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位官员听闻黄侍郎的指令,
虽心中或许还存有些许疑惑,
但面对黄侍郎不容置疑的威严,
他们不敢有丝毫忤逆,只能恭敬领命接受。
所幸,他们尚有一天的时间,
能够去全面且深入地了解、学习这陌生的以工代赈方案。
黄侍郎见众人应下,
不再多费言辞,
立刻果断命人将这份以工代赈的方案精心抄录数份。
抄写之人皆是书法精湛、做事严谨之辈,
力求抄录的每一份方案都清晰无误。
不多时,
一份份抄录好的方案便被送到了每位官员手中,
方便他们能随时仔细研读,深入领会其中的要义。
随后,黄侍郎又马不停蹄地安排人手制作大型公告。
工匠们精心雕琢,将以工代赈的实施细则,
从目的、方式到具体的工作安排与福利措施,
都详尽且清晰地写在上面。
这些公告制作完成后,
被郑重地张贴在各个城门附近最为显眼的公告栏里。
与此同时,黄侍郎还特意挑选了那些声音洪亮、表达清晰的官差,
吩咐他们要像紫山县那样,
在公告栏处耐心且细致地向所有难民大声讲解这一方案。
官差们不辞辛劳,一遍又一遍地重复着重点内容,
务必让每一位难民,
无论老幼,无论识字与否,
都能清楚知晓这关乎他们未来生活的重大举措。
如此一番有条不紊的安排妥当之后,
众官员纷纷向黄侍郎行礼告退。
黄侍郎独自伫立在衙门大厅的门口,目光悠悠地望向远方的天边。
此时,天边的云霞如火焰般绚烂,又似在诉说着未知的命运。
他缓缓地深呼吸,胸腔一起一伏,
试图让自己因激动而略微紊乱的心跳平复下来。
他深知,这以工代赈的方法就像一场未知结果的冒险,
其最终效果究竟如何,此刻还难以预料。
凭借自己多年在官场摸爬滚打积累下的丰富经验来判断,
此方法极有可能在最短的时间内,
为黄州此次肆虐的灾情带来转机,
拯救那些在水深火热中苦苦挣扎的众多灾民,
进而让动荡不安的地方局势得以稳定。
倘若真的能够在最短时间内让黄州地界重归平静,
百姓安居乐业,那这以工代赈之法,
无疑将成为名垂青史、造福万民的千古第一民生政策。
想到这里,黄侍郎的眼神变得更加坚定,
他暗暗握紧了拳头。
在心中,
他默默祈祷,热切地希望朝廷和陛下能够认可并支持他的这一举措,
也能给予小侯爷和王县伯足够的时间,
让他们能够顺利将这一方案推行下去,
最终看到令人满意的成效。
......
而在遥远的京城,
八百里加急的快马如闪电般疾驰,风驰电掣般冲进了紫禁城。
此次进京传递消息的并非只有一批人马,
而是分成了先后两批。
其中一批,是携带着紫山县小侯爷和王县伯联名呈递的奏折,
这奏折上凝聚着他们对黄州灾情的深刻洞察与应对之策;
另一批,则是河山县黄侍郎书写的饱含期望的奏折以及机密信件。
这两批快马一路扬鞭催马,日夜兼程,
抵达京城的时间仅仅相隔了半日。
不过,紫山县的消息还是抢先一步传到了京城。
当紫山县的消息如巨石投入平静湖面般传入内阁时,
正在商议事务的几位内阁大臣瞬间被震惊得呆若木鸡。
他们原本从容的面容上,此刻写满了难以置信,
面面相觑间,一时竟仿佛被抽走了言语,无言以对。
片刻之后,他们才从震惊中回过神来,
一个个神色匆匆、脚步慌乱地朝着皇宫奔去,
急切地想要向宏武皇帝禀报这一重大消息。
宏武皇帝端坐在乾清宫的御座上,
神色凝重地看完紫山县小侯爷和王县伯联名奏报的奏折后,
原本平静的脸色瞬间变得通红,
激动的情绪如汹涌的潮水般在心中翻涌。
身为帝王,他自幼便被教导要喜怒不形于色,
面对任何变故都要保持泰山崩于前而面不改色的沉稳。
然而,这个消息实在太过震撼,
太过出乎意料了,
让他在这一瞬间也有些措手不及,震惊得半晌说不出话来。
等到几位阁老冲进乾清宫后,立马闭门清人。
在乾清宫内,气氛凝重得仿佛能滴出水来。
宏武皇帝与几位阁臣就此事展开了长时间的商议。
他们从各个角度分析这一举措的利弊,探讨其可行性与潜在影响。
经过一番深思熟虑,权衡再三,
最终决定临时召开大朝会,
召集众多朝廷官员一同商议此事。
毕竟,如此关乎国计民生的重大举措,
需要广泛听取各方意见,集思广益,
方能做出最为慎重、最为恰当的决策。
“来人,速速召集在京各位大臣,朕要召开大朝会!”
