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诸刺死王僚,公子光自立为王,就是吴王阖闾。吴王阖闾厚葬专诸,并任命专诸之子为卿。吴王阖闾能成功即位,伍子胥功不可没,吴王阖闾便任命伍子胥为参议,为吴王阖闾出谋划策。此时楚国政治混乱,楚王杀死了伯州犁,他的孙子伯嚭逃亡吴国,吴王任命他为大夫。
吴王僚生前派季札出使晋国,季札出使期间,国内发生政变季札并不知道。当出使晋国结束,返回吴国时,在半路遇见出使吴国的使臣,才知道吴国发生了重大变故,季札感到痛心疾首。想当初,吴国先祖太伯,为了能叫季历顺利继承君位,便与弟弟两个人逃往蛮荆,让出君位,使季历得以继位,并传位给儿子昌,周才得以立国。
就是自己也是三让君位而不立,让有德行的人来管理国家,国家才能强大,人民才能安居乐业。现在的吴国,兄弟之间为了争君位,竟动起了刀子。季札感到丢人,又没有办法,只好接受这个现实,听从命运的安排,做好善后处理。
季札回到吴国,一些老臣才敢露面,他们想知道季札是怎么看这件事的。王僚的人,公子光的人,也都在暗中观察季札对这件事是什么态度。季札对那些老臣说:“吴国经历了这场动乱,再也经不起折腾了,现在最需要的是安定。”
“只要新君对先祖的祭祀不废止,对社稷之神得以奉祀,国家安定强盛,人民安居乐业,我们没有理由不拥护。祸乱不是哪个人制造的,我们只能听从天命的安排。哀悼已故去的亡灵,听从新君的诏令。”
于是季札到王僚的陵墓,汇报了出使晋国的经过,表示自己已完成了外交任务,跪在墓前,痛哭王僚一番。便回到朝廷中,等待新君之命。季札的举措得当,使吴国一下子就安定下来,没人敢有非分之想。
先前王僚趁楚平王去世办丧事的时机,派两个公子带兵去攻打楚国,没想到被楚国切断后路,无法归国。后来又听说公子光杀死王僚,自立为王,便带着吴兵投降了楚国,楚国把舒地封给他们。
吴王阖闾对两个叛将一直耿耿如怀,吴王阖闾三年率兵与伍子胥、伯嚭攻打楚国。大军势如破竹,一路攻城掠地。伍子胥和伯嚭皆对楚国恨之入骨,作战格外勇猛。伍子胥一心要为父兄报仇,每一战都冲锋在前。
在一次激烈的交锋中,吴军陷入了楚国精心布置的陷阱。楚军将领诡计多端,将吴军引入了一处山谷,准备围而歼之。吴王阖闾心中焦急,召集伍子胥和伯嚭商议对策。伍子胥冷静分析局势,提出从山谷两侧的小道突围,再前后夹击楚军。
吴王阖闾依计行事,果然打乱了楚军的部署。经过一番苦战,终于攻取舒邑,杀死了投降楚国的公子盖馀与烛庸。吴王阖闾与伍子胥等人商议后,决定顺势进攻楚都城郢。将军孙武说:“攻打郢都现在还不是时候,军民争战不断,已经十分疲应该等待时机成熟再说。”
这次争战,杀死了吴国两个叛将,达到了目的,吴军在这场伐楚之战中占据了上风,杀死了吴国的两个叛将,达到了目的,吴军便收兵回国了。
吴王阖闾四年,吴国再次兴兵攻打楚国,夺取了六地和灊地。吴王阖闾五年,越国听闻吴国多次伐楚,国内兵力空虚,便趁机兴兵来犯。吴王阖闾大怒,即刻调兵遣将,准备迎击越军。伍子胥谏言:“越国此举乃趁火打劫,但其兵锋正盛,不可小觑。我军可先避其锋芒,待其深入,再以逸待劳。”
吴王阖闾依言,将精锐部队埋伏于要道。越**队长驱直入,以为吴军不堪一击。当越军进入埋伏圈,吴王阖闾一声令下,伏兵四起,杀声震天。越军顿时大乱,首尾不能相顾。吴王阖闾亲自率军冲锋,越军大败而逃。
此役,吴国不仅击退了越国的进犯,还缴获了大量的粮草辎重。经此一役,越国元气大伤,短时间内再不敢轻易挑衅吴国。而吴王阖闾则更加坚定了称霸的决心,开始谋划下一次对楚国的征伐。
吴王阖闾九年,吴王准备再次伐楚,就问伍子胥、孙武说:“当初你们说,郢都不可攻,现在可以吗?”
伍子胥、孙武回答说:“楚国将军囊瓦贪财,常常掳索唐国和蔡国的财物,唐国和蔡国都怨恨他。大王一定要大规模进攻楚国,必须要联合唐国和蔡国共同发兵才行。”
吴王阖闾听从了伍子胥、孙武的建议,联合唐国和蔡国,共同讨伐楚国。三国联军浩浩荡荡向楚国进发。楚军得知消息,由囊瓦率领大军迎战。囊瓦依旧刚愎自用,不把联军放在眼里。
双方在汉水对峙,楚军仗着人多势众,率先发起进攻。联军早有准备,伍子胥指挥吴军灵活应对,孙武则在旁精心布局。唐国和蔡**队也配合默契,从侧翼包抄楚军。
战斗中,楚军渐渐陷入被动。囊瓦这才意识到联军的厉害,开始心慌意乱。此时,孙武瞅准时机,派出一支奇兵直捣楚军后方,切断其补给线。楚军顿时军心大乱,士兵们纷纷溃逃。囊瓦见大势已去,弃军而逃。
联军乘胜追击,一路势如破竹,很快逼近郢都。楚国上下惊慌失措,楚昭王匆忙出逃。吴王阖闾率领联军顺利攻入郢都,伍子胥终于得以为父兄报仇雪恨。此役过后,吴国声威大震,成为一方霸主,而楚国则元气大伤,陷入了长时间的动荡之中。
伍子胥为报父兄之仇,等的就是这一天,可惜楚平王已死,不能亲手宰了他,很是遗憾。伍子胥痛哭流涕,命人掘平了楚平王的坟墓,挖出尸骨,用鞭子抽打了五百下,方才解气。
吴军大败楚军,挺进都城郢,楚昭王逃亡到云梦,楚国正面临着灭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