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皇大帝张兴东之诗词歌赋
一、凌霄殿的诗声
三十三天外的凌霄殿,金砖缝隙里长出了几株凡间的蒲公英。玉皇大帝张兴东指尖捏着片绒毛,望着阶下肃立的众仙,忽然朗声道:"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太白金星的拂尘顿在半空,以为自己听错了。这是凡间李绅的《悯农》,怎么会从玉帝口中说出?更何况今日是商议西王母寿宴的吉日,不说些"福如东海"的吉言,反倒念起农夫种粮的诗来。
"陛下,"托塔李天王躬身道,"西王母的寿宴需备百首贺诗,臣已让文曲星选了《诗经》里的雅乐篇章......"
"不必。"张兴东挥手打断,指尖的蒲公英绒毛飘向殿外,化作万千光点落在南天门外的云海上,"去凡间找些真正的诗人来。要那些写'锄禾日当午'的,写'遍插茱萸少一人'的,别找只会堆砌辞藻的酸儒。"
众仙面面相觑。自张兴东以凡身历劫登位,总爱做些出格的事——让仙娥学纺线,让天兵种稻谷,如今竟要让凡间诗人登凌霄殿。二郎神忍不住开口:"陛下,凡夫俗子怎懂天庭雅韵?"
"雅韵不在辞藻,在真心。"张兴东走到殿外,望着下方翻滚的云海,那里映出他当年在泗水当亭长的模样:穿着粗布袍,蹲在田埂上听老农唱山歌,歌词里只有"谷子黄,米酒香"六个字,却比任何诗篇都动人。
三日后,文曲星带回了五位凡间诗人的魂魄。有穷困潦倒的杜甫,有醉卧酒家的李白,有隐居田园的陶渊明,还有写"生当作人杰"的李清照,和那个写下"谁知盘中餐"的李绅。
当杜甫在凌霄殿吟出"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时,太白金星吓得脸色发白。可张兴东却击节赞叹:"好!这才是真正的诗!比那些'仙福永享'的空话有力百倍。"他让人取来玉砚,亲自磨墨:"今日朕与诸位联诗,就以'三界众生'为题。"
李白挥毫写下"飞流直下三千尺",笔锋一转又添"疑是银河落九天",引得殿外的天河真的落下道瀑布,溅起的水珠化作漫天星子。张兴东接过笔,在后面续道:"星垂平野阔,风涌万民安",字迹落下时,凡间的战乱之地突然降下甘霖,厮杀的士兵都放下了刀。
李清照看着玉帝笔下的字,忽然笑道:"陛下的诗里,有凡间的温度。"
二、瑶池的歌赋
西王母的寿宴设在瑶池,往年总少不了仙乐齐鸣、百兽献舞。可今年,张兴东却让人撤了玉磬金鼓,只在池边摆了张木桌,让凡间的诗人们围坐饮酒。
西王母穿着绣满蟠桃的锦袍,看着杜甫给李白斟酒的模样,眉头微微蹙起。她身旁的上元夫人轻声道:"玉帝此举,怕是不合规矩......"
话音未落,陶渊明已拿起竹筷敲着酒壶唱起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他的歌声不似仙乐那般缥缈,却带着泥土的芬芳,听得池里的莲花都绽开了瓣。
张兴东跟着哼唱,忽然想起自己当年在凡间,秋收后和村民围着篝火唱歌的场景。那时唱的调子没有名字,歌词都是"谷子多,囤满仓",却比任何仙乐都让人安心。他对西王母笑道:"娘娘你听,这歌声里有丰收的喜悦,比贺寿的颂歌更真诚。"
正说着,李白突然站起身,醉眼朦胧地指着天边的明月:"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他把酒杯往天上一抛,月宫里的嫦娥竟真的踏着云彩飞来,接过酒杯与他共饮,引得众仙惊呼。
"放肆!"卷帘大将刚要上前,却被张兴东拦住。玉帝望着李白与嫦娥共舞的身影,提笔写下"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墨迹化作银辉落在两人身上,竟让嫦娥暂时挣脱了广寒宫的束缚。
李清照看着这一幕,提笔写下"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虽是借苏轼的词句,却写得格外认真。张兴东见了,在后面添了句"仙凡本无隔,情义自相通",写完便将诗稿扔进瑶池。纸卷落水处,突然长出座鹊桥,桥上走着对对仙凡情侣,都是被天条拆散的痴男怨女。
"陛下这是要改天条?"西王母终于开口,语气里带着惊讶。
"不是改,是补。"张兴东望着鹊桥上相拥的人们,"天条若容不下真情,算什么公道?就像诗里少了真心,不过是堆砌辞藻的垃圾。"他示意李绅上前,"你给娘娘讲讲,为何'粒粒皆辛苦'比'仙露琼浆'更动人。"
李绅躬身道:"因为前者藏着苍生的汗水,后者不过是虚无的享乐。"他的话音刚落,瑶池里突然长出片稻田,沉甸甸的谷穗压弯了腰,正是凡间最普通的粳稻。
西王母看着谷穗上的露珠,忽然笑了:"看来是我老了,忘了自己当年也是从凡间修行上来的。"她摘下头上的金簪,在稻田旁划出条小溪,溪水潺潺流过,竟唱着凡间的《插秧谣》。
三、诗能通神
蟠桃宴后,张兴东没让诗人们的魂魄归位,而是请他们在天庭多留些时日。他带着杜甫去看南天门的守将,听他们讲镇守边疆的辛苦;带着李白去天河泛舟,看渔民撒网捕鱼的景象;带着陶渊明去瑶池的稻田,学插秧除草的农活。
这日,东海龙王敖广急匆匆赶来,手里捧着块刻满裂痕的石碑:"陛下,海神祠的《镇海赋》裂开了,如今海啸频发,渔民们都不敢出海了!"