“遵旨!”
多位公公齐出宫门,四散而去!
半个时辰转瞬即逝,
大朝会在庄严肃穆的气氛中正式开场。
宏武皇帝身着龙袍,神色凝重地端坐在高高的龙椅之上,
目光威严地扫视着殿下群臣。
他微微抬手,
示意侍从将紫山县小侯爷和王宪伯联名奏报的奏折迅速扩印数份,
依次分发给在场的众位大臣。
那些对“以工代赈”之事浑然不知的大臣们,
在接过奏折的瞬间,脸上还带着些许疑惑。
然而,随着目光在奏折上缓缓移动,
他们的表情逐渐凝固,先是难以置信地瞪大了眼睛,
紧接着嘴巴不自觉地张开,露出了目瞪口呆的神情,
仿佛被施了定身咒一般,半晌说不出话来。
“这……这简直不可思议!”
一位大臣激动得满脸通红,双手微微颤抖,
声音也因震惊而有些变调,
“此乃千古未有之创举啊!”
另一位大臣则气得浑身发抖,
猛地将奏折狠狠地摔在地上,怒目圆睁,
大声呵斥道:
“小侯爷和王县伯简直胆大妄为!
竟敢无视皇家威严,
擅自将土地免费分给那些难民,
眼里还有没有皇帝,有没有朝廷?
这是公然破坏祖宗立下的规矩,绝不能姑息!”
朝堂之上,顿时炸开了锅,
大臣们分成两派,各执一词,
争论得面红耳赤。
支持的大臣们纷纷点头,
言辞激昂地称赞这是以工代赈乃是“千古第一救民之策”,
实乃造福百姓的良策。
“陛下,此策若能推行,
必能解黄州灾民于水火之中,
实乃我朝之幸,百姓之福啊!”
一位大臣躬身行礼,言辞恳切地说道,
脸上满是对这一举措的赞许。
而反对的大臣们则涨红了脸,
挥舞着手臂,言辞激烈地反驳。
“陛下,此举万万不可!
祖宗规矩不可破,他们这是肆意妄为,
若开此先例,必将动摇国本!”
一位白发苍苍的老臣,气得胡子都翘了起来,
身体微微颤抖,大声劝谏道。
朝中大臣本就各有派别。
大将军一派的人自是全力拥护,
他们挺直腰板,神情坚定地阐述着这一举措的诸多益处。
而像黄侍郎这样的中间派大臣,有的眉头紧皱,
陷入沉思,在仔细权衡利弊;
有的则微微点头,用眼神表达着对这一举措的认可。
有那么一群大臣,平日里就对小侯爷和大将军心生嫉妒,
总觉得他们在皇帝面前过于风光,功高震主。
此刻,他们更是抱团反对,满脸的不情愿。
“哼,他们不过是想借此彰显自己的功劳罢了,
全然不顾这其中的风险!
这等离经叛道的新政策,绝不能轻易尝试!”
一位尖脸大臣撇了撇嘴,阴阳怪气地说道。
“没错”
一位身着华丽朝服的大臣,双手用力一甩衣袖,
向前跨出一步,涨红着脸,怒目圆睁地说道:
“陛下,此策万不可行!
小侯爷和王县伯擅自将土地分给难民,这是公然违背祖制!
祖宗规矩传承至今,怎能因他们一时兴起便随意更改?
此举若开先例,日后朝廷威严何在?纲纪何存?”
说罢,他气得胸脯剧烈起伏,
眼睛死死地盯着手中的奏折,仿佛那是万恶之源。
而另一方,
一位清瘦的大臣立刻站出来反驳,
他拱手行礼后,言辞恳切地说道:
“陛下,此言差矣!
如今灾情严峻,百姓流离失所,饿殍遍野。
祖制虽不可废,但也要因时制宜啊。
以工代赈之策,既能让灾民有活可干,得以饱腹,
又能促进地方建设,实乃一举两得。
若此时还墨守成规,不顾百姓死活,
才是真正有失朝廷威严!”
这位大臣神情激动,眼中满是忧国忧民之色,
说到动情处,还忍不住微微摇头。
“哼,说得轻巧!”
一位胖大臣不屑地冷哼一声,双手抱胸,满脸的不以为然,
“你可知这背后的风险?
万一这政策推行失败,激起民变,谁来承担这个责任?
小侯爷和王县伯不过是想借此树立自己的威望,全然不顾朝廷的安危!”
