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 >  短篇民间故事 >  第428章 败家子

在那个久远的年代,海曲县有个响当当的人物——张老爷,他的粮店与布庄如日中天,几十载春秋里,生意早已遍布鲁南大地,成了无人不晓的大富豪。张老爷膝下独子,名曰张立春,自幼便在母亲的宠溺中长大,要风得风,要雨得雨。张老爷忙于生意,疏于管教,待察觉儿子已沦为不学无术的纨绔时,为时晚矣。

张立春有个嗜好,那就是东街尽头赵四家那碗香气四溢的羊肉汤。每次光顾,他必点两碗汤,外加二斤坑饼。这坑饼,可是海曲县的特色小吃,硬面团经檀香木杠反复按压,压得次数越多,饼就越有嚼劲,香气扑鼻。寻常人一斤足以果腹,可张立春偏爱吃那饼边,说那才是精华所在。于是,每次饼上桌,他便撕下边角泡进汤里,其余的则随手丢弃。

赵四与张老爷交情匪浅,见张立春如此糟蹋粮食,心疼不已,屡次劝其勤俭持家,莫要将家业败光。张立春却满不在乎,笑道:“我爸有的是钱,我花一辈子都花不完!”赵四无奈,只能摇头叹息。

时光荏苒,五年匆匆而过,张老爷因病离世,留下庞大的家业给张立春。这下,张立春慌了神,他从未涉足商界,但事已至此,只能硬着头皮上。张老爷的生意对手见状,心生欢喜,联手排挤张立春,很快便将其家业蚕食殆尽。不到一年,张立春便流落街头,成了乞丐,夜宿破庙,饱受嘲笑,人送外号“败家子”。

一日,张立春乞讨至东街,一股熟悉的味道扑鼻而来,正是赵四家的羊肉汤。他贪婪地嗅着香气,终是忍不住,踏进了店门。徒弟见状,打趣道:“哟,这不是张大公子吗?今儿怎么有空光临?”张立春尴尬万分,恳求道:“能否赏我一碗汤?我只要汤,不要肉。”徒弟笑道:“哪成啊?您张大公子只喝汤不吃肉,岂不让人笑掉大牙?”张立春羞愧难当,转身欲走。

这时,赵四出现,安排他坐下,命徒弟端来一大碗羊肉汤,肉满汤浓。还给他拿了一斤坑饼。张立春推辞道:“四叔,我没钱……”赵四摆手笑道:“喝吧,不要钱,管饱!”张立春狼吞虎咽,吃得满嘴留香。

饭后,赵四问起他的近况,张立春羞愧难掩,坦言已两日未进食。赵四语重心长地说:“若我能让你吃饱饭,你可愿改过自新?”张立春眼前一亮,连连点头。赵四领他至后院,指着一堆口袋道:“这些,都是你以前扔的坑饼边,我晒干收起来了。你拿去当口粮,应该能撑个一年半载。还有这五两银子,算我借你的本钱,去做点小买卖吧。”

张立春感激涕零,推着坑饼,揣着银子回了破庙。从此,他吃着坑饼,用银子做本钱,从海曲县南边购米,推着双轮车百余里,到西北山区叫卖。当地百姓穷困,买不起米,却盛产地瓜干。张立春便以米换地瓜干,再将地瓜干卖给西街的酒坊酿酒。一来二去,竟也攒下些家底。

后来,他买了马车,生意越做越大,没几年便开了自己的粮店。开业之际,他在店两侧挂上一副对联:“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以此警醒自己,铭记过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