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 >  逆光谍影 >  逆光谍影之西北绝密第四十章

程墨白撬开的控制面板后,Folio笔记本的羊皮纸内页已经泛黄脆化,德文花体字在应急灯下诡异地扭曲变形:"终末宿主..."字迹边缘的锶-90污渍正以恒定速率蚕食纸页,碳化轨迹与广岛档案馆保存的受污染文件完全一致,他突然注意到缩微胶片边缘的编码:"TX-1956.0515",正是女儿后颈生物芯片上的同一批号。

笔记本最后一页贴着张发黄的照片:1956年罗布泊试验场的钨钢支架,在核爆瞬间的强光中投下阴影,程墨白突然意识到,照片边缘的锯齿状烧灼痕迹,与此刻培养槽玻璃上的裂纹延伸模式完全一致,都是斐波那契螺旋的完美呈现。

林雪突然抓住他的手腕,她植入式耳蜗里的量子芯片正将锶-90的衰变噪声转换成音频信号,听起来就像黑喇嘛寺转经筒的古老嗡鸣。

警报声仍在持续,Federal Sign双音警报器的声波穿透实验室的每一寸空间,程墨白看到柯达显影罐的玻璃碎片在地面颤动,每一片都反射着焚化炉内诡异的蓝光。

飞利浦监控屏的雪花噪点中,小枫的钛合金育婴舱正被机械臂缓缓推向焚化炉核心区域,舱体表面的杜邦特氟龙涂层在高温下如蛇皮般剥落,露出底层密密麻麻的血色符咒。

那些用冲绳巫女之血书写的密码在800℃高温中逐渐显形,每一道笔画都泛着钚-239衰变特有的蓝光,程墨白注意到,符咒的辐射强度分布图与太平洋核试验场的沉降数据完全吻合,特别是1954年"城堡行动"氢弹试验的辐射云扩散模型。

"不!"林雪突然抓住程墨白的手臂。她的指尖深深陷入他的肌肉,指甲缝里渗出的血珠在盖革计数器的辐射下泛着荧光,程墨白顺着她的目光看去,焚化炉深处的景象让他的呼吸几乎停滞。

数十个冷冻舱如墓碑般矗立在焚化炉深处,每个舱体都标注着"G-"系列编号,最前排的G-7舱体突然爆裂,液氮如瀑布般倾泻而出,在接触到高温炉壁的瞬间汽化成浓密的白雾。

雾气中,DNA碱基序列的全息投影缓缓旋转,与小枫的基因图谱完美重叠。

程墨白注意到每个冷冻舱的观察窗都结着厚厚的霜,但透过冰层,能隐约看到内部悬浮着人形阴影,有些阴影保持着痛苦的蜷缩姿态,有些则呈现出诡异的伸展状态,仿佛在最后一刻仍在挣扎。

"那是..."林雪的声音颤抖着,"三年前漠北实验室的**样本。"她的目光锁定在最近的一个冷冻舱上,舱体标签赫然写着"G-23",正是当年她亲手处理的最后一个样本编号。

突然,所有冷冻舱的监测屏幕同时亮起,显示出一模一样的碱基序列,程墨白认出这是"非人三号"病毒的特征基因片段,但令他毛骨悚然的是,每个序列末端都多出了一组陌生的编码。

林雪突然跪倒在地,她的耳蜗植入器正将冷冻舱发出的电磁脉冲转换成脑电波信号,视网膜投影上闪过一连串画面:广岛废墟、罗布泊铁塔、冲绳美军基地的地下实验室...最后定格在一张泛黄的照片上,1956年5月15日,罗布泊试验场的技术人员合影。

"他们不是样本..."林雪艰难地喘息着,"他们是载体。每个冷冻舱里都是..."

她的话被G-9舱体的突然爆裂打断,这次飞溅出的不仅是液氮,还有暗红色的生物组织碎片,碎片在高温中迅速碳化,但程墨白仍能辨认出那是人类皮肤的残片,表面布满了与小枫手臂上一模一样的发光纹路。

焚化炉的控制面板突然超频运转,西门子Sicat 2.0系统的所有指示灯同时亮起血红色,程墨白看到温度读数正在疯狂攀升:1600℃、1800℃、2000℃...最终定格在2023℃,这个数字让他想起什么,但记忆如同被雾笼罩般模糊。

小枫的育婴舱已经抵达焚化核心区,舱体开始变形,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程墨白注意到焚化炉内壁上刻着一行小字,只有在高温下才会显现:

"当第23个冷冻舱开启时,终末协议启动。"

他数了数炉内的冷冻舱数量——正好22个。而小枫的育婴舱,正被机械臂推向那个空着的第23号位置...

程墨白的军靴重重踹在美标ASTM A36钢制防爆门上,门框焊接处迸射出耀眼的火花,850℃的热浪从门缝中喷涌而出,瞬间掀开了他左臂早已结痂的旧伤疤。

伤疤下1956年罗布泊核试验时沾染的钚-239同位素在高温中活化,在手持式红外热成像仪的显示屏上泛出诡异的钴蓝色荧光,这些荧光斑点精确排列成六边形晶格结构,与当年核爆中心采集的铀矿石样本完全一致。

林雪一个箭步冲向西门子Simatic控制台,汗水顺着她的防毒面具边缘滴落,在高温中瞬间汽化,她颤抖的手指划过钼合金热电偶的读数面板,数字定格在1956℃,这个数值不仅精确对应MK-28核弹头的爆心温度,更与罗布泊试验场1956年5月15日08时16分记录的最高温数据分毫不差。

控制台内部的真空管因高温开始发出危险的嗡鸣,面板上的示波器显示出一个熟悉的波形:这是广岛原爆时记录到的第一道冲击波的频谱特征。

"钚-铍中子源启动!"林雪的嘶吼声在密闭的焚化室中回荡,她手中的日立牌真空管起子刺入安全锁的瞬间,台湾省气象局的铯原子钟突然发出刺耳的警报声。

数码管上的时间数字疯狂跳动,最终定格在1956年5月15日08:16,这一刻,罗布泊的地震仪记录到了第一道震波。小枫的德制纯银铃铛从操作台滚落,在防静电地坪上划出一道闪着微光的轨迹。

铃舌内藏的铀氧化物晶体在850℃高温中开始重组,每秒3×10^8次的裂变速率在盖革计数器的显示屏上绘出一条完美的指数曲线,微型链式反应产生的蓝色切伦科夫辐射,在焚化室的金属墙面上投射出广岛原爆蘑菇云的剪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