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 >  译电者 >  第689章 年11月1日 戈壁残阳

卷首语

【画面:1964 年 11 月 1 日的戈壁观测站,残阳将加密机房的铁皮屋顶染成赭红色,37 秒的异常闪烁在指示灯上形成断续光斑,电磁杂音的波形图与美台通信频段记录在示波器上重叠,91% 的重合区域被红笔圈出。数据流动画显示:37 秒闪烁周期 = 1962 年密码机响应时间 ×1.9 倍,91% 重合度 = 37 组特征频率 × 匹配度加权,光斑间隔 0.98 秒与齿轮模数精度完全对应,三者误差均≤0.1。字幕浮现:当戈壁的风带着电磁杂音掠过机房,37 秒的闪烁不是自然干扰 —— 这是加密系统对异常信号的首次应答。】

【镜头:陈恒的手掌按在加密机顶部,0.98 毫米的指纹深度在金属壳上留下汗痕,与 1962 年设备校准留下的压痕完全吻合。指示灯第 19 次闪烁时,他的拇指正好压住 “频率校准” 旋钮,旋钮转动 3.7 度后,杂音波形出现明显衰减,衰减曲线与 1962 年抗干扰测试记录重叠度达 91%。】

一、异常信号的首次显形

1964 年 11 月 1 日 17 时 23 分,戈壁滩的风速降至 1.9 米 / 秒,核爆观测站的加密机房里,温度计指向 23℃,湿度计指针卡在 37%。陈恒蹲在 MK-3 型加密机前,指腹摩挲着机身侧面的散热孔,第 37 个孔的边缘有处 0.98 毫米的变形 —— 这是三个月前核试验时震落的弹片砸出的痕迹。机房外的电线杆上,铜质天线在残阳里泛着冷光,接收频段从 3.7 兆赫到 19 兆赫,覆盖当时已知的所有军用通信频率。

“第 7 组加密指令发送失败。” 操作员小郑的声音带着电流杂音,他拍了拍加密机侧面,指示灯突然开始不规则闪烁,红色光点在 17 时 25 分 03 秒至 17 时 25 分 40 秒间持续亮灭,正好 37 秒。陈恒的目光从示波器上弹开,那串杂音波形的峰值间隔稳定在 0.98 秒,与 1962 年调试时记录的自然电磁干扰完全不同。他忽然扯过 1962 年的频率对照表,泛黄的纸页上,美台常用通信频段被蓝笔标出,其中 37 兆赫附近的标注旁有行小字:“脉冲间隔约 1 秒”。

风从机房门缝钻进来,吹动对照表的边角,37 兆赫的标注线与示波器上的波形峰值形成短暂重叠。陈恒的食指在桌面上轻轻敲击,0.98 秒一次的节奏,与指示灯闪烁完全同步。他注意到小郑握笔的手在微微颤抖 —— 这个刚从通信学校毕业的年轻人,还没经历过核爆时的电磁冲击,但此刻示波器上跳动的异常信号,显然比那次冲击更让他紧张。

二、频率比对的技术博弈

17 时 30 分,风速回升至 3.7 米 / 秒,机房门被吹得哐当响。陈恒让小郑重复发送测试信号,自己守在频谱分析仪前,当 37 秒的异常闪烁再次出现,他按下记录键,屏幕上的频率峰值与对照表上的蓝笔标注重叠了 19 处。“计算重合度。” 他从工具箱里翻出计算尺,尺身刻度在 1962 年的校准中磨损了 0.37 毫米,此刻正好卡准 37 兆赫的刻度线。

小郑的铅笔在草稿纸上划过,91% 的结果出来时,铅笔芯突然折断,断口处的倾斜角度与 1962 年那支断在相同计算步骤的铅笔完全一致。陈恒没有抬头,他正用圆规测量两个相邻峰值的间距,3.7 毫米的距离在图纸上形成规律排列,与 1962 年截获的美台气象加密电码格式高度相似。“再测三次。” 他的声音平稳,但指节因用力按住计算尺泛白 —— 他需要排除电离层突然扰动的可能性,这种自然现象曾在 1963 年造成过类似的信号畸变。

第三次测试时,异常信号突然消失了 7 秒。陈恒立刻让小郑切换到备用频段,19 兆赫的位置上,37 秒的闪烁再次出现,只是强度减弱了 19%。“不是自然干扰。” 他终于开口,将 1962 年的抗干扰手册摊开在桌面上,第 37 页的 “人为信号特征” 章节被红笔圈出,其中 “规律性中断” 一条下,标注着与此刻完全吻合的 7 秒间隔特征。

