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日,

一大早,刘青山就起床了,推门一看,都起来了。

今天是与人民文学出版社正式签约的日子。

洗漱过后,朱中华就招呼开饭,吃过饭刘青山和朱霖一同出门,骑车赶往出版社。

屠岸早已在办公室等候,脸上带着温和的笑容。桌上已经放好了两份打印清晰、盖着红章的出版合同。

看到他们过来,就笑着起身招呼:“青山同志,朱霖同志,来啦!”

“快坐快坐,合同已经按我们昨天谈好的细节拟好了,请过目。”

刘青山和朱霖仔细地阅读着合同条款:书名《一代人》、选目41首、版式装帧要求、稿酬标准每20行15元、首印五万册、印数稿酬比例15%、预付稿酬1500元、样书100册……

所有细节都清晰无误地列明其中。

“没问题!屠老师!”刘青山放下合同,脸上露出满意的笑容。

“谢谢屠老师!”朱霖也点头道。

“好!”

屠岸笑着拿出钢笔,“那我们就签字吧!”

刘青山和屠岸分别在两份合同上签下了自己的名字,并加盖了出版社的公章。

一份交给刘青山,一份由出版社留存。

签完字,屠岸从抽屉里拿出一个厚厚的牛皮纸信封,递给刘青山:“青山同志,这是预付稿酬,人民币壹仟伍佰元整,你点一下。”

刘青山接过沉甸甸的信封,打开看了一眼里面崭新的“大团结”,厚厚一沓。

他笑着点点头:“谢谢屠老师!数目肯定不会错!”

双方握手,皆大欢喜。

“屠老师,”

刘青山热情地邀请道,“合同签了,钱也拿了,这顿饭您无论如何得赏光!中午我做东,咱们去全聚德,好好庆祝一下!”

屠岸连忙摆手:“哎呀,青山,真不用客气!社里还有点事……”

“屠老师!”

刘青山态度坚决,笑道:“您和邹老师帮了我这么大的忙,这顿饭不请,我心里过意不去!您要是不去,那我这心里可难受了……”

他顿了顿,又说:“对了,还得麻烦您借电话用一下,我给邹老师打个电话,把他一起叫上!”

屠岸看着刘青山真挚热切的眼神,实在不好再推辞,无奈又欣慰地笑了:“好好好!拗不过你!电话在那边,你打吧!”

刘青山立刻走到办公室角落的电话机旁,拨通了《人民文学》编辑部的电话,找到了邹荻帆。

“邹老师!是我,青山!合同签了!钱也拿到了!中午我请客,全聚德!您和屠老师务必赏光!……好嘞!就这么说定了!待会儿见!”

……

中午时分,

前门全聚德烤鸭店里人声鼎沸,香气四溢,烤鸭特有的果木香气弥漫在空气中,勾人食欲。

“邹老师,快请坐!”刘青山和朱霖起身相迎。

“哈哈,青山!恭喜恭喜啊!合同签了,钱也到手了,双喜临门!”邹荻帆笑着打趣道。

“托两位老师的福!”刘青山笑着应道。

四人纷纷落座。

已经吃过一次的刘青山熟门熟路地点了菜:一只烤鸭、鸭架汤、火燎鸭心、芥末鸭掌、清炒时蔬,还点了几瓶冰镇的燕京啤酒。

不一会儿,一位头戴高帽、技艺娴熟的片鸭师傅推着小车来到桌旁。

车上架着一只烤得枣红油亮、滋滋冒油的肥鸭,热气腾腾,香气扑鼻!

“师傅,麻烦您片得薄一点!”朱霖笑着叮嘱。

“好嘞!您瞧好吧!”师傅爽快地应道,手起刀落,动作行云流水。

薄如蝉翼、晶莹透亮的鸭皮和粉嫩多汁的鸭肉,随着他手腕的翻飞,一片片整齐地码放在洁白的骨瓷盘中。

真·赏心悦目!

看着盘中那酥脆的皮、细嫩的肉,邹荻帆笑了起来,“说起这烤鸭啊,可是咱燕京的‘食文化活化石’,渊源能追溯到南北朝的‘炙鸭’,到了明代,宫廷御膳里就有了‘焖炉烤鸭’,那会儿就在金陵和燕京都流行开了。”

“后来明成祖迁都燕京,这烤鸭技艺也跟着北上,在民间发扬光大。”

他夹起一片鸭皮,蘸了点白糖,送入口中,满足地眯着眼:“到了清乾隆年间,烤鸭更是成了宫廷御膳的常客。”

“据说乾隆就特别爱吃!《清宫膳底档》里可没少记着‘挂炉鸭子’、‘鸭子火锅’这些名目!那时候的烤鸭,讲究的是皮酥肉嫩,肥而不腻,跟咱们现在吃的,一脉相承!”