胖大臣一边说,一边用手用力地指着奏折,
脸上的肥肉都跟着颤抖。
这时,一位一直沉默的老臣缓缓站了出来,
他目光平和地看着众人,缓缓说道:
“诸位,都莫要激动。
陛下召我等前来商议,便是希望集思广益。
以工代赈这一策,确实大胆,
但也并非毫无可取之处。
如今灾情紧急,我们应当慎重考虑,
而不是一味地反对或支持。”
老臣一边说着,一边微微皱眉。
“你懂什么!这是国本之争,必须要有结果!”
“就是,祖宗之制不可违!”
“照你这么说,我们还当什么官?!定什么策?!直接回家养老去吧!”
“没错,政策只有推陈出新,革故鼎新才能让我大华更上一层楼!”
“......”
“......”
两方大臣各执一词,互不相让,
朝堂上吵得不可开交。
支持的大臣们面色涨红,激动地挥舞着手臂,试图说服对方;
反对的大臣们则气得吹胡子瞪眼,言辞愈发激烈。
整个朝堂仿佛变成了一个激烈交锋的战场。
宏武皇帝看着这混乱的场景,眉头紧紧皱起,心中烦闷不已。
他深知此事关乎重大,必须谨慎决断,
但大臣们如此争论不休,实在难以得出一个妥善的结论。
他眉头紧锁,手指不自觉地在龙椅扶手上轻轻敲击,
内心也在权衡着各方观点。
虽说他内心倾向于赞成以工代赈这一举措,
但他深知,身为一国之君,不能仅凭个人喜好做决断。
自己年纪尚轻,许多事情考虑得还不够周全,
必须广纳谏言,集众人之智慧,
才能选出真正利国利民的最佳方案。
这场激烈的讨论持续了一个多时辰,
时间在争论声中悄然流逝。
不知不觉已到午时,
众人在宫内匆匆用过简单的午饭后,
又马不停蹄地继续讨论。
可尽管大家争得面红耳赤,依旧没有得出一个定论。
就在这时,
宫外突然传来一阵急促而密集的马蹄声,
仿佛一阵疾风骤雨般迅速逼近皇宫。
一位信使神色匆匆,在宫外急切求见。
宏武皇帝听闻,
微微一愣,又是八百里加急!
随即立刻传旨,
命人将信使速速引入朝堂大殿。
在众位大臣好奇与疑惑的目光注视下,
信使一路小跑,气喘吁吁地进入大殿。
他单膝跪地,双手将河山县黄侍郎的奏折以及密信高高举起,
恭敬地呈递给皇帝。
“陛下,此乃河山县黄侍郎大人加急送来的奏折与密信。”
信使声音洪亮,打破了朝堂上短暂的沉默。
原本,
信使应先前往内阁呈交文书,
可今日内阁大臣皆齐聚皇宫与皇帝商讨要事,内阁无人值守。
无奈之下,信使只好当机立断,转道直奔皇宫。
不过,这样一来倒也节省了不少时间。
皇帝微微颔首,接过奏折,快速展开浏览。
只见他的目光在奏折上快速移动,表情逐渐变得凝重起来。
奏折的内容依旧是关于以工代赈之事,
不仅详细阐述了紫山县以工代赈的具体情况,
还表明河山县也希望能照此模式进行救灾,
同时还表达了黄侍郎对这一举措的坚定支持,以及对未来成效的期望……
与此同时,
黄侍郎在奏折中情真意切地表达了对皇帝认可与朝廷支持的强烈渴望,
希望能让这一政策毫无阻碍地完整实施下去。
他在奏折里这般写道:
“陛下,至于此政策最终成效究竟怎样,
臣以为,无论结果如何,必定会比当下的艰难处境要好上许多。
如今黄州之地的灾民,每日坐吃山空,
长此以往,局面恐将不堪设想。
与其这般消极等待,
倒不如毅然按照小侯爷和王县伯精心谋划的以工代赈方案推行下去。”
宏武皇帝逐字逐句读完奏折,心中已然有了几分思量。
紧接着,他怀着一丝急切,
迫不及待地打开黄侍郎寄来的密信。
信中,黄侍郎言辞恳切,几乎是在乞求皇帝准许他推行这一举措,
甚至不惜以个人名义为小侯爷和王县伯作保。
他写道:
“陛下,臣深知此事干系重大,与历朝历代的成规有所冲突。
然而,如今灾情如猛虎,肆虐无情,
百姓生死悬于一线,容不得片刻耽搁。
特殊时期,理当采取特殊之法。
与其坐视百姓受苦,不如全力支持此策,
或许能为黄州之地带来一线生机。”
同时,黄侍郎还在信中详细罗列了一些官员贪污**的行径,笔触犀利。
之前那三位涉及贪腐的县令、县丞、县尉,
此刻还关押在大牢之中,等候皇帝的发落,
这些情况也都巨细无遗地呈现在密报里。
宏武皇帝读完密信,心中已然明晰。
他轻轻合上密信,将其放在一旁,
随后缓缓拿起奏折,神色凝重,目光如炬般扫过殿下群臣。
朝堂之上,瞬间安静下来,
大臣们纷纷正襟危立,等待着皇帝的决断。
宏武皇帝清了清嗓子,语气沉稳却又透着不容置疑的威严:
“好了,诸位卿家,都莫要再争论了。
如今,河山县工部黄侍郎寄来的奏折,已将此事阐述得极为详尽。
这一政策意在拯救万民,即便最终未能达成预期的救民效果,
想来也不至于让局面变得更糟。
当下,咱们既不能眼睁睁看着灾民坐吃山空,一步步走向绝境,
也不能寄望于难民仅凭自身之力便能摆脱这水深火热的困境,这显然不切实际。
所以,朕意已决,
就按照小侯爷和王县伯所定的以工代赈方案执行。
至于最终结果如何,咱们不妨稍作等待,且看成效。”
说到此处,宏武皇帝微微一顿,
目光落在户部侍郎身上,温和却又严肃地说道:
“另外,李爱卿。”
户部侍郎心中一紧,
赶忙出列,整了整衣冠,
恭敬地躬身行礼,脸上满是庄重之色:
“臣在!”
