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 >  重生60:从捡漏工业废墟开始致富 >  第233章 寻找希望

当食堂能满足工人的饱暖。

当打饭时的笑骂声能盖过机器轰鸣。

车间的大概模样便已经在心里有个清晰的影子:

那定是个被汗水和希望灌溉的地方。

无需再去深究设备型号或者生产数据。

单看着烟火里升腾起来的精神气,就知道这个车间,正踏着坚实的步伐,高歌猛进。

这景象,这精神气,与她在研究所的见闻,截然不同。

饭后,穆心兰帮着大江婶儿她们将食堂收拾干净,才起身回到赵瑞刚家。

几个皮猴子已经被送回老宅,海棠树下的黑板被擦得干干净净,小院里十分安静祥和。

跳动的烛光下,穆心兰对赵瑞刚说了自己看完食堂后的真实感受。

她坦言道:“以前是我错了,错信了冯一涛父子的话。”

她想起曾经看到过冯一涛的报告里,字里行间都是“小农意识难成气候”的断言。

“他们说你们村办工厂,纯属是瞎胡闹。说你……说你是只顾眼前利益,不管国家大局的自私蛀虫……而我之前,未经调查,也是这样认为的。”

她低声说完这些,又立即抬头,郑重说道:“可我看到的,不是这样。透过你们瓦窑大队车间,我看到了华夏工业的前途!”

赵瑞刚却摇摇头:“一个村办车间而已,哪担得起‘工业前途’这么重的词。”

他看向穆心兰,“明天我带你去见一个人,保准你会有更深的感悟!”

穆心兰颇感诧异:“见谁?”

赵瑞刚笑道:“我师父,郑怀城。”

穆心兰微微一顿,这个曾在工业报刊上出现的名字,竟然会从赵瑞刚口中说出。

“郑怀城竟然是你师父?”

赵瑞刚点头:“我去钢厂工作,就是被他选中的。”

穆心兰看向赵瑞刚的眼光更敬佩了几分:“难怪你技术这么扎实。”

第二天一大早,赵瑞刚拎着一堆东西,领着穆心兰来到郑怀城的宿舍门前。

但敲了半天门,都不见有人来开。

赵瑞刚心下了然,便将穆心兰直接带到了资料库。

郑怀城果然在这里,正蹲在樟木箱子前翻图纸。

花白的头发上沾了不少蜘蛛网,他都浑然不觉。

穆心兰好奇地环视了一圈,就见这大大的资料库里满地都是堆叠的牛皮纸袋,靠墙的架子上堆满了各种资料文件和箱子。

整个空间都充斥着纸张混合灰尘的陈旧气息。

“师父!”赵瑞刚唤了一声。

郑怀城直起腰一转身:“你小子,咋这么早就来了?”

待看清徒弟身后还站着个不是刘彩云的陌生女孩,眼里有些疑惑:“这位是?”

不等赵瑞刚说话,穆心兰便主动上前:“郑领导!我叫穆心兰,是一零二所的实习生。”

郑怀城看了看穆心兰,又目光狐疑地看向赵瑞刚。

意思分明是在问:“就是你前几天打听的那个?”

赵瑞刚知道师父的意思,微微颔首。

郑怀城回过身来,笑呵呵地对穆心兰道:“原来你就是穆心兰,看着是个伶俐的孩子。”

穆心兰见着郑怀城着实有些激动,眼睛里跳跃着闪亮的光:“郑领导,我来鞍阳是想看看基层工业的模样,赵瑞刚说,见到您,我大概就能知道华夏未来工业的出路了!”

郑怀城愣了片刻,突然笑出声:“出路?哈哈哈,其实我也在寻找。可能会在这些被人当废纸的文件里吧!”

他指了指身后小山似的档案堆,“鞍阳钢厂撤离时候,大毛专家带走了他们认为重要的文件。留下的这些,说全是垃圾。可你瞧——”

说着,他拿起刚刚正在看的一摞卷边的设备改造图,

“四年前,咱们工人自己琢磨的轧机改良方案,比大毛设计的效率还要高一些呢!”

穆心兰又惊又喜,接过图纸就随地坐在一旁,细细看了起来。

根本顾不上周围又脏又乱的环境。

郑怀城一见这丫头认真的模样,心下也十分欢喜。

小声对赵瑞刚嘀咕道:“孩子看起来是个好孩子,可惜去了一零二所。”

赵瑞刚笑笑,没接话,反问道:“师父,整理到哪里了?我来给您打下手!”

郑怀城指了指身边的一个大箱子:“到这一箱了,都是炼钢的资料。”

穆心兰凝神静气地看着图纸。

这并不是一份最终的图纸,而是一份删删改改的草图。

原本俄语的标注已经不太清晰,需要仔细辨别。

不少密密麻麻的批注里夹着用红笔圈出的关键数据,还有图纸线条改动的标志。

她看了一阵,正看到一些关键备注时,图纸却残破不全了。

她刚想拿起来去请教郑怀城,却听到文件堆那边,两人似乎争吵的声音。

“这是五六年,鞍阳钢厂的炼钢温度。大毛专家白纸黑字写着1580度,你说不对?”是郑怀城的声音。

“师父你看,这是我找到的咱们同志当时的生产日志。”

一阵哗啦啦翻书的声音传来。

“连续七天的记录,实际出钢温度都在 1620度上下浮动。”

接着又是一阵哗啦啦翻找资料的声音。

伴随着郑怀城嘴里的嘀咕声:“中心炉压、出钢速度、耐火砖损耗……”

紧接着是赵瑞刚的声音:“生产日志上记录了钢锭冷却后的收缩率,如果按专家1580度算根本对不上实测尺寸。”

郑怀城嘟囔了几声公式,大手重重拍在身边的文件上:“对对!当年设备改造后,炉温确实得往上提!”

穆心兰站起身来,朝着他们的方向看去。

就见郑怀城正在一步步比对公式,赵瑞刚手边放着满张纸的演算。

两个人的影子,在满墙文件间来回晃动。

她突然就想起冯一涛父子在研究所时候最常见的场景。

冯辉对着有偏差的数据满不在乎地摆摆手:“小数点后两位没啥影响,差不多就行了!”

冯一涛闻言,只是推了推眼镜,就在报告上草草地签了字。

两个场景一相较,真是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

她走上前,盯着郑怀城手里那张揉皱了的专家报告,不由叹道:“郑领导,就几十度的温度,你们还这么较真啊!换了别人,早按专家说的算了。”

郑怀城拍了拍膝盖上的灰:“专家都是站着说话不腰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