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 >  汉阙三国梦 >  第214章 投瓜报琚

第二日清晨,刘备的军营迎来了两位客人,正是刘璋新任命的联络使法正、孟达。这俩不是益州本地人,他们是同乡,都来自扶风郡郿县。

郿县本是小县,因东平三年权臣董卓在此筑坞闻名。传闻郿坞“高厚七丈,与长安相埒”,坞内广聚珍宝,所屯军粮足食三十载。为了修建它,董卓驱使役民三十万,耗时两年。建成之日,董贼豪言“事成雄踞天下,不成足以养老”。谁知坚城犹在,民心已失,匹夫一怒,身首异处。

扯远了。

说回法正、孟达二人。两人是同乡,经历也相仿。都是中等身材,但气场却天差地别。法正体型宽厚、手足长大,身上透着股拧劲儿。他高颧骨、深眼窝、门牙微龅,法令纹和须髯都很重,就算笑的时候也透着冷峻;而孟达则完全是白面书生的样子,面皮像打磨过的玉石,光滑而有弹性。五官长得很立体,浓眉大眼,鼻梁高挺,唇若敷脂。两鬓与下巴的胡须打理得十分齐整,一身衣着也干净得体,给人一种翩翩公子的印象。

这俩人的形象相当的反串。法正长得像武生,偏偏是文士;孟达长得像公子,偏偏是战士。法正的文,着见成败、奇画策算;孟达的武,能弓善射,有乐毅之奇。

刘备认真审视二人,感觉都是人才,因此礼数十分周到。法正孟达是张松的密友,两人与张松一般心思,都想另寻明主。如今见左将军英姿在外、威严于内、又有本事又有涵养,都在心里暗暗为张松点赞,心想永年好眼光,左将军果然可以托付。

客套过后,庞统将清单拿了出来:粟米6万石、稻麦2万石、腊肉2万担、腊鸡9千只、酱鸭6千只、马料2万斛、豆饼6千斤,鸡蛋、麻油按日常三倍供给;步弓箭20万支、骑弓箭5万支、牛角胶3千斤、弓弦5千条、硬木枪杆9千根、枪头2千根、刀3千柄;绞车轴150根、铁锁链300条、冲车撞头50个,火箭药50桶;甲片1万枚、生牛皮2千张、麻绳1万捆、鞣制羊皮500张;铁砧50、匠炉30、炭10万斤、生铁2千斤。

法正看罢清单,不动声色递给孟达,孟达看完也一言不发。

“将军所列军需,合大军支用多久?”法正不置可否,却问了这么个问题。

“此三万大军一季之需。”庞统说的很干脆,其实是虚报了。刘备此行只带了魏延和黄忠的各一万人马,连同自己的三千亲卫,共计两万三千人。

“然则将军打算三个月平定汉中?”

“这——”刘备支吾了一下,没有回答。这仗都还没打,谁说得准要打多久?

见左将军口拙,法正笑道:“刘季玉一向悭吝,对贵军又有疑虑。这份清单呈上去,必惹其猜忌。倘找各种借口推脱延误,定然误了将军。”

“嗯,”刘备点点头,皱眉思考对策:“然则先生以为如何?”

法正看看孟达、又看看庞统:“将清单物资压缩至一个月,一来成都府库足以支应,二来安刘季玉之心。待与张卫交战,因粮于敌,再隐蔽囤积,以防不测。”

孟达跟着补脚:“葭萌关守将吴兰、张任皆惯战之人,必使将军向前与张卫厮杀,彼则在城上观望。将军正好借此麻痹蜀军,报忧不报喜,勿令其知晓前方斩获,免其争夺战利品。”

“正是!正是!”刘备激动得站了起来,一手一个将法正孟达的胳膊紧紧攥住,感叹道:“二公真奇才也。惜错投于成都,不能尽展所能,叹哉,叹哉!”

