毫无疑问,彼得拉舍夫斯基确实是一个很麻烦的人物,最麻烦的地方就在于他既是一个空想家,对现实完全没有清醒的认识,而且稍微带点哗众取宠、特立独行的意味,另一方面又姑且算是一位实干家,至少他在宣传鼓动改革和革命这一块,一定程度上确实起到了旗帜的作用。
前者就如同他的穿着打扮一样,特立独行,喜欢跟世俗的规则和别人的意见对着干,千方百计要引起人们对他的注意,甚至说这哥们在这年头就当起了女装大佬,有一次他身穿女人的衣服来到喀山大教堂,站在妇女中间,假装虔诚地祈祷。
为什么要这样做?这样做的目的又是什么?他自己说不清楚,别人也因此很难把他看成是什么有责任感和理性的人。
但与此同时,他又有着远大的目标:“没有发现任何值得我爱的东西——无论是女人还是男人,我都注定要为人类服务。”
确立这样的目标后,他便开始设法实践,他先是利用自己的职务之便搜罗**,并且购买各种图书补充他的收藏,供所有的朋友使用,接着便想方设法在社会的各个阶级当中进行宣传鼓动工作,激发他们的不满,邀请他们来他这里参加聚会,正因如此,彼得拉舍夫斯基小组可谓是什么阶层的人都有。
上至军官贵族,下至商人学生,后来的传奇耐流王老车也在别人的邀请下参加过该小组的聚会。
综上所述,尽管人们并不把彼得拉舍夫斯基看作是什么了不起的重要人物,但因为他那里有免费的聚会场地、点心以及各种各样不太常见的新思想,自然而然的就吸引到了很多人的参与。
等到了1848年,这个宣扬新思想的小组无疑是身价暴增,乃至于进来了一些真正想起事的人,于是接下来便是第三厅一拥而上将这些人包了饺子的故事了
正当米哈伊尔想着这些事情的时候,这位衣着古怪的彼得拉舍夫斯基也在打量着米哈伊尔,并且在心里想道:“这位传闻中简直如同太阳一样耀眼的作家看起来似乎并不特殊,穿衣打扮完全就是普通市民的模样,就是他身边的两个人看他的眼神怎么好像有点不太对劲?”
虽然他确实是这么想的,但在同米哈伊尔打过招呼后,他还是颇为热情地带着米哈伊尔来到了客厅,此时此刻,客厅里已经坐着许多人了。
这一阶段的彼得拉舍夫斯基小组尚且还没有那么多人加入,更多的还是彼得拉舍夫斯基的好友以及他的一些老校友,再者可能就是如今圣彼得堡的一些穷困文人和学生了。
只能说在这个阶段来确实还比较安全,正当米哈伊尔准备低调地找到一个合适的位置坐下,顺带尝尝彼得拉舍夫斯基家免费的奶渣糕、红蛋等点心的时候,这位彼得拉舍夫斯基却是直接对着众人说道:
“诸位,请容许我向你们介绍一下,这位是米哈伊尔·罗曼诺维奇先生。”
坦白说,他的声音并不大,再加上客厅里的许多人都正在说着话,仅仅只是一个名字的话,或许并不能引起太多的关注,正当米哈伊尔准备客气地冲一些人点点头的时候,岂料喧嚣的客厅突然就是一静,接着一道道惊喜交加的目光便全都看看向了米哈伊尔这里,并且还伴随着一阵阵的讨论声:
“上帝啊,真的是本人吗?”
“可是那位米哈伊尔如今不是已经成了圣彼得堡文化界的大人物了吗?怎么可能还会来我们这种小聚会?按理说他应该在奥多耶夫斯基公爵、索洛古勃伯爵以及其他大人物的沙龙聚会里才是。”
“你们有谁见过他吗?真的就是这位先生吗?”
