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下定决心体验家门口的地铁开始,那些天的生活仿佛都被染上了期待的底色。
我像备战一场重要旅程般,先拉着去过的老友反复确认路线,他拍着胸脯说:“错不了,家门口坐 1 路公交直达胶东站,下车抬头就是地铁口,比当年咱们找长途汽车站容易十倍。”
女儿听闻我的计划,立刻拿来手机示范:“爸,现在都用‘青岛地铁 APP’,扫码进出站不用排队,我教您弄。”
看着她熟练地滑动屏幕,我赶紧掏出自己的手机跟着操作 —— 从应用商店下载安装,到实名认证时反复核对身份证号,再到绑定手机银行时特意记牢支付密码,每一步都做得小心翼翼。
当屏幕上弹出 “开通成功” 的提示时,指尖摩挲着冰凉的手机壳,心里竟踏实得像揣了块暖玉。
周末的清晨比闹钟醒得更早,揣好手机出门时,晨露还沾在公交站牌的玻璃上。
站台上已有不少同路人,大家时不时望向车流来向,细碎的闲聊声里藏着各自的目的地。
等了约莫一刻钟,公交车的轰鸣声终于穿透晨雾,人群瞬间聚拢又有序散开。
刷支付宝付完车费,我选了个靠窗的位置坐下,看着街道两旁的商铺渐渐后退,心里默默数着站点 —— 这趟四十分钟的路程,若开车确实只需二十分钟,但一想到即将开启的地铁体验,这点等待倒成了难得的铺垫。
胶东站的公交站牌旁,“青岛地铁” 四个红色大字在阳光下格外醒目,比老友描述的还要清晰。
整理了一下衣襟,深吸一口气走向入口时,突然想起二〇二四年六月九日这个日子,竟是我人生中第二次与地铁相逢。
上一次,还是一九八六年七月的北京,三十七年的光阴,真如指尖漏沙般匆匆。
那年我二十出头,跟着师父出差第一次进京城,连绿皮火车都觉得新鲜,更别提传说中的地铁了。
站在王府井地铁站的台阶上往下望,灯火通明的地下空间豁然展开,一列列车厢呼啸而过时带起的风,让攥着师父衣角的手都紧了几分。
等车时才发现,地铁和火车竟如此不同:没有煤烟味,没有拥挤的人潮,座椅干净得能映出人影,连报站声都格外清亮。
那次北京之行的记忆至今鲜活:香山的晨雾、长城的城砖、**广场的升旗仪式,还有在**纪念堂前抑制不住的哽咽 —— 一九七六年全村人排队哀悼的场景仍在眼前,如今能亲眼瞻仰伟人遗容,这份震撼足以铭记一生。
思绪被地铁站的喧嚣拉回现实。
安检口的工作人员见我举着手机犹豫,主动上前帮忙完善资料,演示扫码流程时耐心得像教自家老人。
走进电梯往下沉,市井的浮躁渐渐褪去,仿佛穿越到另一个时空;
后来返程时电梯上行,看着数字从负数慢慢跳回地面,忽然觉得这多像我们走过的日子,一步步向着光亮处迈进。
站台里亮如白昼,双向隧道如同两条舒展的绸带,完全没有地下空间的压抑。
想起资料里说,青岛地铁为了攻克花岗岩地貌,特意改良出双护盾硬岩掘进机,月进尺早已突破 800 米,这般技术突破背后,是多少人的智慧与汗水。
正思忖着,列车带着轻微的气流进站,车门精准对齐安全线,比当年北京地铁的停靠还要平稳。
车厢里的屏幕正播放着动态到站提示,普通话报站清晰,连下一站的换乘信息都标注得明明白白。
列车启动时几乎没有颠簸,窗外的广告灯箱飞速掠过,四十分钟的公交路程,地铁只用了不到十分钟。
看着身旁年轻人刷着手机办公,老人靠在座椅上打盹,突然读懂青岛地铁 “畅达幸福” 的深意 —— 这 13 项运营指标全国第一的服务,藏着最实在的民生温度。
走出地铁站时,阳光正好洒在 “五大新城” 建设的宣传牌上。
上合国际城的总部基地、空港新城的货运航线、枢纽港新城的中欧班列,这些曾经只在新闻里看到的名词,此刻都成了脚下这片土地的鲜活注脚。
想起年轻时出差见过的小城旧貌,再看如今纵横交错的交通网,突然明白:这列奔跑的地铁,载着的不仅是乘客,更是胶州从县域小城迈向国际枢纽的梦想。
风拂过脸颊时,远处传来地铁进站的鸣笛。
三十七年光阴流转,从北京到胶州,从懵懂青年到花甲老人,改变的是岁月容颜,不变的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这疾驰的列车里,有年轻人的憧憬,有先辈的期盼,更有一个民族向着复兴的坚定步伐 —— 它正以超越时光的速度,奔向更辽阔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