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戈壁滩深处。风卷着沙砾,掠过荒凉而辽阔的土地,发出呜呜的声响,如同亘古的呜咽。与南方沿海的繁华喧嚣截然不同,这里是另一种坚韧的生命力在顽强绽放。
一辆军用吉普车卷着黄尘,停在了一所孤零零矗立在戈壁边缘、围墙由红砖和胡杨木搭建的希望小学门口。车门打开,周破军(雷破军)跳下车。他依旧穿着笔挺的军装常服,胸前挂着一枚在“北极星”国际军事竞赛中获得的、金光闪闪的“北极星”奖章。古铜色的脸庞被戈壁的风沙磨砺得更加刚毅,眼神沉静如渊,带着战场淬炼出的锋芒。
“是周老师!周老师回来了!” 眼尖的孩子从教室里冲出来,兴奋地大喊。
瞬间,整个小小的校园沸腾了!孩子们如同归巢的雀鸟,从各个教室涌出,将周破军团团围住。他们的小脸晒得黑红,眼神却明亮无比,充满了毫不掩饰的崇拜和喜悦。
“周老师!你真把外国人都比下去啦?”
“奖牌!快给我们看看奖牌!”
“周老师,你再给我们讲讲导弹是怎么唱歌打中目标的吧?”
周破军那张平时在战场上冷硬如铁的脸上,此刻罕见地露出了温暖的笑意,如同戈壁滩上珍贵的甘泉。他蹲下身,任由孩子们拉扯着他的衣角,小心翼翼地取下胸前的“北极星”奖章。
“看,就是这个。”他将金灿灿的奖章放在孩子们粗糙的小手上传看,“不是老师厉害,是咱们华夏的军人,都有这股子不服输的劲儿!导弹不会唱歌,但咱们的战士,心里有歌,有准头!”
他走进那间熟悉的、墙壁上还贴着他当年教孩子们写的大字《精忠报国》的教室。在孩子们热切的目光中,他将那枚沉甸甸的、象征着国际最高军事竞技荣誉的“北极星”奖章,郑重地挂在了斑驳的土墙之上,挂在那幅《精忠报国》的旁边。
“今天,我们不学新的。咱们…再背一遍《孙子兵法》。”周破军的声音在简陋的教室里回荡。
“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孩子们稚嫩却坚定的声音整齐响起。
但这一次,周破军的讲解不再局限于书本。
“死生之地…就像咱们这次抗洪的大堤!守不住,身后千千万万的老百姓就遭殃!”
“存亡之道…就是咱们的科技!咱们的导弹!为啥能唱个歌儿就打中千里之外的目标?靠的是算得准!靠的是心里有底!”
他将自己在北极冰原上,如何在强电磁干扰下凭借直觉“歌唱”参数、引导导弹精准命中的经历,用孩子们能听懂的语言娓娓道来。冰冷的导弹技术与古老的兵法智慧,在他口中完美交融,赋予了《孙子兵法》前所未有的、震撼人心的现实力量!
课后,周破军叫住了那个一直眼神晶亮、对墙上导弹图纸最着迷的放羊娃——铁蛋。他默默地从随身携带的旧挎包里,掏出一本边缘磨损、封面画着粗糙导弹和奇怪暗器草图的笔记本。那是他军校生涯和部队实践的心血,上面密密麻麻记录着各种公式、演算、结构草图,甚至还有一些他结合战场经验设计的、用于特种作战的微型投掷装置构想。
周破军将笔记本郑重地放在铁蛋粗糙的小手上。
“铁蛋,好好念书,好好学本事。”他粗糙的大手按在男孩瘦小的肩膀上,目光如同穿透了戈壁的风沙,望向遥远的未来,“这笔记本里的东西,现在你可能看不懂。但老师相信,总有一天,你能看得懂!到时候,用你学到的本事,造更好的‘导弹’,更好的家伙什儿!守护咱们脚下的这片土地,守护咱们的家!”
铁蛋紧紧抱着那本沉甸甸的笔记本,小脸因为激动而涨得通红,用力地点头,眼神坚定得像戈壁滩上的星辰。周破军知道,兵道的火种,科技的萌芽,已在这片最需要守护的土地上,悄然扎根。守护的传承,永不熄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