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 >  四合院里的镇宅之宝 >  第186章 知青补助

跟张大妈那股子乐呵劲儿不同,眼瞅着离十二月五号出发还有小半个月,

闫埠贵家却早把账本子扒拉得噼啪响 —— 不是急着收拾行李,

是闫埠贵正猫着腰盯街道发的政策宣传单,手指头在粮票数上戳来戳去,

算着俩儿子出发前还得在家造多少口粮,连杨瑞华递过来的搪瓷缸子都没接。

窗户外飘着细雪,跟筛白面似的,屋里没生火,冷得人手脚发僵,哈口气都能看见白雾。

闫埠贵坐在炕沿儿上,屁股只沾了个边儿,手指蘸着唾沫在 “安置经费” 那栏反复划拉,

纸都快被戳破了,嘴里还念念有词:“现在十一月十四,到十二月五号出发,

满打满算二十来天。老二插队坝上是 240 块安置费,老三去大兴农场归兵团管,

供给制每月 33 块,这二十来天的口粮得从你俩补助里匀,

可不能白吃家里的,板上钉钉的事儿!”

杨瑞华拿起旧棉袄又缝了起来,针脚歪歪扭扭跟画圈儿似的,听了这话,

没好气地怼:“你就知道算计口粮!离出发还有小半个月,

政策明明白白写着每人每月 44 斤成品粮,我得先把他俩这月剩下的粮票攒着,

到时候让老二带去坝上 —— 那边冬天连个青菜叶儿都见不着,不多带点粮票咋行?

你当人家坝上有白面馒头等着你?”

“粮票?家里这月就剩六十来斤粮票,他俩再吃二十天,就得耗掉三十斤,

剩下的够咱仨喝西北风?” 闫埠贵抬头瞪她一眼,眼珠子都快瞪出来了,

又转向老二闫解放,“你这 240 块安置费,动员县要扣 20 块运费,

到了队里实际能领 227 块 5。这里面 120 块是建房费,75 块生活补助分 10 个月给,

每月就 7 块 5,你得省着点用,别到时候再不够。出发前这二十天,

你还得给家里交 5 块伙食费,别跟你弟似的毛手毛脚,到时候说我没提前告儿你!”

闫解放坐在凳上,攥着搪瓷缸子没吭声,指节都捏白了 ——

他早习惯了爹这斤斤计较的性子,多说一句都得吵起来。

闫解旷才十六,摆弄着旧书包跟搓麻将似的,嘟囔:“爸,离出发还有小半个月呢,

我那供给制除了伙食费,每月还有 5 块津贴,想攒着出发前给解娣买块橡皮……”

“买啥橡皮?先顾好你自个儿的伙食费!”

闫埠贵立马拔高嗓门,震得房梁上的灰都往下掉,“政策说了你这供给制管三年,

三年后才转工资,可没说出发前不用交家里粮钱。大兴农场虽近,

十二月五号一出发,户口就迁走了,粮本上没你份儿,

这二十天的粮可不能白吃!你当家里的粮食是大风刮来的?”

他顿了顿,又扒拉宣传单,纸角都卷边了:“对了,街道说这月月底发 16 尺布票、

2 斤棉花,你俩各一份,到时候领了直接装包袱,别跟你妹抢 ——

她那点布票还得做过年的新褂子,赶在你俩出发前缝好,别到时候哭哭啼啼的。”

闫解娣今年十四,缩在炕角跟只小猫似的一直听着,

心里想的是大嫂家今儿晚饭好像要吃葱油饼,她得早点过去搭把手。

此时听到他爸说布票的事,小声接话:“爸,我不要他俩的布票,

同学说插队的给小农具费,离出发还有小半个月,让二哥去趟五金店挑把新镰刀呗?

没个趁手的好工具,到了坝上咋割草?”

“不用你哥自个儿买,安置费里早含 20 块农具钱了!”

闫埠贵打断她,声音跟敲梆子似的,“街道说十二月出发前统一发铁锹镰刀,

用不着提前买,浪费钱!你当钱是天上掉的?还有你妈攒的补丁布,

这二十天得缝好俩布包,给你俩分一分,衣服破了自己补,

别等出发了还没收拾好,耽误工夫,到时候哭都没地儿哭去!”

杨瑞华停下针线,眼圈有点红,用袖口蹭了蹭:“政策写着单身知青给医疗补助,

离出发还有小半个月,咱得去趟药店买点感冒药给备上,坝上缺医少药的,

多带点咋了?你这次就不能大方点?别跟个铁公鸡似的一毛不拔!”

“大方?大方能当饭吃?” 闫埠贵拿起布包袱,打开翻出粮本,纸都发黄了,

“这俩粮本十一月二十八得交,政策说口粮从十二月五号出发当天起算,

晚交一天就少领一天,到时可别怨我。我托人买的厚棉鞋,25 块钱一双,

这钱得从你俩补助里扣 —— 老二扣农具费里的,老三从津贴里匀,亲兄弟明算账,

咱当面把账算清楚,别当我占你俩便宜,我可不当这冤大头!”

闫解放皱着眉,脸都拧成疙瘩了:“爸,那农具费是买锄头镰刀的,扣了我用啥?

离出发还有小半个月,总不能让我啥也不带就去吧?到了队里人家不得笑话我!”

“谁说不让你带了?再说,我还没让你掏这月的煤火钱呢!”

闫埠贵拍着炕桌儿,震得桌上的针线笸箩都晃,“这月天多冷,你俩在家烤火,

煤钱不得摊点?离出发还有二十天,吃家里住家里,交 5 块伙食费算少的了。

到了队里跟大伙儿处好关系,但别当冤大头 —— 有啥好事记着点家里,

咱闫家不养白眼狼,听见没?”

闫解旷小声说:“爸,农场有图书室,政策让订报纸学文化,离出发还有小半个月,

我想把课本再翻一遍,到时候带上…… 说不定还能看呢。”

“带课本?你到那儿是干活的,不是上学的!”

闫埠贵把课本扒拉到一边,书皮都蹭破了,“没用的东西别带,占地方。

再说政策写着一月三天学习时间,哪有闲工夫看书?你当是去瞅两眼就回来啊?

抓紧把旧衣服啥的收拾好,别到时候丢三落四的,跟个废物点心似的。

解娣那本《刘胡兰》自己留着,别给你哥糟蹋了,那可是你妈好不容易给你买的。”

闫解娣噘着嘴,把书抱在怀里,跟护着宝贝似的不说话。

杨瑞华叹了口气,把缝好的棉袄塞进包袱,棉花都快露出来了:“行了行了,别说了,

政策还说给 20 块灶具费,离出发还有小半个月,咱把家里那口小铁锅让老二带上吧,

到了坝上能做饭,多少还能省点钱。”

“那铁锅值 8 块呢!” 闫埠贵立马按住包袱,跟护着金库似的,

“他安置费里有灶具钱,到了队里让队里给配!咱家这口留着,往后省着点用,

万一坏了还得花钱买。离出发还有二十天,别瞎折腾东西,政策定了,

十二月五号就得走,不把账算清楚,麻烦更多,你懂不懂?”

杨瑞华忍不住念叨:“我听人说,有个插队的,建房费全被挪用了,

只能住地窝子,冬天冻得睡不着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