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 >  你往下,我往上,狭路相逢凑一双 >  第31章:阁老出山

钱大福的担心一点都没有影响到钱多宝这个小家伙。他跑哪去了呢?

当然是在书院里刻签子。

作为书院学子的一份子,他想为县城的百姓们出一份力。只是因为晚上和老爹闹地厉害,他一时间忘记将赈灾时期书院不休假的事告诉老爹了。等他想起来后又发现自己在跟老爹赌气,就干脆待在书院内不回家了。

反正书院内的斋舍有他的位置。

就这样,钱多宝没心没肺地在书院内睡了一个晚上,第二天一早就和其他学子一起开始刻字了。

别看小胖子体型胖,但是小手异常灵活。他刻字也不是为了赚钱,就是想来出一份力。这会儿忙着赶工的钱多宝根本就不知他爹为了寻他那是急的火烧眉毛了。

终于,在这一天依旧没能找到钱多宝后,钱大福再也忍不住了,前去报了官。

别看他嘴上嫌弃着报官,可实际上没找到人,钱大福心里总是不踏实。

接案的正是陈文迁。只是当他看见钱多宝的父亲哭诉完后,整个人嘴角抽了抽。

其实……也没必要这么夸张。

县城的治安还是很好的。这么多年来,几乎没什么动乱。

钱大福这个样子,就好像儿子要死了似的。

“那个……您要不……先起来?”

这位县城首富,还是有点本钱在身上的。

他问过了门外的守卫,说是钱大福二话不说直接给守卫每人塞了几张百两银票,趁着守卫没反应过来之际直接撞进来的。

如此财大粗气,也是没谁了。

钱大福不起来,坐在地上痛哭流涕:“大人呐,您一定要找到小儿呀。我这在城内寻了一日了,可就是没找着,大人呐,您说我家儿子出什么事了可怎么办呐?这还让我怎么活呐?”

陈文迁安慰道:“最近城中管的严,钱多宝那小家伙不会有事的,您放心。”

“可是大人,没事,小宝那孩子会去哪呀?我这个做爹的都不知道,就只能来报官了,还望大人帮帮忙,找一找我家儿子。对了,大人,三万两!我这本来就想贴个寻人的告示,大人,咱也不多说了。三万两,求求大人一定找到我家儿子,要是不够,不够再加!”

“咳……”

陈文迁立马呛住了。

他们县城果然是穷到一定境界了。

陈文迁在心里默默念了念:三万两三万两三万两!

陈文迁迅速正襟危坐:“多宝那小家伙是何时失踪的?”

“十九日的晚上。儿子下学回来后跟我吵了一架就离家出走了,结果底下人一个没看住,让人给跑了。这一跑,就不知道跑哪里去了。”

“……”

这都二十一日了。

但很快,陈文迁想到了什么,瞬间神色有些古怪。

“书院找过了吗?”

“啊?”

钱大福懵逼:“书院?”

“对。书院找过了吗?”

钱大福没反应过来:“书院……不是休假了吗?”

“……”

霎时,陈文迁乐了。

好家伙,这不是白给他送银子吗?!

陈文迁咳了一声:“正好,今日徐阁老要去书院一趟,钱老爷,不妨,咱们去看一看?”

“这……大人,您的意思是……多宝在书院?”

“应该是的。他一个孩子若在外度夜想来是不安全的,若是没什么事,应当是去书院睡的。而书院今年不休假,想来是多宝那孩子没有告诉你县城发生了什么事。也好,你跟我过去看看,应当就明白了。”

虽然不知道他这算不算捡漏,也不知钱员外到底给不给银子,但他会尽力让钱员外知道,他们县城今年为了赈灾,是真的在努力。

钱大福一脸懵地上了陈文迁的马车,被拉着载去了茗香书院。施粥是在香宁街上,与茗香书院的后门临近,陈文迁将马车停在了书宁街上,从前门进入了书院,打算从书院穿过去。

一进书院,钱大福便忙不迭的的找儿子去了,问了书院内打扫的书童才知道儿子真的在书院。瞬间喜极而泣。

“快快快!快带路!”

书童恭敬地将人送到钱多宝所在的学堂前,却是不让进,只道:“大人,学子们如今正在忙活,实在不方便打扰他们,还请大人体谅一下今年这些灾民,小公子在里面,这下您应当能放心了。午时会有一个时辰的休息时间,大人可在那时与小公子见面。”

钱大福朝窗户那边瞅了瞅,果然看见了自家儿子,瞬间松了口气。

“他们在忙啥?”

书院不是休假了吗?这是在忙什么?