“你身为户部侍郎,此次便亲自走一趟河山县和紫山县。
到了地方,务必仔细查看当地情况,
事无巨细,都要了解清楚。
回来之后,如实向朕详细禀告。
倘若在此期间遇到任何紧急问题,即刻通过八百里加急向朕奏报。”
宏武皇帝目光炯炯地看着他,眼神中既有信任,也有期望。
户部侍郎感受到皇帝的目光,
心中涌起一股使命感,毫不犹豫地大声回应:
“是,陛下!臣定不辱使命!”
声音坚定而洪亮,在朝堂上久久回荡。
宏武皇帝一锤定音,
所有大臣纷纷“唰”地一下跪地叩拜,
整齐划一地高呼:
“臣等领旨谢恩!”
声音响彻整个大殿!
“好了,你们都退下吧。
阁老们留下,朕还有其他事务要与你们商议。”
宏武皇帝神色平静地说道。
“是,陛下!”
其余大臣们恭敬地回应,随后小心翼翼地缓缓退出大殿。
他们心中各有所思,有的为终于做出决策而感到一丝欣慰,
有的则仍在担忧这一决策可能带来的后果。
唯独留下三位阁老,他们神色沉稳,
与宏武皇帝一同来到偏房。
三人心中明白,接下来还有更为重要的事务需要与皇帝深入商讨。
......
而此刻的紫山县和河山县,
随着时间一天天过去,在以工代赈政策的推动下,
每日都是一片繁忙景象。
那些平民难民们,曾经因长久遭受苦难,脸上满是麻木与绝望。
如今,在日复一日的劳作中,他们的表情渐渐有了变化。
曾经空洞无神的双眼,开始闪烁出一丝微光,
那麻木的面容上,逐渐被一种带着微微希望的神色所取代。
城墙上,
一位头发花白的老者,
正吃力地搬运着一块石头,准备用于城墙的建造。
他的脸上满是汗水,衣衫也被汗水湿透,
但他的眼神中却透着一股坚定。
旁边一个年轻后生见状,赶忙过来帮忙,急声说道:
“大爷,您歇会儿,我来搬。”
老者直起腰,用粗糙的手擦了擦脸上的汗,
露出一个憨厚的笑容:
“不碍事,孩子。
咱现在有活干,有盼头,这点累算啥。
以前啊,天天愁得睡不着,就怕没饭吃,
现在好了,有了这机会,可得好好干。”
后生听了,用力点了点头:
“嗯,大爷说得对,
只要咱们好好干,日子肯定会越来越好的。”
“是啊,这多亏了小侯爷和王县伯啊!”
“那是!所有人都说他们是菩萨转世!”
“哦,哈哈哈,是啊!活菩萨!”
......
在不远处,
一群人正热火朝天地修缮房屋。
一位中年妇女一边帮忙递着工具,
一边看着忙碌的众人,
心中感慨万千。
她暗自思忖:
“以前觉得这日子没个盼头,天天只知道哭。
现在大家一起干活,感觉像是有了主心骨,
说不定真能过上好日子呢。”
想到这儿,她的嘴角不自觉地上扬。
他们在以工代赈的政策下,
忙碌于城墙的建造、房屋的修缮、河道的疏通等各项工作之中,
仿佛在这辛勤的劳作里,重新找回了生活的方向与动力,
不少人每天醒来的第一件事,
就是给家里放在堂屋中央案桌上的两个牌位烧香。
牌位上分别刻着是小侯爷和王县伯字样。
烧完香后,他们出来门外,
站在门口看向远处的眼睛更加明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