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 >  鉴宝:我能穿越到70年代 >  第134章 真相大白了

博物馆是一栋老式的建筑,看起来有些年头了。李明走进大厅,向工作人员说明来意后,被带到了三楼的一间办公室。

“李先生,欢迎欢迎!”一个中年男子起身迎接,“我就是王建国。”

“王局长,您好。”李明和对方握手。

“来,我带您去看看那批东西。”王建国领着李明走进隔壁的一间储藏室。

储藏室里堆满了各种书籍和字画,有的装在纸箱里,有的用布包着,看起来确实有些年头了。

“这些东西都是前些年从各个地方收集来的,一直没时间整理。”王建国解释道,“最近准备做个展览,所以想先分拣一下。”

李明仔细看了看,发现这些东西确实很杂,有古籍、字画、文件、照片等等,时代跨度很大。

“王局长,这工作量可不小啊。”李明说道。

“是啊,所以需要专业人士帮忙。”王建国笑了笑,“李先生,您先大概看看,看能不能挑出一些有价值的。”

李明开始仔细翻看这些物品。正看得入神,门外传来脚步声,一个戴着眼镜的中年男子走了进来。

“王局长,我来了。”来人语气有些傲慢。

“哦,张教授,您来得正好。”王建国连忙介绍,“这位是张教授,大学美术系的,专门研究书画的。这位是李明先生,古董鉴定专家。”

张教授上下打量了李明一眼,眼中闪过一丝不屑:“这么年轻?”

李明礼貌地点点头:“张教授,您好。”

张教授没有回应,而是直接走向那些字画,随手翻了几幅,摇摇头:“这些东西大都是赝品,没什么价值。王局长,这批东西我建议直接处理掉算了。”

“是吗?”王建国有些犹豫,“可是这些东西的来源都有记录,应该不会全是假的吧?”

“王局长,您不懂这行。”张教授语气有些不耐烦,“现在市面上假货太多,这些东西一看就是后人仿制的。”

李明在一旁默默听着,手里却没停下翻看的动作。突然,他的手停在了一幅山水画上。

这是一幅看起来很普通的山水画,纸张有些发黄,画工也不算精美。但李明仔细观察后,发现了不同寻常的地方。

“王局长,这幅画您能让我仔细看看吗?”李明指着那幅山水画。

“当然可以。”王建国连忙将画拿出来铺在桌上。

李明戴上放大镜,仔细观察着画面的每一个细节。纸张的质地、墨色的深浅、笔触的走向,每一处都在向他透露着信息。

“有什么发现吗?”王建国关切地问。

“这幅画……”李明刚要开口,张教授就不屑地打断了他。

“又是一幅破烂货。”张教授不耐烦地说,“年轻人,不是什么东西都有价值的。这种地摊货,十块钱一幅都没人要。”

李明没有理他,继续仔细观察。过了一会儿,他又拿起了另外一幅字画,同样仔细端详。

“王局长。”李明放下放大镜,“如果我没看错的话,这两幅作品应该是真迹。”

“真迹?”王建国眼睛一亮。

“胡说八道!”张教授立刻反驳,“这么明显的赝品,你居然说是真迹?年轻人,不懂就不要乱说。”

李明平静地看着张教授:“张教授,您不妨也仔细看看。”

“看什么看?我一眼就能看出来。”张教授不屑地说,“这种低劣的仿制品,骗骗外行还行。”

王建国看看李明,又看看张教授,一时不知道该相信谁。

“李先生,您能具体说说吗?”王建国问道。

李明点点头,指着第一幅山水画:“这幅画虽然看起来普通,但是用纸的质地、墨色的调配、笔法的运用,都符合明代中期的特征。特别是这里的皴法,明显是那个时代的风格。”

“胡扯!”张教授打断道,“现在的造假技术这么发达,什么样的纸张和墨色做不出来?”

“张教授说得对。”李明没有生气,反而笑了笑,“现在的造假技术确实很厉害。但是有一点是造假者很难模仿的。”

“什么?”王建国好奇地问。

“历史的痕迹。”李明指着画的边缘,“您看这里,这些斑点和虫蛀的痕迹,都是真正经过几百年时光洗礼才会有的。而且,这幅画上的印章虽然模糊,但依稀可以看出是明代某位文人的私印。”

张教授走过来仔细看了看,脸色有些不自然。

“还有这幅字。”李明拿起另一幅作品,“虽然书法水平一般,但是这种用笔的习惯和章法的布局,明显带有清代早期的特点。最重要的是,纸张的厚度和纹理,现在已经很难找到了。”

王建国听得频频点头,张教授的脸色越来越难看。

“年轻人,你懂什么?”张教授强硬地说,“我研究书画这么多年,什么没见过?这些东西就是破烂,一文不值。”

正在这时,门外传来脚步声,一个头发花白的老者走了进来。

“老馆长?”王建国惊喜地站起身,“您怎么来了?”

“听说有人在看我们库房的那批东西,我过来看看。”老馆长和蔼地笑了笑,目光落在桌上的两幅作品上。

老馆长走到桌前,戴上老花镜仔细观察着那两幅作品。整个房间里安静得只能听到翻纸的声音。

“有意思。”老馆长轻声说道,“很久没见到这样的东西了。”

张教授看到老馆长出现,神色有些紧张:“刘馆长,您也来了。这些都是些普通的赝品,没什么价值。”

老馆长没有理会张教授,而是拿起放大镜,对着那幅山水画仔细端详。过了好一会儿,他直起身来,看向李明。

“小伙子,你刚才说这是明代中期的作品?”老馆长问道。

“是的。”李明恭敬地回答,“从纸张、墨色、笔法等多个方面来看,应该是那个时期的真迹。”

老馆长点点头,又拿起了那幅字:“这幅呢?”

“清代早期,虽然书法水平一般,但确实是那个时代的原作。”

“年轻人眼光不错。”老馆长赞许地笑了笑,然后转向王建国,“小王,这位小伙子说得对。这两幅作品确实是真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