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 >  穿越之过好小日子 >  第461章 小升

阮青瑜跟王世易提了 ,王世易也领情:“那就多谢阮大人费心了。”

“还要您这边派个人看着。”

“行,我让阿峰走一趟。”

王世易看着阮青瑜有几分欣赏,相处也有半年多的时间了,这人倒是机灵,也不算谄媚,以后来往一二也不是不可。

王慧珍见了人,派人喊了王春阳帮着一起,分了一半的人手过去给王家干活。

等到了七月这件事就正式告一段落,最终的结果就是李家主谋,昭王不知情,收了李家的孝敬,李家并涉案家族知情参与者全部处死,三代内罚没家产,根据远近程度,发配边疆,或者贬为庶人,华氏陈家算是幸运的,有功抵过,其他没有的女眷嫁妆也被罚没了,可以说一个李家牵扯到的所有家族罚没的财产顶了三年的税收。

元兴帝就是生气,看见入库的银子,心里也高兴几分,只是喊来暗卫头领:“我那好三弟怎么说?”

“三王交了手里所有的产业,过些日子就上书。”

一个眼神过去,暗卫头领接着汇报:“孔家和李家的人都没了,三王交了钉子的名册,已经全部处理。”

“还算他识相,真没想到这个弟弟还真是藏的好一手。”

暗卫头领不敢说话,这亲兄弟之间的事,涉及皇位,哪还有什么血脉亲情,况且三王确实做了出格的事。

元兴帝拿起笔写着字,想到之前三王找他认罪的那晚。

“皇兄,我真不知情,我早就不联系那些人了,都是李家私自做主的,跟臣弟没关系呀。”

三王知道孔家的事就知道完了,这个皇兄查下去,自己一家子都要没了,看着刚出生的小孙子叹了一口气:“罢了,早就没有机会了。”

如今元兴帝的地位稳固,身体看着也康健,是没机会了,他去认罪,凭着同脉亲情能留自己一条命。

“皇兄,这是账册,还有臣弟以前养的暗卫,臣弟当时只是想防着人才留了一手,这些年皇兄也知道我最是安分守己了。”

三王为了活命是真一把鼻涕一把泪的。

“混账东西。”

“皇兄我错了。”

元兴帝足足一盏茶时间不说话,三王哭到后边也不敢太耍赖。

“看在母后的面子上,这次饶过你,要是让我知道你有隐瞒,饶不了你。”

“谢谢皇兄,谢谢皇兄,皇兄,我之后上书应效仿行开国帝后定下的三代而止的事。”

本来开国帝后定的规矩,就是皇家一母同胞之后,三代也够了,第四代为普通宗室,逢年过节的给点赏赐,不叫过不下去就算了,凭本事吃饭,谁知第三任皇帝不忍自己最疼爱的孩子吃苦,就把这规矩废了,改成嫡长子降位承袭爵位,从王到平民百姓就要六代,这些王位继承人又能生,有了名头朝廷就要给俸禄,元兴帝早就想动动了,又怕被后人唾骂容不下宗室,有了三王的开口就顺理成章了。

况且三王这些年确实老老实实的,还是一母同胞的兄弟,他们的生母懿德太后还在世,老太后最近两年身体不好,要是处置了三王,难免伤了生母,所以他才放过人一劫。

要不说起来,怎么一个尚书能威胁的了一个知府做下这欺君的大事,最后只是被迫参与的**害了全族,孔知府有个致命的把柄被抓住了,就是真正考上进士的另有其人,而他只是一个冒名顶替的贼子,偷人一生罢了,落得个这样的下场也是活该。

孔大郎自打知道这个事,就在陈氏生了孩子之后,把孩子送走了,送的人家普普通通,不招人眼,另外抱了一个孩子回家,陈氏并不清楚,小孩子刚出生的时候都差不多,这孩子还是故意挑的跟两人有几分相似。

陈氏至死不知疼爱了几年的孩子不是亲生的,孔大郎看着养了几年的孩子没有抱歉,所以骨子里跟他爹一样,是个冷漠的只认为给了几年荣华富贵的生活,换一条命是应该的,只是那个秘密知道的都被处理了,收养孩子的那家也不知道,只当是有人养不起,送到家门口的,正好家里没孩子,当个宝贝养起来,没有大富大贵,两个孩子的命运从此改变。

晋府的任命下来了,阮青瑜升任知州,贺知州虽未参与,降为通判五年内不得升迁,知府为陛下的亲信原监察御史李怀德,调派到晋城不仅是升职还有彰显陛下的信任。

另天子派巡查团查看各地矿产情况,搞得各地人人自危,京城格局改了一番。

昭王被贬为庶民,一家被圈禁于德裕行宫。

“可算是告一段落了,不管怎么说,还是恭喜二爷。”

“谢谢夫人,家里多亏了夫人,我才无后顾之忧呀。”

“都是我应该做的,就是以后这贺家?”

现在说来尴尬,两家爷们官职对调,自家升职的肯定高兴,贺家怎么想的就不知道了。

“无妨,这事我估计贺兄早有准备,要不之前也不会礼让于我,你就正常来往,要是贺家有异议,夫人说给我听,我去敲打人。”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这男人有了权势还是有底气,贺知州得了通知,跟杨氏说:“也算是幸运,总算是保住命了,就是五年不能升迁也不打紧,以后阮家那边你还是正常相处,那铺子的干股红利过了这个年就撤了吧。”

如今的贺通判如何保住的官职,还是因着他提供一个账本,记录的金矿不对的地方,算是接着季知州的活了,当时他是这么说的:“下官就是知道不对,也报不出去,孔家派人看着我,我但凡有不对劲的地方,恐怕一家老小就没了,连晋城都走不出去,下官本想着时间长了这人放松警惕,豁出命也要把消息递出去,还是晚了一步,请殿下和伯爷明鉴。”

最后查证确实如此,贺家才能只得了一个降位的惩罚,毕竟知情不报也算是罪过,虽有因不能不罚,以后要是有样学样那不是乱套了,小惩大诫算是一种警告吧。

杨氏知道前因后果答应的很快:“老爷放心,阮家那边我知道该怎么做,咱们以前不也是一步步走上来的,如今不过是回过去罢了。”

杨氏是陪着贺通判从无到有走过来的,也是有心之人,各任官家女眷相处的也都好。

“难为你了,以后咱家就指着儿子了。”

贺通判心知肚明,自己这辈子也就这样了,最多到知州的位置老死,运气好能捞个知府当当,以后还是早早培养儿子的好,总是比自己起点高。

王世易是消息下来收拾东西就走了,走之前自家的庄子就拜托给阮家了,以后卖了粮食银子送京城去,阮家和伯府算是搭上了。

王世易家里来了人,阮家做的就是看顾些,毕竟就算是伯府,离的远了有时候也顾不上。

王慧珍也没觉的麻烦,怎么说王世易也是个聪明的,是元兴帝的心腹,看着跟福王的关系也不差。

何况人家还有管事,自己只要丰收播种时派人看看需不需要帮助就可以了。

王慧珍的庄子算在算是理顺了,人手的解决方法就是增加器具,借助工具减少人的使用,另外就是雇工,王慧珍以一己之力把雇工的工钱涨起来了,外边舍不得的人家,就只能靠后了。

王慧珍看着增加的牛:“这才二十头牛,还是不够,还有这些铁犁,铁不够,你就让人做木的,头用铁包上,也能凑合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