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此同时,世界格局再发生剧烈动荡。
1939年9月1日,普鲁士以“闪电战”突袭波兰,标志着二战的正式爆发。
普鲁士军利用装甲集群和空中优势迅速突破防线,9月17日占领华沙。
王国高卢虽于9月3日对普鲁士宣战,但初期采取“静坐战”策略,直至1940年才真正投入全面对抗。这一阶段揭示了《凡尔赛条约》对普鲁士军事限制的失效,以及绥靖政策的彻底破产?。
?在欧洲?,孤立的毛熊为了拖延战争的爆发,与普鲁士秘密签订《互不侵犯条约》,双方瓜分波兰,暂时形成战略平衡?。
?在美洲?,米国孤立主义盛行,对双方任然采取利益为先的政策,名义上保持中立,实际通过《租借法案》暗中支援盟国,为日后参战铺垫?。
在?亚洲?,倭寇借欧洲战局扩大对华侵略,同时与普鲁士与意太利形成轴心国同盟,全球战火加速蔓延?。
这些最主要的原因其实就是经济大萧条(1929年)导致的全球贸易体系崩溃,为法西斯扩张提供了土壤。
普鲁士通过重整军备突破《凡尔赛条约》限制,意太利与倭寇则分别追求地中海和亚洲霸权。
1939年的局势本质上是1920年代以来国际秩序失序的总爆发,体现了殖民主义衰落与新兴强权崛起的结构性矛盾?。
这一年的转折不仅重塑了世界格局,更揭示了集体安全机制的脆弱性。从波兰的沦陷到王国和高卢的被动应战,1939年的事件链为后续的全面战争埋下了伏笔?。
1939年二战爆发后,全球政治形态经历了深刻变革,尤其是各国政治形态也发生了极剧的变化。
二战首先直接导致以王国、高卢为代表的欧洲传统殖民帝国实力严重削弱,其全球主导地位被米国、毛熊取代。
普鲁士作为战败国被分区占领,最终分裂为东西两国;意太利法西斯政权崩溃,高卢被迫接受战败地位。欧洲从此不再是世界政治中心,殖民体系逐步解体?。
战后米国通过马歇尔计划(1947)和北约(1949)巩固西方阵营,成为资本主义世界霸主。
毛熊则通过华约(1955)和经互会(1949)加强对东欧的控制。两大阵营在政治(杜鲁门主义)、经济(马歇尔计划与经互会)和军事(北约与华约)上全面对抗,冷战格局确立?。
战争削弱了殖民宗主国的控制力,亚非拉地区兴起独立运动。例如印度(1947)、印度尼西亚(1949)等国家相继独立,联合国(1945)的成立进一步推动非殖民化进程。这一变化打破了以欧洲为中心的旧秩序?。
毛熊通过扶植东欧卫星国(如波兰、捷克斯洛伐克)建立社会主义阵营,但1956年匈牙利事件、1968年布拉格之春暴露出内部矛盾。华夏与毛熊好关系在20世纪60年代恶化,阵营内部出现分化?。
20世纪60-70年代,西欧通过欧共体(1967)联合复兴,倭国经济崛起,不结盟运动(1961)兴起,挑战米国毛熊霸权。这些力量为冷战后的多极化埋下伏笔?。
二战后的政治形态从欧洲中心转向两国两极对峙,并逐渐孕育多极化趋势。殖民体系的瓦解、意识形态对立与新兴力量的崛起共同塑造了现代国际关系的基本框架?。
因此说二战对于世界各国未来的发展,提供了各种可能性,也是新格局的开端。这对于世界各国来讲,是一个发展的机会。
宋志作为穿越者,太清楚这个阶段,对于未来的华夏的的重要性。
包括很多陆地面积、不太重视的海权和其他方面的事情,都影响了华夏今后几十年的世界地位。
比如蓝党政府不太重视的倭国驻兵权、琉球的归属、华夏与各国的边界划分等。
这些留下的问题,还是因为华夏蓝党政府不重视,不具备前瞻性的结果。
作为主要的二战的战胜国,应?强化军事贡献与外交博弈?。
华夏在二战中牵制了倭寇陆军主力(1937-1945年倭寇83%-94%兵力被消耗在华夏战场),为盟国赢得战略时间?。
1943年华夏通过开罗会议确立大国地位,推动《开罗宣言》确认战后领土主权?。
华夏蓝党政府应继续利用这一优势,在雅尔塔等关键会议上争取更多权益,避免战后地位下滑?。
1943年起与米国、王国签订新约,废除治外法权等特权,实现法理主权独立?。这一成果需巩固为国际惯例,例如推动国际法承认华夏完全主权国家地位,消除殖民体系遗留影响?。
更应该从国联的失败中吸取教训,在联合国筹建阶段(1945年)确保创始成员国及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地位?。
通过参与制定《联合国宪章》核心条款,将反殖民、国家平等原则制度化?。
华夏蓝党政府更应该利用率先进行抵抗并坚持抗战十四年的形象,在战时提供劳工贡献等有利条件,强调华夏的特殊贡献。
引来更多国际的关注,尤其是极力鼓动亚非新兴国家,脱离王国、高卢等原本殖民国家的控制的米国,自然能引来其支持。
抗战期间已着手收回东北、宝岛等失地?,战后需继续主导东亚秩序重建,例如通过开罗会议机制参与倭国占领区处置,同时强化对边疆地区的实际控制力?。
需要更加关注华夏周边国家边界的确定,以避免未来二战后新秩序确定下的纠纷。
既然是穿越者,就要为华夏的崛起创造更好的条件,而这些目标的实现,自己能做些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