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 >  你往下,我往上,狭路相逢凑一双 >  第9章:回家

十二月初七一早,几人赶了个早,前去西区的铺子里又采买了一些物品。

苏盛前去采买时是真的没有省。

手里有粮,心中不慌,手中有银,信心膨胀。

他去了长廊街上,在杂货店里直接买了三百文杂七杂八用的上的东西,又去买了五百文的各种各样的吃食和一些种子,外加十斤粗盐,十斤猪肉。路过一家布匹店,买了八匹棉粗布打算过冬,爹娘和三兄弟各两匹,棉粗布也要比普通粗布的价格贵上一些。又买了三斤糖准备给孩子们打打牙祭。

其余三家也没少采购,多多少少都补充了一些货物,知道苏荣家孩子多,三家就额外买了两斤糖,四匹布打算回去的路上给苏荣。

剩下的东西苏盛没有再买。出门之前,爹娘只交代了一小部分,是因为没想到他们这次会挣这么多钱。下次来县城就可以带几只鸡回去了。

一通买买买之后,苏盛发现自己身上还有四两银子一吊钱再多出几十个铜板来。看买的东西差不多了,也该要回去了。

临行前,苏荣见了小乞儿沈佑一面,从一吊钱中取了四百文出来,连带着三份油纸一同塞进了沈佑怀中。

铜板是苏荣早就定下的“报酬”。当初让沈佑引荐孙掌柜时,便告诉他若是生意谈成,便以两文一斤的价格付给他“消息费”。

而包子是苏荣一早在外面重新买的。昨日的那三份吃食早就冷透了,直接进了苏盛苏荣兄弟二人的肚子里。

沈佑一手拿着银钱,一手拿着热乎乎的油纸,沉默了一会儿后竟是直直跪了下去,给恩人磕了三个头。

苏荣大方的受了,没让这孩子心里产生愧疚。

他将沈佑扶起,摸了摸他的脑袋:“以后好好给孙掌柜的干活,这苦日子也算是过去了。”

“嗯嗯。”

沈佑拼命点头。

“好好干。等这个月十四,我们还会再见,也没几天了,到时候记得来南城门口接伯伯入城。”

“恩人放心,沈佑一定会尽心尽力,一定会去的。”

“行。那伯伯就先走了,昨个已经晚了一天,现在也该回去了。”

“恩人再见!”

“再见!”

一行人挥手告别,这一次来县城收货满满,也是时候该回去了。

他们来去都是走的酒楼的后门,又有沈佑带路,因此倒还没被其他人发现什么异常。

苏盛将四两银子藏在了板车的隐蔽之处,自己身上则只带了剩下的几百个铜板。这个地方是葛家工匠葛山村为乡里所有板车量身打造的,改造过后可以专门用来藏一些小东西,现在藏银子最是合适。

其余几人也将多出来的银子藏进了自己的车里。苏盛还拜托苏虎他们帮忙,将自己采买的物品分散放置在他们的车上。

就这样,七人在巳时起(9点)便赶到了南城门口,打算从这里离开。

县城守卫并不怎么严格,随便一翻查便直接放行了。众人接受了检查,没引起任何怀疑,安全出了城。

一路上,众人脸上都是喜悦之色,苏荣又交代了一番。

“往后我们的日子会越过越好。今日发生的事暂时先不要传出去,等我和三老商量好后再做决定。”

大家都知道苏荣要商量的是长期供货的事情,但是不知道供多少。纷纷点头。

苏虎:“明白的。这一次能赚这么多钱还多亏了荣弟,荣弟记着乡亲们是好事,我们都支持你。”

苏荣:“那就多谢了。”

苏平:“客气什么,泉宝是俺们七里乡的大福星,俺们都恨不得把她给供起来呢。”

一行人有说有笑,满载而归。

另外一边,工作狂孙六奇可算是得了空闲。

昨儿个又收了五百多斤鱼上来,维持酒楼七日的生意是绰绰有余。孙六奇午饭时是直接让厨子又做了一条两斤重的鱼,这些天他可是馋这鱼馋了好久了,难得谈了笔大单,他这些天要好好尝尝这鱼的美味。

厨子很快便做好,用的是一个月前剩下的一条漏网之鱼。这味道也没让孙六奇失望,不知这养鱼的山是什么样的山,这都养在普通水池里一个月了,味道还是一如既往地美味。

吃饱喝足后,孙六奇还想起来有件事需要他解决。

之前为了和对面的吉祥酒楼打擂台,他可是盘下了长廊街与西沿街的所有鱼贩,西沿街的三家鱼贩还好说,毕竟他给了银子,三人是自愿过来的,可长廊街的那些鱼贩没得到一分钱好处,反而还要给他打工,处处受他限制。这样做和对家酒楼没什么区别。