法正轻飘飘一笑:“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刘璋举贤而不用,此璋之失,非臣之失也。将军威名远播、仁着四海,吾二人常仰慕而不得晤。今逢此遇,不可错失,请将军收为部曲,用为犬马,以慰平生之学。”

说罢,与孟达双双拜倒,行部下礼。

刘备受宠若惊,乐得嘴巴都合不拢了。谁说刘玄德喜怒不形于色来着?那可不是面瘫,而是眼光高!今日一次收得两位大才,左将军这喜也形于色了,要搁现代,还以为是捡的双色球中了头奖。

一切正如法正所料。清单送到成都,刘璋看过虽觉得荆州军要价高,却还是咬牙批了。反正这些东西只够用一个月,不怕拿捏不了对方。

长史张裔气得直摇头,心想我这府库积攒二十年,也不过存粟200万石。如今人家张张嘴,你就把百分之一送人了,真是崽卖爷田心不痛,造孽啊!

可再不情愿,主命只得遵从。不得已写了公文,交给治中王累去办。王累接到命令直接破口大骂,来了个拒不执行。典运官拿不到军需,只好向上级反映。一层层报给张裔,张裔还得亲自来交割。不想这王累比顽石还硬,张裔的面子也不好使。反正你说破大天去,他就俩字:没有!

张裔无奈,只能去跟刘璋汇报。刘璋大为震怒,心想这是我的东西还是你的东西?你倒做起我的主来了?当即拟定公文,将王累革职,换刘巴暂管物资。大军给养这才得以装车启程,往荆州军驻地运去。

刘备的部队接收完物资就立刻从涪城出发,过剑阁,沿金牛道向北走了七天,来到葭萌关下。前军主将魏延止住队伍,派小校叩关,通知关上守将。少时下来一人,身高近八尺,面色白皙,身材魁梧,尤其两只臂膀,肌肉格外发达。见到魏延行一军礼,道:“葭萌关守将吴兰,受命在此迎候。”

魏延拱手还礼,问:“大军初至,请吴将军指定扎营地点,我军好做准备。”

吴兰没有废话,招手让副将去办,自己则陪同魏延来到城头,观察张鲁军的动向。两人转过女墙,到了北门城楼下,见一员将正扶着城垛在往下看。吴兰上前介绍:“张将军,荆州前军统帅魏延将军到此,将军可有交代?”

张任回过头望了魏延一眼,眼神充满了挑衅。魏延毫不示弱,如法炮制瞪了回去,两人默默地拱了下手,一个字也没说。

吴兰领魏延来到墙边,指着远处隐约可见的营地轮廓说:“张卫两万精卒尽屯于此地,每日斩木建造器械,甚嚣尘上,从未停止。”

魏延定睛瞧了一会儿,转头问吴兰:“公等既知敌军在造器械,何不趁夜偷袭,毁其装备?为何坐等敌军攻城?”

吴兰无语。这主意他早就想到了,可跟张任一说立刻就被否了。张任的意思就是不管,等着刘备去趟这浑水。如今魏延问了出来,他只能支吾过去。

张任接过话来:“汉中士兵皆信五斗米教,作战勇猛,视死如归。我军与其交手,屡受挫败,因此不敢轻动。魏将军既有破敌之策,何不率本部兵马,连夜出城袭扰,必可大获全胜。”

张任这话里带着嘲讽,又隐含挑唆的意味。魏延听出来了,却不打算理会,只跟吴兰拱了拱手,独自下关回营地。到了大帐,魏将军立刻把邓艾找来商议。

邓艾如今已升作曲长,手下已有500弟兄。进帐行完礼,问主将有何吩咐。魏延招呼邓艾过来一起研究葭萌关的地图,一边将方才的事讲给他听。

“主公与黄将军携军资在后,预计还要五日才能到达。咱们可不能干坐着空耗这五日。你带人出关,先把张卫营地及周边情况探查明白,若有机会便真去偷袭他一下,既能挫敌锐气,也可让蜀中诸将闭嘴。”

邓艾领了军令,马上回去安排。侦察任务交到邓忠手上,他这屯是最早参加崇山演习的部队,山地战经验丰富。邓忠找来他的侦察分队,向队长陈天布置了任务。陈天领命,趁着夜色乘吊索出城,向敌人的营地摸过去。

葭萌关的北门名拱极门,正对着北面的义山。义山由西面的牛头山一路延伸下来,直到南面的南马山,形成一个马蹄形的豁口。它的东面是恒水(白龙江),西面是西汉水(嘉陵江),正中央是金牛道,一路通往南郑。

