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 >  仙味禅味与法味 >  第378章 禅定解脱三昧

虽行禅定解脱三昧,而不随禅生。是菩萨行;

三昧是什么意思?

三昧就是心定一境的意思。

佛教中的“三昧”,是核心修行概念。指通过禅定达到心神集中的精神状态。

三昧的具体含义如下:

三昧意为“止息杂念,使心神平静”,是佛教的重要修行方法。

恍若静水深流,而又不着痕迹。

三昧也叫“三摩地”,或“三摩提”,强调心专注于一境的安定状态。

三昧之中的定 :心专注于一处。如,佛像、经文或呼吸;

其次为等持 :远离烦恼。如,惛沈、掉举等,保持平等心;

再就是正受 :以正确态度观察所修对象;

再就是调直定 :调整散乱心性,使其正直。

不能犯邪思邪念。

三昧是有修行层次的。

三昧分为欲界系、色界系、无色界系及不系三昧。

比如,首楞严三昧、虚空不着不染三昧、广说则无量三昧等。

而在佛教后期,修行人将“三昧”引申为对事物本质的深刻领悟。

如,佛法三昧,指对佛法真谛的体悟,或比喻学术上的精深理解。

三昧的总结 就是:三昧既是佛教修行的核心境界,也是理解佛法真谛的关键,兼具实践与理论价值。

此处所说的虽行禅定解脱三昧,而不随禅生。

意思是说,修行的人,虽然能够进入甚深的禅定状态,达到脱离欲界、色界、无色界、乃至于不粘糊于三昧的境界中,可是,修行者却不随顺着这种甚深禅定功力而生。

这样子的修行,就是菩萨的行为与做法。

虽行四念处,而不毕竟永离身受法。是菩萨行;

修行的人,虽然喜欢行着四念处,但却不会总想着去特意追求永远离开身躯那种受感的方法。

这样子的修行,就是菩萨的行为与做法。

四念处是什么意思?

四念处,是指四种正念。

四念处是佛教修行的核心方法,通过观察身、受、心、法四境,破除常、乐、我、净四颠倒,达到解脱之道。

四念处的第一念,是身念处 。

身念处定义为 :观察自身及他人身体,体悟不净、无常、苦的本质。

这就是封心锁爱、彻彻底底地断除淫欲心的法宝。

其修行方法是 :通过坐禅、行禅观察呼吸、动作、骨骼等,觉察身体由五蕴的色、受、想、行、识构成,最终会腐坏,从而破除对身体的贪爱与执着。

四念处的第二念是,受念处 。

受念处的定义为 :观察六根,即眼、耳、鼻、舌、身、意,与外境接触时产生的苦、乐、不苦不乐感受。

受念处的修行方法是 :在日常生活中即时觉知感受的生起与消失,以平等心对待,不贪不嗔,认识到感受的无常性。

四念处的第三念为心念处 。

心念处的定义 是:观察心念,指贪、嗔、痴等烦恼的生灭无常。

心念处的修行方法是 :通过禅修观察心念在六根中的快速流转,觉察其虚幻本质,从而减少烦恼。

四念处的第四念为法念处 。

法念处的定义为 :观察五蕴、六根、六尘等法尘的无我性。

此种法念处的修行方法 是:从观察贪嗔等五盖开始,逐步深入五蕴、六根、六尘,认识到一切法因缘生灭,无自性本质。

即迁灭流转,无有自性。

四念处总述是以五蕴之色、受、想、行、识为主线,通过观察身、受、心、法四念处,逐步破除众生对常、乐、我、净的错误认知,达到清净心境,为解脱奠定基础。

虽行四正勤,而不舍身心精进。是菩萨行;

修行的人,虽然喜欢行四正勤,却锲而不舍地身心精进。

这样子的修行,就是菩萨的行为与做法。

四正勤是什么意思?

四正勤的第一勤就是:已生恶法令永断 。

对已产生的恶念或恶行,需立即断除,防止其复发。

例如,觉察到放逸心态时,从今往后杜绝此类行为。

四正勤的第二勤就是,未生恶法令不生 。

通过正念觉察,预防恶念产生。

例如,听到他人恶名时,及时反省自身,避免被负面情绪感染。

或者是,碰见恶人时,及时远离,免得沾染那种负能量。

四正勤的第三勤是,未生善法令生起 。

积极培养善念,如对尚未生起同情心的众生发起善意,主动创造行善条件。

四正勤的第四勤是,已生善法令增长 。

巩固并扩大已有的善行。

例如例,持续行十善道或菩萨道,使善心不断深化。

此四正勤,强调“精进”与“正念”,通过断恶生善的循环实践,促进道德净化与心灵成长。

这些就是菩萨的行为与做法。

虽行四如意足,而得自在神通。是菩萨行;

四如意是是什么意思?

四如意足是佛教修行中用于增强定力的四种方法。

其核心是通过调整心态和行为,使定慧均等,从而开发神通并实现愿望。

四如意是的具体含义如下:

四如意足的第一如意足——欲如意足 。

欲如意足是以强烈的希求心,推动修行,明确目标并保持积极态度。

这种“欲”是开发神通的动力基础,能激发内在动力,使修行者更专注。

四如意足的第二如意是乃为精进如意足 。

精进如意足,是通过持续不懈的努力和精进,保持修行过程的连贯性。避免中断和杂念,确保修行效果稳步提升。

当真是——修行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四如意足的第三是心如意足 。

心如意足是指,保持一心专注,心不散乱。

通过念头的稳定和集中,增强定力,使修行者能深入观察正念,避免被外界干扰。

四如意足的第四是思惟如意足 。

思惟如意足,顾名思义,是在观照义理时保持心不驰散,专注思考。

这种深度的思维训练能提升智慧,同时巩固定力,为开发六通等神通奠定基础。

以上这四种如意足的总结为 :四如意足通过欲、精进、心、思惟四者的协调统一,平衡定慧之力,最终实现“所愿皆得”的修行目标。

其核心在于通过内在动力的激发和行为的规范,提升禅定境界,从而开发神通。

修行的人,每时每刻都在修着这四种如意足的功夫。久而久之,修行者就自然而然地获得了六种神通。

这样子的修行,是菩萨的行为与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