那时的他因为卡在困难时期,对待鱼贩难免威逼利诱,现在他已经不缺货了,自是没必要再拘着这些人。

他派楼下的伙计过去传话,长廊街的鱼贩,若是不想再干下去,想回去接着摆摊,就让他们回去,回去的人每人赠一张行商证和三百文算是补偿,若是愿意留下也不用赶人走。而西沿街的三家鱼贩还要再等半个月,半个月后,他们同样可以决定是去是留。

伙计行动很快,半个时辰便将这事给办好了。

“掌柜的,长廊街五家鱼贩,回去了四家,留下的那家是位大娘,身体不好,在街上也经常受到不公。那大娘是南城区的人,家底干净,来西城区摆摊儿也就是想多赚点,她想留下来是希望能在掌柜的这里寻一份庇护。”

“只要不是养闲人,留下也无妨。日后我这铺子要养的鱼会越来越多,你看着安排。”

“是。”

一场生意谈下来,孙六奇紧绷的心瞬间松了松,但还没有完全赢过对面,接下来他还有一场硬仗要打,他得抓紧时间了。

他仿佛已经看到金钱和势力在朝他招手了。

等着吧。他一定会重新回到月州去,将属于他的东西全部夺回来!

——

七里乡。

苏母有些发愁,抱着泉宝和苏安在河边不停地念叨。

“泉宝,安安,你们的爹爹和大伯到现在都没有回来,有没有想他们呀?”

“泉宝,这都午时了,怎么还没到呢?”

平日去县城里两日就回来了,这都第三日的大中午了,怎么还没回呢?该不会是出什么事了吧?

正当她还忧心着时,前去探听消息的苏酒儿回来了。

“娘,二娘。”

张氏也是一脸急切:“酒儿,有消息了吗?”

苏酒儿:“娘,我问过了,和他们同去的几位叔伯到现在也没回。业群爷爷让我们不要担心,大家很有可能还在一起。许是这大冬天的路不好走,在县城歇了一晚,今早出的城。若是这样的话,晚一点的话估计得到酉时才能回泥。”

一听这话,苏母和张月娘心里算是稍稍放心了些,想着等丈夫晚上回来吃饭,中午便多做了一道菜算是加餐,然而二人胃口还是很不好,担心地吃不下。

范知音更是两边都心疼了起来:“哎呦喂,娃遭罪了呦这是!”

几人赶在酉时之际(19点前)回来了。回来带的东西没有去时的东西重,驴拉起来轻便,所以回来时速度要快上许多,苏盛一行人还有功夫在回来的路上砍了一大批柴,足足有二十捆,家里的木柴只能再烧半个多月,提前砍一批存起来,这个冬天可以多烧点火,不至于冻着。

临近酉时,小泉宝不安分地动了起来:“咿呀咿呀……糖糖,糖糖……”

苏母:“泉宝,怎么了?”

苏泉儿挥手拼命地向外扒拉:“糖糖,糖糖!”

ヾ(´∀`。ヾ)

苏母刚想说什么,便听到了一声熟悉的声音从远处叫喊着:“筝娘,咱们回来了!”

苏母眼睛一亮,张月娘也急急忙忙从里屋跑出来,果不其然,苏盛苏荣二人拉着板车上的东西满满当当,快速推进了围栏。

张月娘上前扶住自己的丈夫:“盛郎,辛苦了,这么晚回来。”

苏盛:“哈哈哈。不辛苦,要说辛苦,还是二弟辛苦。”

苏荣快速向苏母走去接过泉宝,狠狠地香了一口:“哎呦喂,泉宝,有没有想爹爹呀?!”

苏泉儿乐呵:“糖糖……糖糖。”

苏母在一旁笑了:“我说泉宝怎么总是念叨糖糖呢!原来是想爹爹回来了。”

“咱女儿就是聪明!这么小就知道疼爹爹了,还给咱们家赚了这么多银子!”

苏母有些困惑,不明所以:“银子?”

以前都是铜板数着过日子的,哪里来的银子?

苏荣:“筝娘,咱们先进去吃饭,吃完饭有好消息告诉大家。”

“行,累了好几天了,娘做了鱼汤给你们补补。”

饭桌上,除了最小的四个孩子被母亲抱在怀里用餐外,一家子人围坐在一个破旧的大长桌上用食。苏荣率先开了口:“爹,娘,今个可以吃快点,我和大哥有好消息告诉大家。”

苏枝:“好消息?”