有一说一,面对这样的反应,米哈伊尔多少是有些吃惊的,还是那句话,他如今虽然在文学界小有名气,但因为深入简出,应该是达不到一个名字就能让很多人惊讶的地步。
对于米哈伊尔的这种疑问,一旁的德米特里也是适时地解释道:“米沙,常在这里聚会的人对你的名字实在是太熟悉了,就像我之前告诉过你的那样,很多人都喜欢你的那些文章,常常要在聚会里朗读,而且每逢谈到解放农奴、政府**乃至更大的问题时,经常会有人想起你的文章。
我们现在谈论你就像谈论别林斯基一样,这种情况下,你的名字对于很多人来说都太熟悉不过了。”
米哈伊尔:“?”
我什么时候都能跟老别坐一桌了?
另外键政归键政,你们怎么还要援引内容啊?
尽管心里面想着这些事,但米哈伊尔也不可能直接否认自己的身份,于是当下只能是微笑着点了点头。
而随着他本人的点头以及一旁老陀和德米的认证,在场很多人便不再犹豫,当即就放下了手头上的事情,然后从自己的位置上站了起来。
或许是因为在场年轻人居多比较热情的缘故,总之在他们站起来后,这个并不算大的客厅便响起了一阵热烈的掌声。
某种程度上真可谓是民众竭诚欢迎,只是米哈伊尔的内心,确实是悲伤不堪的。
而等掌声过后,随着米哈伊尔坐下,围绕在米哈伊尔身边的声音自然是多了许多,只不过有一件事确实能够看得出来,这些年轻人热情的同时,其实微微也有些拘谨,毕竟严格来说,如今的米哈伊尔在文化界对于很多人来说已经是大人物了。
正常来说,凭借着这份名声,米哈伊尔如今完全可以围绕着自己组建一个小组,然后再寻找来自各个阶层的志同道合者,等到所有人达成了一定的共识乃至想朝着某个目标共同努力的时候,那么便可以将这种简单的小组进行组织化。
比如制订一定的纲领、行动准则,进行一定的分级,接着再逐步将这个圈子扩散出去.
指不定发展到最后,就成了什么什么的前身和雏形。
当然了,米哈伊尔说的是文学,最多是之后再试着去弄一个有一定组织能力的慈善机构,这差不多就是米哈伊尔目前能力的极限了,至于更多的,或许还是要继续学习乃至看看未来的际遇才是。
不得不说的是,彼得拉舍夫斯基小组在后期的时候,在某些人的牵头下,隐隐约约间有这个趋势,不过他们当中很多人终究将现实看的太过简单,组织也不够严密,如果是米哈伊尔的话.不,暂时没有这种如果。
只不过在这一阶段,这里的年轻人们进行的活动更多的还是像文学作品阅读、各种各样学术问题和文学问题的简单的口头介绍,而这种口头解释自然带有当时书刊出版物的语言中所不容许存在的自由主义思想色影。
要说比较敏感一点的话题,自然还是抱怨书报审查制度,亦或是表明自己理想是要使农民从农奴的依附地位中解放出来,只不过这种企图确实还停留在空想的范畴。
值得一提的是,这些话题当然是比较敏感的话题,按理说在米哈伊尔这样之前从未来过的新人面前,在场的这些人说话应当谨慎一些才是,不然指不定就会招惹来什么是非。
但是不知为何,这些人在米哈伊尔这里并无这种顾虑,甚至是有些兴高采烈地在同米哈伊尔讨论着这些问题,有的年轻人见米哈伊尔表现得并非那么高不可攀,反而是有些亲近,更是同米哈伊尔剖白心迹:
“尊敬的米哈伊尔先生,正是在您那些动人的的感动和鼓舞之下,我才一步步确立了自己这样的理想,尽管我才确立这样的理想没多久,但我感觉我已经走过一生了。而说句可能有些冒犯您的话,我觉得我跟您已经认识很久了,在您的作品里我得到了很多东西。”
与此同时,难得亲眼见到米哈伊尔这位正主,他们自然也是纷纷说出了对于米哈伊尔那些作品的解读,什么对于人民的深切同情和对农奴制的厌恶与痛恨,对于俄国**官僚机构的痛斥与嘲讽,《多余人》当中又有对于俄国进步青年的期许与鼓励,希望他们迟早能向更远处进发.