钱大福一头雾水。

“大人,小的也不知。”

见此,钱大福也不打算为难小书童了。儿子没事就好,这下他回去能和老娘交代了。

钱大福打算离开,只是离开书院前,又想起了带他来这的陈大人。

钱大福挠了挠头,不知道该不该去见一面。

书院内,时隔多年,陈文迁终于见到了徐阁老。

这一次,真的是那精致的红鲤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他将那红鲤送给了徐郃,徐郃爱不释手,知道消息后,下午便将红鲤全部拉回了徐家。老人家心生欢喜,特别是那条跃龙门的红鲤,似是成精一般,惯会哄老爷子开心。

徐阁老徐萧年一个开心,便同意了孙子徐郃的请求——前来书院走走。

这些年他在信县养老,如今这两年天公不作美,粮食收成不好,而今年上头又不做人,变着法的折磨百姓。徐阁老人老了,但三朝阁老的气势还在,这回听说县城要赈灾,本不想凑这个热闹,但架不住陈文迁的联络,孙子的劝诫。如今这人送礼送到了他的心坎上,便是想来看一看今年的灾情。

老人家行动不便,身边有两人搀扶着,自己还拄了根拐杖,陈文迁见他之际,那是毫不犹豫先行跪拜礼。

“学生陈文迁,拜见先生!”

似是很久没有听见先生二字了,老人家不知何故,眼睛一下子就湿润了起来。自己孙子早就告诉过他,这是陈文迁,当年他赐名的那一位。

“好好好!起来起来!快起来!”

徐萧年一时间有些激动,在众人搀扶下手有些颤抖。

这是当年他赐名的那一位,没想到这么多年过去了,这孩子和他爹依旧将他的话放在心上。景国有这样的衣食父母,何愁不强大?

只是现在的景国……

徐萧年轻轻叹了口气,却没将情绪传给其他人,只是近距离地打量着陈文迁,打量着这位愿意为百姓付出的官员。

“先生,学生不负先生所嘱,来县城了。现如今,已为官三年,多谢先生当年教诲,我与父亲时刻铭记在心。”

“好啊。好啊。”

徐萧年不由地轻声道,欣慰点头。

他老了,但是未来,是这群孩子们的天下。

话不多说,陈文迁搀扶着徐阁老前往书院的楼台。

“先生,慢点。”

楼台将近三十尺,还是有些高度的,陈文迁怕先生爬着吃力,想背一背他,但徐萧年摆了摆手,执意要自己走上去。老人家步履蹒跚,一步一步向上抬,陈文迁仿佛看见了先生眼里的炙热,似是那楼台上有什么一般值得先生执意走上去。陈文迁知道,那是先生对读书的热爱,虽老但志不渝的心思,对百姓能够安家乐业的欣慰,对景国未来黎明的向往。

楼台之上,放眼向下望去,香宁街的道路之上,受灾的百姓们慢慢涌动着,虽有喧闹但秩序井然。徐阁老一眼就瞧见了自己的孙子,此时的徐郃正在为百姓亲自施粥,百姓们整齐有序地站成了十多列,将自己手中的签子交给小兵,小兵在签子上划下一道划痕后,又根据签子上的字找到了学子们呈交的册子上对应的文字,在册子上作下记号。

做完了这些,再将签子送回百姓手中,吩咐一句收好,还可再用最后一次,百姓们便能去大人那边领一家人的口粮。

县城的百姓虽然有几万人,但是是按人数来算的,若是按一家三口人来讲,也不过是一万多户,三个城区全部开放下来,一户一人前来领粮食,每日也可满足县城所有百姓对粮食的需求。

一锅又一锅的粥和汤不断被送进送出,整个县城井然有序,看的徐萧年甚是满意。

“文迁,你们做了多久的准备?”

“回先生,足足九日。”

这九日,杨大人基本上将能调动的所有人全用上了。正如孙六奇所言,县城八类人,一个也不准落。

徐萧年点了点头。

九日创造出一个奇迹,县城的赈灾筹划,怕是远不止他看到的这些。

朝廷搜刮民膏民脂,在百姓受天灾的情况下还要加重他们的负担,如此说来,若是没有这些县城官员的坐镇,怕是今年的百姓,又要枉受无妄之灾了。

今时不同往日,此番赈灾场景,先斩后奏,是为明智之举,至于这后果,便是要由他这个三朝阁老来出面了……

徐萧年欣慰地笑了:“文迁啊,准备好怎么上书了吗?”

闻言,陈文迁心下一喜:先生同意出面了!

“回先生,文书已全然备好,就等先生您一句话了!”

“好。”

徐萧年闭上眼,轻声道。

便让他在这大寿前夕,再为百姓们做一件事吧。

霎时,陈文迁热泪盈眶:“学生陈文迁,代县城所有百姓,叩谢先生。”

“起来吧。走吧。”

是时候该回去歇着了。

陈文迁扶着徐萧年再度一步一个脚印踏下楼台,心里的激动难以言表。

县城的百姓有救,而他们这群当官的,朝廷也会因阁老的面子从轻处罚。

今年的赈灾,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