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时!

“报。”

“启禀将军。”

“元军距我海州城已经不足十里。”

“报。”

“启禀将军。”

“元军距我海州城不足五里。”

……

城门开关。

不时便有燕军的斥候入城禀告。

“将军。”

“最后一支斥候也归城了。”

朱高煦看着朱正说道。

“封城吧。”

“用铁刺车将城门堵死。”

朱正沉声道。

“末将明白。”朱高煦立刻道。

“如今元人已经杀来了,南边的朝廷应该也动兵了。”

“也不知南边是何情况了。”朱正缓缓开口道,带着几分思虑。

因为他的存在。

蝴蝶效应。

历史已经发生了偏差了。

历史上可是没有元人入侵这一战的。

如今因为朱正的存在,这一战却是开启了,所以朱正也不确定南边的战况会如何。

“请将军放心。”

“燕王身边有丘,张两位将军在,定能退敌。”朱高煦则是自信的说道。

“虽是如此。”

“但如今元人来犯,变故太多,有所担心也是难免的。”

“我能做的就是将元人阻于辽东,至于南边的战场,如今也是鞭长莫及了。”朱正叹了一口气。

“将军能够挡住这数十万元人,已然是最大的战果了。”朱高煦则是笑道。

也正在这时!

轰,轰,轰!

原本平静的海州城城楼开始剧烈的颤动了起来。

“来了。”

朱正目光一抬,看向了北面。

无数沙尘滚滚。

无数元军铺天盖地而来。

前沿乃是元军的骑兵,后面则是黑压压一片的步卒。

“看来燕王麾下的情报传递果然是准确的。”

“此番北边元人三部联合南下,兵力超过三十万。”

“此间的元军已为主力,不会低于二十万,看来这些年北疆止戈也让元人恢复了不少啊。”朱正看着这些开赴而来的元军,不由得感慨道。

“幸亏将军提前数月就将海州城前的百姓疏散了,否则那十数万计的百姓都要惨死元人屠戮之下。”朱高煦则是十分庆幸的说道。

年前建奴入侵那等残杀之举,仍然在朱高煦的脑海之中历历在目。

“如若国之兵锋不强,那等残杀之举必还会存在。”

“想要解决后患,那就是打服他们,打灭他们。”朱正沉声说道。

“自古以来。”

“北疆异族之患从未有任何王朝能够根本解决,我大明能够做到吗?”朱高煦则是心底怀疑道。

“如若真正做到国本一体,能够做到的。”朱正笑了笑,十分自信。

当然。

朱正所说的国本一体,就未来永乐一朝而言,或许也难以做到,不过朱正对自己很有信心,未来,他可不会居于人下的。

更不会任由那大明战神造次葬送大明的精锐的。

“如若真的有那一日,末将愿继续追随将军,杀入北疆。”朱高煦也是无比向往的说道。

“如果真的到了那一日,想必燕王都已经成事了,你也会成为王爷,想要再上战场估计不容易了。”朱正则是笑着说道。

但朱高煦则是目光坚定,极为狂热的看着朱正:“末将是将军一手带出来的,倘若因为成了王而失去上战场的机会,那这个王,末将情愿不要。”

听着这话。

朱正也是稍带异色的看着朱高煦。

“如今的汉王朱高煦还是比较赤城啊,果然还是年轻气盛。”

“现在他还没有去争那个位置,或许也是太远了。”

“不过,朱高炽并不是燕王世子,这就带来了一些变数了,未来朱棣究竟是谁去接班,这倒也是难说。”

“如果是朱高煦这小子接班,那大明战神应该就不会出现了吧?那我未来篡中原的计划又该如何实现?”

“罢了罢了,还是先别多想了,现在还远的很,先行发展自己的势力,以后再说吧。”朱正心里暗暗想着,也没有在此刻多想。

毕竟距离未来靖难功成还很遥远,朝廷如今还是占据着优势,朱高煦也很年轻,朱棣自己也年轻。

现在想那个细胞都不是的大明战神,太早了。

也随着朱正与朱高煦交谈间。

那好似铺天盖地的元军也是向着城关压来。

数万计的骑兵在前,十数万的步卒在后。

看起来也的确是军容强盛。

如今这个时代,冷兵器几乎已经达到了时代的巅峰,哪怕是作为北疆的族群,他们的铁器也同样不弱,元军也皆是带甲,兵戈同样精良。

在距离海州城不过四百步的距离,前行的元军全部都停住了步伐,立于城前,此番,他们初临,似乎也是带着几分试探的意味。

只不过。

海州城风平浪静。

似乎并没有因为他元军的杀来而有任何的波澜。

“大将军。”

“这便是辽东海州城,我军是否直接挥军进攻?”

元军将领看着赵脱列干,恭敬问道。

赵脱列干凝视着海州城,明军的战旗矗立城关之上,虽未看到多少明军,整个海州城也似乎格外平静,但似有无尽杀机四伏。

“传本将令。”

“大军后撤五里扎营,明日攻破此城。”

“血洗此城。”赵脱列干凝视片刻后,沉声道。

“是。”

众将齐声应道。

刚刚来到了城前的元军又开始有序的退去了。

城楼上。

看着退去的元军,许多将士都是面带诧异。

“将军。”

“他们竟然退了。”朱高煦道。

“他们初临城下,自是慎重。”

“明日就是大战将临了。”

“按昔日驻守北平的惯例,自今日起,吾亲镇城关。”

“按事先吾定下的防守梯队,分批驻守。”朱正沉声说道。

“是。”朱高煦立刻应道。

与此同时。

在真定府。

大战也开始打响。

在李景隆的带领下,五十万南军浩浩荡荡的杀入了真定府。

这一次。

李景隆也知道自己没有了选择,大军全力进攻。

而朱棣亲自坐镇真定府,自是全力防守。

二十万大军对上朝廷南军五十万,看似胜算不大,可实则以逸待劳,战果未知。

今年,建文二年三月!

已然是真正决定胜局成败的关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