米哈伊尔:“.”
这可比将军的解读得劲多了,当然,也更加接近作品的主旨。
但米哈伊尔不语,只是一味吃着彼得拉舍夫斯基家免费的奶渣糕,可面对这些年轻人们的热情,米哈伊尔终究还是不时点头表示对他们想法的肯定。
就这样,尽管米哈伊尔不怎么开口,更多的还是在听别人的想法,但是仅仅因为他就坐在这里,气氛就已经热烈起来了,众人不自觉地就讨论了其它很多东西。
但是无论怎么讨论,更多的似乎还是停留在了空想的层面上,而且很多人理想主义的愿望似乎要比实践的渴望更加强烈,不过说着说着,有人似乎是想到了什么,接着便看向了米哈伊尔问道:“您觉得如何才能完成我们所说的那些伟大事业呢?究竟要怎么样才能实现呢?”
听到有人问出这样的问题,米哈伊尔确实是好好思考了一阵,而就当其他人以为这位年少成名的青年将要高谈阔论一番的时候,岂料他只是这样说道:
“不同的时代往往有不同的答案,最重要的或许还是从自己能够做到的事情做起,并且对这个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和琐碎有一定的心理准备。如果仅仅是就个人而言的话”
想到了什么的米哈伊尔微微叹了一口气,接着才继续说道:“那么在生活和有所行动的时候,要爱具体的人,不要爱抽象的人,要爱生活,不要爱生活的意义。”
这话当然并不完全对,但对痴迷于某些幻想和宏大愿景的人来说,或许多多少少也是一个提醒。
过度的空想,有时候对于现实生活反倒是一种阻碍乃至损害,毕竟即便是所谓的伟大事业,也是由日复一日的琐碎工作构成的。
说完这番话后,米哈伊尔看到有人露出了若有所思的表情的同时,也是为《现代人》的下一期杂志做了个预告:
“下一期《现代人》当中有一篇探讨类似问题的短篇,或许你们可以找来读一读。”
“嗯?是您的新短篇吗?”
“对。”
大概是因为在场的很多人都对米哈伊尔的那些非常感兴趣,于是在得到了确切的答复之后,很多人便纷纷露出了愉快的神情,但与此同时,他们当中还是有人忍不住对米哈伊尔说道:“那么长篇呢?这一期会增加一点篇幅吗?还有诗歌亦或者评论吗?”
面对这样的经典问题,米哈伊尔姑且是含糊了过去,而话说到这里,其实离米哈伊尔坐下后已经过去了很久了,眼见天色不早,米哈伊尔便找了一个合适的机会婉拒了彼得拉舍夫斯基的晚饭邀请,接着很快就在其他人颇为不舍的目光当中,同德米特里他们一同离开了这里。
之所以如此,一是点心不太好吃,二就是这里的键政浓度未免过高了些,也不知道是本来就这么高还是米哈伊尔来了之后才这么高,但再这么聊下去,天知道话题会跑到哪里去。
而就在回去的路上,德米特里想了想今天的聚会的样子,便颇为高兴地冲米哈伊尔说道:“米沙,你之后也一定要常来参加这样的聚会啊,你来了之后气氛要比之前热烈多了。或许也可以这样,你也在你的家里举办这样的聚会,我相信到时候圣彼得堡的许多青年们都一定会来参加的!”
米哈伊尔:“.”
德米你可真是我的好兄弟啊
“下次一定。”
尽管这是好兄弟的提议,但米哈伊尔还是露出了微微有些难绷的微笑。
而在委婉拒绝了德米特里的这个提议后,米哈伊尔也是很快就回到了家中。
在稍稍思考了一下“我的未来会变成什么样子”之后,米哈伊尔最终选择先进入梦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