苏荣:“是的,爹,等吃完了再说。”

老爷子心里疑惑,连带着几个不知情的人好奇心极重,迅速干完了饭就等着二人开口。

大堂内,一家十四口人整整齐齐围绕着坐在一起,张氏和苏母怀里各抱着两个孩子。

小黑猫趴在了苏鱼儿的大腿上,享受着女孩子的撸猫时刻。

堂门被苏盛关严实后,苏盛和苏荣这才拿出了县城的“战利品”——银子。

“银子!”

苏茂立马惊呼,眼睛都直了:“大哥二哥,怎么会这么多?!”

老两口也是瞪大了眼睛,但是他们的反应在面上并不如苏茂强烈,只是在心里却是掀起了惊涛骇浪。

苏荣:“哈哈。爹,娘,大嫂,三弟,三弟妹,这就要从我和大哥去县城卖鱼说起了。”

苏荣快速的将他们这一路上的经历讲了一遍。大人们一听均是震惊的说不出话来。甚至连六个孩子都听懂了,眼睛瞪的老大老大的。

苏老爷子很快便平复下了自己的心情,迅速抓准了关键词:“所以老二,你的意思是,以后咱们七里乡的鱼每个月往县城供货九千斤,每斤按六十文算?”

苏荣大声道:“没错!”

苏枝激动的手都开始发抖了:“好!好!好!我老枝能得你这样一个孩子,那是天大的福分呐!”

范知音也喜的差点找不着北:“老爷子,这是给咱们七里乡过好日子的机会呀!”

苏枝点了点头,看向泉宝的眼神越发的慈爱了:“没错。咱们家泉宝啊,会带着我们越过越好的。”

苏泉儿此时此刻并不知道发生了什么,因为她吃饱了就开始睡觉了,嘴里还扑腾着小泡泡,那模样霎是可爱。

夸赞了一番小泉宝后,众人缓了好一会儿才缓过神来。老爷子开始分起了银子。

以前他们种田的时候能挣到的钱根本就不多,所以从未分过银钱,铜板都是由老两口收着。这回猛地挣了银子,老枝还是决定分一些出来给个甜头。毕竟三个儿媳自嫁进苏家后给家里添了那么多小辈,从前的日子过的紧巴,也从不曾抱怨过,任劳任怨,而现在家里有了钱,说什么也不能亏待了她们。

自打小泉宝降生的那一日,老枝和范知音就将公账里的所有银钱数了一遍,如今十个月过去,家里的账上刚好有七千零九个铜板。所以两天前苏盛苏荣就拿了九个过去,驴子投了三个,进城四个,还剩下两个,不算那七贯铜钱,算上带回来的这些,一共是四两银子六百七十八个铜板(6678文)。

老爷子分给了三兄弟一人一两银子。

杜雨娘连忙道:“爹,这不妥,我和茂这次什么也没干,怎么能要这么多钱,还和大哥二哥分得一样?”

苏枝:“谁说你们什么都没干?杜老爹送来的那头驴子,可不得算上?”

苏茂哭笑不得:“可是爹,那驴子自己挣的钱全给雨娘收着了。这钱,咱也不好意思要啊。”

范知音:“这有啥不好意思的?小六挣钱那是它自己的本事。再说了,平日里乡里租借的钱也不多,远比不上一头驴子的价。咱们没那么多的银子,便是要让雨娘好过一些,总不能让亲家亏得太多,你说是不?”

苏茂:“行吧,娘这样说,我也就收下了。”

就这样,三人分了钱,还剩下一两银子多几百个铜板全部留给了老两口。

除了银子,各家还得了两匹布,并着其他三家给的那四匹,各自均分到手了三匹。

苏茂:“二哥,我家小孩儿少,有两匹就够了,这还有一匹你拿去。”

苏荣:“给爹娘吧,咱有这三匹布做新衣裳也差不多了。”

范知音连忙拒绝:“哎呦喂!咱俩这老头子哪用的上四匹布呦,三匹都嫌多泥!荣啊,茂也是好心,你就收下吧,多给泉宝做两身新衣服,这大过年的,穿出去喜庆。再不济给筝娘多做一身,跟着你这么多年了,也算是苦尽甘来了,怎么地也得享受享受。”

苏荣有些惭愧:“娘说的是,筝娘辛苦,是我考虑不周了。”

说罢,苏荣便不再推辞,收下了三弟的那一匹。

糖进了六个孩子的肚子里,接下来的时日还能吃到猪肉。这样的日子是他们以前怎样都不敢想的。

几个大老爷们之后又在一起商讨了一会儿,苏枝便迫不及待地带着苏荣去找了里正以及三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