成为他生命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
第四章四海为家
D.H.劳伦斯的一生充满了旅行与探索。他的足迹遍布欧洲、亚洲、美洲和大洋洲,这些旅行不仅丰富了他的生**验,也为他的文学创作提供了无尽的灵感。
欧洲之旅
由于经济拮据,劳伦斯常常乘坐票价最低的列车横穿欧洲。他曾到达法国巴黎,并在艺术之都佛罗伦萨度过三个星期。在意大利,他对这片土地产生了深厚的感情,曾到访过多个地方,包括开普利和西西里岛。他在意大利完成了长篇小说《迷失的少女》和《阿伦的权杖》,以及游记《意大利的黄昏》。
其他旅行
劳伦斯的旅行经历丰富而多彩,他的足迹遍布全球,这些经历不仅拓宽了他的视野,也为他的文学创作提供了无尽的灵感。
1921年,劳伦斯与妻子弗瑞达前往意大利撒丁岛,这次旅行的记录后来成为他的游记《大海与撒丁岛》。撒丁岛的自然风光和独特文化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在这片土地上感受到了原始与自然的和谐,这种体验也反映在他的作品中。
1922年,劳伦斯夫妇抵达澳大利亚,这是他们“野蛮的朝圣”计划的一部分。在澳大利亚,他们先后访问了悉尼、内陆城镇达林顿和海边的蒂罗尔。尽管劳伦斯对澳大利亚的自然环境赞不绝口,但他对当地的殖民文化和工业化进程感到失望。这段经历最终促成了他以澳大利亚为背景的小说《袋鼠》。
同年,劳伦斯前往斯里兰卡,这次旅行标志着他与欧洲的暂时告别。他在斯里兰卡的体验充满了对东方文化的探索和对自然的敬畏,这些感受也融入了他的旅行笔记和创作中。
1923年,劳伦斯夫妇抵达美国新墨西哥州的陶斯镇,这里成为了他们旅居的重要一站。劳伦斯被这片土地的原始风貌和自然景观所吸引,他梦想在这里建立一个乌托邦式的社区。尽管这一计划最终未能实现,但他在新墨西哥的生活对他的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尤其是对《查泰莱夫人的情人》的修订。
1925年,劳伦斯因健康问题离开新墨西哥,返回意大利佛罗伦萨。此后,他多次往返于欧洲和北美之间,继续他的写作和旅行。1928年,《查泰莱夫人的情人》在巴黎以私人版本形式出版,这部作品成为他最著名的小说之一。
劳伦斯的旅行不仅是一场地理上的迁徙,更是一次次对自我和世界的深刻反思。他的每一次旅行都充满了对自然的崇尚、对人性的洞察以及对现代文明的批判。这些经历最终塑造了他独特的文学风格,使他的作品充满了对生命、自然和人性的深刻理解。
---
第五章与意大利之缘
劳伦斯对意大利的热爱贯穿了他的一生。他在意大利的旅行和居住经历,不仅丰富了他的个人生活,也为他的文学创作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灵感。
1912年至1916年,劳伦斯从奥地利、德国、瑞士徒步旅行至意大利,这段经历后来被记录在游记《意大利的黄昏》中。这部作品以其细腻的描写、诗意的抒情和深刻的哲理沉思,展现了劳伦斯对意大利风土人情的深刻观察。
在意大利,劳伦斯不仅感受到了自然的美丽,还对当地的文化和生活方式充满了敬意。他在西西里岛的居住经历,让他对这片土地的自然风光和文化给予了高度评价。而在佛罗伦萨的晚年生活,则为他提供了养病和创作的空间。
劳伦斯对意大利的情感复杂而深刻。他在这里找到了心灵的慰藉,也在这里完成了多部重要作品。尽管他最终在法国去世,但他的妻子弗瑞达将他的骨灰带回了新墨西哥,这表明他对意大利的特殊情感始终未曾改变。
---
第六章情系澳大利亚
劳伦斯在澳大利亚的旅行虽然短暂,但对他的创作和思想产生了深远影响。他在澳大利亚期间,不仅对当地的自然景观赞不绝口,也对殖民文化和工业化进程提出了批判。
在澳大利亚,劳伦斯的健康状况继续恶化,这迫使他不得不离开这片土地,前往更温暖的气候区。尽管如此,他对澳大利亚的自然之美和原始风貌的热爱始终未曾改变。
《袋鼠》是劳伦斯以澳大利亚为背景创作的小说,这部作品反映了他对澳大利亚社会、文化和政治的深刻洞察。通过这部作品,劳伦斯不仅表达了他对自然的崇尚,也对现代社会的异化和人性的扭曲提出了批判。
---
第七章北美行
1922年,劳伦斯夫妇抵达美国新墨西哥州的陶斯镇,这里成为了他们旅居的重要一站。劳伦斯被这片土地的原始风貌和自然景观所吸引,他梦想在这里建立一个乌托邦式的社区。尽管这一计划最终未能实现,但他在新墨西哥的生活对他的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尤其是对《查泰莱夫人的情人》的修订。
在北美期间,劳伦斯继续他的写作工作,包括修订《查泰莱夫人的情人》。这部小说最终在1928年在巴黎以私人版本形式出版,成为他最著名的作品之一。尽管他在北美的时间相对较短,但这段经历无疑丰富了他的生**验,并对他的写作产生了重要影响。
---
第八章归宿法国
劳伦斯与法国的关系尤为深厚。他在法国的旅行和居住经历,不仅为他的创作提供了灵感,也为他的思想提供了滋养。
1930年,劳伦斯在法国南部的旺斯因肺病去世。尽管他的生命短暂,但他在法国的生活和创作对他的文学成就产生了重要影响。他的妻子弗瑞达将他的骨灰安置在新墨西哥,但后来又被移至法国。这表明,法国不仅是他流亡生涯的一部分,也是他文学创作的重要源泉。
---
第九章新墨西哥州
劳伦斯在新墨西哥州的居住经历是他一生中最重要的篇章之一。他在这里找到了心灵的慰藉,并完成了多部重要作品。
在新墨西哥,劳伦斯梦想建立一个乌托邦社团,尽管这一计划最终未能实现。然而,他在新墨西哥的生活对他的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尤其是对《查泰莱夫人的情人》的修订。
劳伦斯在新墨西哥的生活充满了对自然的崇尚和对人性的洞察。他的作品不仅反映了他对这片土地的热爱,也表达了他对现代社会的批判和对自然的敬畏。
---
第十章未完待续
劳伦斯的一生充满了旅行与探索,他的足迹遍布全球,这些经历不仅丰富了他的生活,也为他的文学创作提供了无尽的灵感。他的作品不仅展现了他对人性的深刻洞察,也反映了他对自然的崇尚和对现代社会的批判。
劳伦斯的旅行经历和创作成就,使他成为20世纪最重要的作家之一。他的作品至今仍被广泛阅读和研究,他的思想和精神也继续激励着无数读者。
尽管他的生命短暂,但他的作品和思想将永远流传下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