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 >  大宋:三元及第 >  第198章 燕云十六州,光复

大同府以东·溃军之路

与此同时,在应州通往南京道的荒凉道路上,萧挞凛率领的两万救援精骑,

此刻只剩下一万出头,且人人带伤,战马更是十不存三,几乎成了步兵。

他们昼夜兼程,不顾一切地向幽州狂奔,心中唯一的希望就是能赶在城破前抵达。

然而,当他们终于遥遥望见幽州城那熟悉的轮廓时,看到的却是城头高高飘扬、刺眼无比的“宋”字大旗!

“幽州……真的丢了……”

萧挞凛如遭雷击,瞬间瘫软在地,失魂落魄。最后一丝希望彻底破灭。

他知道,他们这点残兵败将,别说夺回幽州,连靠近城下都是送死。

绝望之下,他只能带着这支疲惫不堪、

士气跌入深渊的残兵,调转方向,循着来路去寻找耶律颇的大军,

希望能带回这最后的情报,虽然这情报本身已是绝望。

然而,当他找到那支曾经威震草原的十五万大军时,看到的景象比幽州失守更令人心胆俱裂。

原本浩浩荡荡的营盘早已不复存在。

饥饿,是比宋军刀箭更可怕的武器。

多日断粮,早已将这支大军折磨得形销骨立。

种谔派出的韩岳所部一千精骑,如同附骨之疽的群狼,日夜不休地执行着“钝刀子割肉”的策略。

白日里精准的骑射狙杀斥候和落单者,夜晚则用号角、

响箭制造恐慌,时不时还将仅存的几颗震天雷投入营地,在黑暗中制造爆炸和混乱,

让辽军风声鹤唳,草木皆兵,彻底无法休息。

精神与**的双重折磨,耗尽了士兵最后一点忍耐力。

更致命的是,黄忠嗣光复幽州并发出檄文的消息,如同燎原之火传遍了整个南京道。

沿途州县,在檄文的威慑和幽州陷落的震撼下纷纷投降,更有些为了自保,纷纷紧闭城门,

甚至组织乡兵自守或袭扰辽军,求宋军到达之时可以博个功劳。

辽军这支曾经视作靠山的王师,如今在饥饿和绝望的驱使下,已然变成了最可怕的流寇。

耶律颇的的军队,彻底成了无根之萍,腹背受敌。

十五万大军,在饥饿、逃亡、自相践踏、宋军袭扰和地方武装的零星打击下,如同烈日下的雪堆般迅速消融。

当萧挞凛找到中军时,曾经旌旗蔽日的营地,只剩下不足五万形容枯槁、

眼神麻木、如同行尸走肉的士兵,武器散落一地,连反抗的力气都没有了。

帅帐内,耶律颇的端坐在一张破旧的马扎上,盔甲歪斜,须发凌乱,曾经锐利的鹰眼此刻只剩下死灰一片。

萧挞凛带来的幽州陷落和黄忠嗣那狂妄通牒的消息,成了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他缓缓站起身,目光扫过帐内仅存的几名心腹万夫长和狼狈不堪的萧挞凛,那眼神里没有愤怒,没有悲伤,只有一片虚无的死寂。

他推开试图搀扶的亲兵,踉跄着走到帐外,望着西方大同府的方向,又望了望南方幽州的方向,最后抬头望向苍茫的天空。

“哈哈哈……好一个黄忠嗣……好一个种谔……好一招金蝉脱壳,瓮中捉鳖……天亡大辽……非战之罪……”

他发出一阵嘶哑、悲凉到极致的惨笑,笑声在死寂的营地中回荡,令人毛骨悚然。

笑声戛然而止。

耶律颇的猛地抽出腰间佩刀,寒光一闪,刀锋毫不犹豫地抹过自己的脖颈!

“大帅——!!”

萧挞凛和帐内诸将发出撕心裂肺的悲呼,扑上前去,却只接住了那具轰然倒下的身躯。

滚烫的鲜血喷涌而出,迅速染红了身下的土地。

辽国天下兵马大元帅、北院枢密使耶律颇的,这位曾经威震北疆的名将,

最终以最惨烈的方式,为自己和麾下这支走向末路的军团,画上了一个绝望的句号。

主帅自戕,最后的军心彻底崩溃。

幸存的将领们知道,一切都已经结束了。

他们默默地对视一眼,眼中只剩下无尽的疲惫和麻木。

无需再下令,残存的士兵们如同受惊的鸟兽,丢下一切能丢下的东西,向着草原深处、

深山老林,四散溃逃,只为求得一线渺茫的生机。

曾经试图踏平大同府的十五万辽军主力,就此烟消云散,

成为了黄忠嗣奇谋和种谔追击下最辉煌的战果,也成为了宋辽百年国运逆转的冰冷注脚。

......

熙宁五年五月三日·幽州城

辽国使者身着素服,面色灰败,在振武军甲士冰冷目光的注视下,穿过尚带焦痕与血渍的幽州南门甬道。

那曾经坚不可摧的瓮城,如今只余断壁残垣,无声诉说着月余前那场血战的惨烈。

使者目光扫过,心头剧震,最后一丝侥幸也烟消云散。

帅府正堂,黄忠嗣端坐主位,左臂依旧用夹板固定,脸色苍白却目光如电。

张承岳、萧承弼等将领按剑侍立两侧,杀气凛然。没有繁文缛节,没有虚与委蛇。

黄忠嗣开门见山,将早已拟定的文书推到辽使面前。

文书内容如惊雷贯耳:

辽国正式放弃对燕云十六州一切主权要求,将其全境归还大宋。

辽国向大宋称臣纳贡,岁贡骏马三千匹,牛羊各万头,钱十万贯。

双方即日停战,辽军残余势力退出燕云全境。

辽使双手颤抖,几欲昏厥。

这不仅仅是割地赔款,更是将大辽百年的尊严踩在脚下!

但他看着堂上那一道道冰冷的目光,想起上京城内忧心忡忡的皇帝和惶惶不可终日的大臣,

想起耶律颇的十五万大军的灰飞烟灭,想起幽州城头那面刺眼的“宋”字大旗……

他最终无力地垂下手,颤抖着在文书上签下了屈辱的名字,盖上了象征辽国最高权力的印玺。

黄忠嗣接过文书,没有丝毫喜悦,只有如释重负的凝重与深藏的疲惫。

“八百里加急!将此文书及辽国印玺副本,火速送往汴京枢密院!

沿途驿站换马不换人,务必以最快速度送达天子御前!”

他声音沙哑却斩钉截铁。

这一刻,他完成了宋人最极致的梦想——光复燕云故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