屠岸接过话头,笑道:“老邹说得对!这全聚德的历史,也很有意思。”

“它创立于清同治三年(1864年),创始人杨全仁,原本在前门肉市街做生鸡鸭买卖。后来盘下了一家叫‘德聚全’的干果铺,倒过来取名‘全聚德’,寓意‘全而无缺,聚而不散,仁德为先’,这名字,就透着咱中国人的处世哲学!”

他一边熟练地卷着荷叶饼,一边说:“全聚德最大的贡献,是把‘焖炉烤’改良成了‘挂炉烤’,用果木(枣木、梨木)明火烤制。这果木燃烧时特有的清香,能渗入鸭肉,赋予烤鸭独特的风味!”

“这‘挂炉烤鸭’的技艺,后来成了全聚德的招牌,也成了咱燕京烤鸭的代表!”

刘青山听得入神,感慨道:“这小小一只鸭子,背后藏着这么多历史和文化!邹老师,屠老师,您二位真是博学,听您二位这么一说,感觉吃的不是鸭子,是几百年的饮食文化啊!”

“这让我想起,咱们写诗作文,不也是在传承文化吗?”

“用现代的语言,表达当下的情感和思考,但根子还是扎在几千年文明的土壤里。就像这烤鸭,技法在创新,味道在变化,但那份对‘酥脆鲜香’的追求,那份‘聚德’的精神内核,是不变的!”

邹荻帆立刻竖起大拇指,赞道:“说得好!还真就是这么回事儿!!”

朱霖也听得津津有味,插话道:“我还听说,很多文人墨客都偏爱这口儿。”

“老舍先生在《茶馆》里就写过前门吃烤鸭的场景;梅兰芳大师为了保护嗓子,据说最爱吃这焖炉烤鸭,因为挂炉烤鸭火气大些;还有ZZL生前也多次在全聚德宴请外宾,把咱们的烤鸭文化推向世界呢!”

屠岸点点头,赞许地看了朱霖一眼:“朱霖同志说得对。”

“烤鸭不仅是美食,更是文化交流的使者。ZZL用烤鸭宴请外宾,展现的是咱们中国人的好客与文化的魅力。这和我们出版工作很像啊!”

他看向刘青山,“青山,你的诗,像《一代人》、《致橡树》,不也是文化的使者吗?它们跨越地域,打动人心,让世界看到当代中国青年的思考和情感!《一代人》诗集的出版,就是要把你的声音,传递给更广大的读者!”

邹荻帆呷了一口啤酒,笑道:“说到文化使者,还有个趣闻。”

“据说当年张大千大师在燕京时,就特别钟爱全聚德烤鸭。他不仅爱吃,还琢磨出吃烤鸭的‘讲究’:鸭皮要蘸白糖,取其‘甜脆’;鸭肉要卷饼,配葱丝瓜条,取其‘鲜香爽口’;鸭架熬汤,取其‘醇厚’。”

“他说,这吃法,就像画画,‘浓淡相宜,干湿互补’,缺一不可!”

“哈哈,大师的比喻,真是妙啊!”

刘青山眼睛一亮:“张大师这个比喻太精妙了,写诗不也如此?意象的浓淡、语言的干湿、节奏的快慢、情感的起伏,都要讲究个‘相宜互补’,才能和谐统一,余味悠长!就像这烤鸭,皮、肉、酱、葱、瓜、饼,各司其职,又融为一体,才成就了这‘天下美味’!”

席间,

四人围绕着烤鸭的历史渊源、名人轶事、文化内涵,谈古论今,妙语连珠。

从乾隆的御膳聊到老舍的笔触,从全聚德的创立聊到张大千的“画论”,再引申到诗歌创作的技法与精神传承。

言笑晏晏,欢声笑语。

气氛格外好!

饭后已是下午一点多钟,屠岸和邹荻帆还要回单位处理稿件。

“青山,朱霖,谢谢你们的盛情款待!”

屠岸起身,真诚地说道,“今天这顿烤鸭,吃得痛快,聊得更痛快!不仅尝了美味,更品了文化!《一代人》诗集的出版,我们一定全力以赴!让它成为像烤鸭一样,能走向更广阔世界的‘文化使者’!”

“是啊!青山!”

邹荻帆也笑着拍拍刘青山的肩膀,“好好写!写出更多像《回答》、《致橡树》这样有筋骨、有温度、有底蕴的好诗!让咱们的文化,香飘万里!”

“谢谢屠老师!谢谢邹老师!青山定当铭记教诲,努力创作!”刘青山和朱霖也起身,恭敬地道谢。

双方便在烤鸭店门口握手告别。

看着两位编辑远去的背影,刘青山和朱霖相视一笑。

“接下来去哪?回家还是?”朱霖问。

刘青山摇头,“咱们去百货大楼!”

朱霖有些疑惑:“去百货大楼?买什么东西吗?”

刘青山神秘地笑了笑,拉起她的手:“到了你就知道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