陈天等人沿着金牛道向北隐蔽前行,张卫大军的营寨就驻扎在十里外的道路上。依托道路北部的缓坡台地搭建,正面是开阔河谷,背后是低矮山冈,左右各有一条小溪流过营地,形成屏障的同时还能为驻军提供水源。整个营地东西长五里,南北长二里,驻地二里外设有鹿砦和陷马坑,配备五座预警用的烽火台。寨墙以夯土构筑,外设壕沟,四角立有塔楼,既可了望也可射箭。

粮食等补给物资设在营地的北面,向西是生产攻城器械的工坊。张卫到这里以后没干别的,就是一门心思造器械,准备用强大的火力砸开关门。

侦察队抵近敌军前设的烽火台,为了不惊动敌人,队员们脱离道路攀上一侧的山崖,在山势的掩护下缓慢绕过警戒。由于两军相持了将近一个月,而关上的蜀军一直没有任何动作,因此汉中军有些松懈,未在两侧高地安排哨探。

陈天带着队伍神不知鬼不觉地绕到敌营背后,找了块隐蔽的地点埋伏下来,开始侦察工作。两名队员负责警戒,其他人测绘的测绘、画图的画图,将敌营的布局、哨位等情况一一记录下来。

天色转眀,侦察队又向北移动了半里,以防被人发现。这回重点记录敌军的兵力分配和活动规律,渴了饿了就用随身带的干粮和水补充,蹲守了整整一天,到次日晚上才沿原路返回。

传回的情报有足足三十页纸,几乎是给张卫军一天的军营生活做了个全面记录。魏延拿着这沓资料如获至宝,和邓艾一道研究起对策来。

“敌军两翼虽然空虚,但营垒内的防卫十分严密,想混进去搞破坏恐怕很难。这个张卫颇不简单呢。”魏延边看敌军的巡逻路线边自言自语。

邓艾正在看军营分布图,闻言点头:“将军说的是。这些器械的摆放间距合理、进出方便,纵然放火也烧不了多少。”

“嗯——”,魏文长“嗯”了一声,放下情报又去看刚做好的沙盘,良久冒出一句:“既然器具难以破坏,那人呢?”

邓艾闻言一愣,抬起头来,想了一会答道:“将军的意思是,将那些工匠——”

“不错!”魏延点头,坚定了自己的想法,指着敌军的活动规律说:“汝来看,负责制作的工匠约有三百人,都集中在东北角。我军可用两晚的时间佯作夜袭,敌军不堪骚扰定然松懈。第三晚却派出两屯精兵,从敌军后方的土台设置悬索,潜入营地东北,将这一片全部放火焚烧,消灭所有人员。那张卫没了工匠,还如何接着做攻城器械?”

邓艾盯着沙盘想了一会儿,基本同意主将的战术,但是多问了一句:“袭击得手后,这两屯士兵如何撤回来?”

魏延早有定案,指了一下南马山:“让邓忠和祖山去。这两屯兵攀爬作战能力最强,得手后退往南马山,循着山势向南撤退。我另派部队去山麓中埋伏,万一有事可随时接应。”

至此一个完备的作战计划就完成了。邓艾便主动请缨,去执行佯攻骚扰的任务。魏延欣然允诺,又命副将冯习领三千步兵于夜间出关,机动至南马山设立临时据点,担任预备队并执行接应任务。

过了酉时,天空早已漆黑一片。此时已是八月,葭萌的天气与江陵不同,昼夜温差大,夜晚比江陵凉快得多。对于野外作战的将士来说,这是个好消息。挤在几十个人的帐篷里,不至于因为闷热睡不着觉。张卫的士卒此刻就是这个感觉,风平浪静了一个月,敌军连关门都没敢开过,让他们睡得要多踏实有多踏实。

就在张卫军几乎已经忘了自己是来打仗的时候,战争不失时机地敲了敲他们的脑壳,给他们好好提了个醒。首先是密集的火箭悄无声息地从正面射来,紧跟着就是拳头大小的石炮。松懈许久的军营足足过了一盏茶的工夫才响起锣鼓,人们从梦中惊醒,伴随着迷迷糊糊的惊慌失措,把整个营地搞成了一锅粥。无论是军官还是士兵都在手忙脚乱的找衣服和裤子,甚至有人光着屁股就跑出了帐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