那石碑上刻着的是上古神人为镇压海啸写的赋,字迹苍劲却带着股冰冷的威严。张兴东看着裂痕,忽然对杜甫道:"子美,你试试写篇新的《镇海赋》。"
杜甫一愣,随即摇头:"臣只是凡间诗人,怎敢妄写镇海神赋?"
"你写过'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张兴东指着东海的方向,"那些在海啸里挣扎的渔民,不就是你牵挂的寒士?"
杜甫望着波涛汹涌的海面,想起自己在凡间见过的洪涝,提笔蘸起东海的海水,在石碑背面写道:"海若有情应识我,鱼虾亦懂护民船"。他的字不如上古神人的苍劲,却带着股悲悯的暖意,落在石碑上时,那些裂痕竟慢慢合拢了。
更神奇的是,东海的巨浪渐渐平息,海水变得清澈见底,连最凶猛的鲨鱼都温顺地游过渔船,仿佛听懂了诗里的善意。敖广捧着石碑,看着那些带着温度的字迹,喃喃道:"原来赋文的力量,不在威严,在体恤。"
消息传到西天,如来佛祖派迦叶尊者送来一卷《金刚经》,说"诗赋虽好,终是外道"。张兴东却让李白在经卷旁题了首诗:"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字迹洒脱不羁,竟让经卷散发出从未有过的生机。
迦叶尊者回去后,如来佛祖看着那首诗,笑道:"张兴东懂了,真正的佛法,不在经文,在人心。就像好诗不在格律,在真情。"
四、词话三界
秋分时,凡间的文人要祭月,张兴东便在天庭设了"中秋词会"。他让人搬来凡间的桂花酒,摆上月饼,连太上老君都被拉来凑热闹,手里还拿着本刚学的《宋词选》。
李清照填了首《水调歌头》,写的是"仙凡同此夜,千里共清辉",唱到动情处,广寒宫的桂树落下万千花瓣,在空中拼出"团圆"二字。张兴东击节叫好,取过玉笛吹起凡间的调子,笛声里混着他自己填的词:"三界本一家,何分仙与凡?"
嫦娥在月宫里听到,竟提着桂花酒翩然降临。她走到词会中央,望着张兴东轻声道:"陛下的词里,有我等了千年的团圆。"原来她的魂魄被广寒宫束缚,是张兴东词里的情意暂时解开了禁制。
李白趁着酒兴,挥毫写下"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写完便要驾云去摘月亮,吓得众仙慌忙阻拦。张兴东却笑着说:"让他去,月亮本就是给人看的,摘下来又何妨?"
谁知李白刚飞到月边,却突然停住了。他望着月宫里捣药的玉兔,想起凡间的故乡,转身写下"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字迹里带着浓浓的乡愁。张兴东看着那行字,忽然让人取来纸笔,写下自己在凡间时的记忆:"泗水亭边月,犹照故人情",墨迹落下时,凡间泗水的百姓都做起了同样的梦,梦见当年那个帮他们治水的亭长。
陶渊明看着这一切,忽然对张兴东说:"陛下可知,诗赋最大的魔力是什么?"不等玉帝回答,他便续道,"是能让不同的人,在同一个字里找到自己的故事。"
张兴东深有感触。他想起自己刚登帝位时,看天庭的诗赋只觉得晦涩难懂,可自从与这些凡间诗人相处,才明白好的诗词歌赋从不是高高在上的,而是像山间的清泉,能流进每个人的心里。
五、文脉永续
当诗人们的魂魄终将返回凡间时,张兴东在南天门设宴送别。李白抱着酒坛,醉醺醺地说:"玉帝,若有来生,臣还来天庭与你对诗!"
"不必等来生。"张兴东取出五颗文心珠,分别递给五位诗人,"这珠子能记下你们的诗,凡有真心之人诵读,你们的魂魄便能在三界游历。"他指着凡间的方向,"你看那学堂里的孩童,正在背'床前明月光',你的诗已经活在他们心里了。"
杜甫望着凡间的炊烟,轻声道:"但愿臣的诗能让后来人记得,百姓的疾苦比什么都重要。"他的文心珠在空中化作只白鸟,飞向战乱之地,那里的士兵听到"国破山河在"的诗句,纷纷放下了武器。
李清照将文心珠抛向云海,珠子化作万千书简,落在凡间的女子手中。那些原本只能学女红的姑娘,突然能读懂诗词了,眼里都闪着光。
张兴东站在南天门,看着诗人们的魂魄渐渐融入凡间的文脉,忽然对身边的众仙说:"今日起,天庭的典籍里,不仅要记仙法,还要记凡间的诗赋。因为这些文字里藏着三界最珍贵的东西——真心。"
千年后,有凡间的书生夜读《全唐诗》,忽然看见书页上有淡淡的金光。他凑近一看,发现"飞流直下三千尺"的旁边,多了行小字:"此句甚好,朕曾亲见天河落瀑",字迹苍劲,带着股说不出的暖意。
而在三十三天外的凌霄殿,张兴东正对着水镜,看凡间的孩童背诵"锄禾日当午"。他拿起玉笔,在新的诗卷上写下:"三界皆入诗,一字一真情",笔尖落下时,瑶池的荷花突然盛开,每片花瓣上都写着一句诗,随风飘向凡间,落在每个爱诗的人心里。
从此,三界的人们都知道,天庭有位懂诗词的玉帝。他的天威不在雷霆,而在那些流淌在时光里的诗句;他的功德不在修仙,而在让每个生灵都能在文字里找到自己的真心。这或许就是诗词歌赋最神奇的力量——能让高高在上的神明,永远记得凡间的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