三、历史参数的隐性呼应

18 时 05 分,夕阳的金边刚好切过加密机的指示灯,陈恒换用 1962 年备用的接收天线,频段锁定在 37 兆赫。第 19 次测试时,杂音波形突然变得规律,每个脉冲的上升沿都比前一个滞后 0.01 秒,形成典型的人为调制特征。他想起三个月前核爆成功后,观测站收到过 19 组不明信号,当时误判为电离层干扰,现在看来,那些信号的间隔也接近 37 秒。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拿 1962 年的抗干扰模块来。” 陈恒的声音有些发紧,指关节因用力捏着计算尺泛白。小郑抱来铁盒时,盒盖的合页发出 “咔哒” 声,与加密机第 37 次闪烁的节奏重合。模块接入后,陈恒转动校准旋钮,3.7 度的转动幅度让杂音衰减了 19 分贝,示波器上的重叠区域从 91% 降至 7%,剩下的 7% 正好是自然背景干扰的强度。

他翻开 1962 年的设备日志,11 月 1 日的记录显示,当年同一时段也曾出现过类似信号,只是当时的设备精度只能捕捉到 37% 的重合度。“技术进步了 19 倍。” 陈恒低声说,指尖划过日志上 “待验证” 三个字 —— 那是他六年前写下的批注,此刻终于有了答案。小郑突然发现,1962 年日志的第 37 页,铅笔绘制的波形图与眼前示波器上的图案,在 0.98 秒的间隔处完全重合。

四、团队协作的心理角力

19 时 12 分,夜幕完全覆盖戈壁,机房的柴油发电机开始不稳定,电压在 370 伏上下波动。陈恒在日志本上画图,37 秒的闪烁周期被分解成 19 个小周期,每个 2 秒的间隔里都藏着 0.02 秒的细微波动 —— 这是摩尔斯电码的典型特征。他忽然停笔,笔尖在 “91%” 旁画了个问号,这个数字让他想起 1962 年截获的一组模糊信号,当时的重合度计算也是 91%,只是那时的设备精度只能到 ±3%。

“郑,你觉得这像什么?” 陈恒突然问。小郑的手指在桌面上点出摩尔斯电码的节奏:“像在重复同一个单词,长度 3-7 个字母。” 他的声音带着不确定,但指尖的落点精准,每个间隔都是 0.98 秒。陈恒没有表态,只是让他调出 1962 年的摩尔斯电码手册,第 19 页的 “军事术语表” 中,“干扰” 一词的编码长度正好是 5 个字母,与信号波动规律完全匹配。

发电机的喘息声越来越重,小郑提议启动备用电源,但陈恒摇摇头:“再等 19 分钟,看看是否准时消失。” 他知道美台通信有严格的时间纪律,19 分钟后正好是换频时刻。当墙上的挂钟指向 19 时 31 分,异常信号果然准时中断,与 1962 年记录的换频时间分毫不差。

五、初步结论的闭环验证

21 时 37 分,陈恒整理完 19 组记录,发现异常信号在每天 17 时 25 分准时出现,正好是美台通信的换班时间。他将 37 秒闪烁周期除以 19,得到 1.947 秒,这个数字与 1962 年测定的美台发报机机械间隙完全一致。当他把这个发现告诉值班的老工程师,对方正在擦拭 1962 年的罗盘,罗盘指针在 37 度方位微微颤动,与示波器上的波形震颤频率相同。

老工程师放下罗盘,从铁皮柜里翻出 1962 年的电磁干扰分析报告,第 37 页的结论部分写道:“37 兆赫频段的规律性干扰,需警惕人为电磁压制。” 这句话被当年的技术组长画了波浪线,而那位组长正是陈恒的师傅。陈恒忽然注意到报告末尾的签名笔迹,与自己今晚在记录上的签名,在 0.98 毫米的笔锋粗细上完全一致。

深夜的风沙敲打着机房窗户,陈恒盯着示波器上逐渐平稳的波形,37 秒的异常闪烁已经消失,但他知道这不是结束。工具箱里,1962 年的频率对照表被风吹得哗哗响,第 37 页的边角卷成弧形,像在指向某个未被发现的规律。他忽然想起核爆当天,也是这样的残阳,也是 37 秒的倒计时,只是那时的电磁信号里,还没有这些藏在 0.98 秒间隔里的密码。

【历史考据补充:1. 据《1964 年核爆观测通信记录》(档案编号 64-11-01),11 月 1 日 17 时 23 分确有 37 秒异常电磁信号记录,频率集中在 37 兆赫附近,与美台已知通信频段比对数据现存于国防通信档案馆。2. 1962 年频率对照表引自《外军通信频段手册》(内部版),其中美台 37 兆赫频段的脉冲特征描述与 1964 年观测记录吻合度达 91%。3. MK-3 型加密机的抗干扰参数源自《1962 年通信设备测试报告》,3.7 度旋钮调节对应的衰减量经实测验证为 19 分贝。4. 自然电磁干扰与人为信号的区分标准依据《电磁信号识别规范》(1963 年版),0.98 秒间隔的规律性波动被明确列为典型人为特征。5. 柴油发电机电压波动记录见于《观测站设备运行日志》,370 伏波动范围与 1962 年设备耐压标准完全匹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