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 >  穿成农家独苗,我科举兴家 >  第312章 姐夫进京赶考

成亲一事,很快被沈淮抛之脑后。

因为他还要去工部继续‘历事’。

今年二月,国子监推举他去六部历事,工部率先向他抛出橄榄枝,接着是户部和礼部,最后吏部和刑部也过来凑热闹。

沈淮受宠若惊。

深思熟虑后,他选择了工部。

毕竟,他跟工部渊源颇深,跟工部尚书、工部侍郎、器械制造司等人都比较熟悉。

三年前推出的铁龙爪已经推行全国。

束水冲沙之法,在京城的玉带河和大运河流段试行成功,但是目前,计划出了一点小问题。

去年冬天,天启帝摔了一跤。

加上年纪大了,毛病不断,在床上躺了几个月,太子监国。

各方拉扯之下,计划搁浅。

沈淮三月份正式进入工部历事。

工部裴尚书亲自安排他去水部司,并交代水部司郎中在职责范围内给予最大的便利。

所以,沈淮一进水部司便能查阅河沙治理、防洪堤坝修建、水运设施、桥梁施工等重要资料,也让他对‘水利’二字,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

除了看资料文献,沈淮还跟着下面的主事到施工现场,了解堤坝结构、施工难度等。

这份勤恳,水部司上下都看在眼里。

五月的某一天,沈淮跟着水部郎中去了一趟‘将作监’,回来后,他立马写了一份关于直辕犁改良的呈禀(报告)给水部郎中。

水部郎中看到后,激动得直奔裴尚书处。

裴尚书看了报告,立即请沈淮和将作监正过来商议,了解清楚后又请资深工匠过来……不过三日,便敲定改良方案。

当第一架曲辕犁出世的时候,沈淮之名,再度传遍京城大街小巷。

曲辕犁较之直辕犁,优势简直不要太明显。

直辕犁转弯费劲,而曲辕犁不仅转弯灵活,亦能在南方梯田、坡地使用;直辕犁调不了深浅,但曲辕犁能,而且硬地和软地都能耕。

最主要的是省力,还操作灵活。

平地山地都能用。

沈淮再度得到朝廷的嘉奖:五百两纹银、二百亩良田、两座山头,还有一份朝廷的嘉奖文书。

除此之外,朝廷还在城中张贴公告,大肆宣扬。

茶楼酒肆的说书人,更是连夜改编沈淮的生平,然后大吹特吹。

那些小世家和六品以下的官家夫人,知晓沈淮已到弱冠之龄,暂无婚配,纷纷托人打听,给国公府的门房增加了不少‘收入’。

这才有了弱冠礼之后,谢道珩的‘随意’一问。

沈淮的优秀,大家都看在眼里。

裴尚书也很想把沈淮留在工发光发热,可惜,沈淮要参加明年二月的会试,只能历事到十月底。

剩余的三个月,冲击会试。

沈淮每天两眼一争,就钻进书房里。

白天看书、练字、刷题,晚上挑灯功克疑难杂点。

一天十二时辰,被他安排得满满当当的。

让谢不二和碧青肃然起敬的是,沈淮连洗漱、吃饭的时间都要压缩。

除了睡觉,无时无刻不在学习。

这样‘紧绷’的日子,直到腊月才被打破。

因为许仪章、林致远、方启贤入京了。

沈淮亲自到城门接人,并将他们安顿到自个刚买的二进小院。

“呼……舒坦!”

林致远把自己丢在软榻上,毫无形象可言。

“大冷天的赶路,那滋味简直了,要不是前方有大好前途等着,我真的没勇气遭这个罪。”

实在太冷了。

冷到心慌!

方启贤‘啧’声道,“你的壮志呢,哪去了?”

林致远两手一摊,“被风雪给吃了。”

许仪章轻笑出声,“林兄,你以前可不是这样的。”

“哎,好汉不提当年勇。”林致远抬手,“我们如今已为人父、为人夫,自是跟年轻的时候不一样,怎么着也得给孩子树立榜样不是?”

四人中,就沈淮单身。

方启贤成亲最早,儿子已经快三岁了。

许仪章的女儿也快两岁了。

便是林致远,儿子也七八个月了。

成了亲,便多了一份责任、一份担当。

亦多了一重身份。

孩子的父亲,妻子的丈夫。

他们看起来依旧年轻,却多了几分稳重和人夫感。

沈淮:“……”

到底是成了亲的,聊天内容不离孩子媳妇。

方启贤和许仪章同时看向沈淮。

见他披着黑色白领的斗篷,头上戴着玉质发冠,浑身透着一股矜贵之感,仿若含着金汤匙出生的世家嫡子。

要不是两人知晓沈淮出身青萍,都要误以为他是世家子了。

京城的风水,果然养人。

“淮弟不愧是我们青萍的榜样,到哪都能混得风生水起。”许仪章习惯性的从腰间抽出折扇,“你发明的铁龙爪,已被载入县志。”

这事沈淮还真不知道。

听许仪章这么一说,立即笑道,“等你们考中进士,县志也会有你们的名字。”

“淮弟,不瞒你说,我们此次并无把握。”方启贤开口,“进京赶考是为了看一看都城的繁华,顺便体验一下会试难度,沾沾文运。”

举子中举之后,若想再进一步,通常有两种办法。

一是进入国子监或者省级书院深造,二是游历四方,广交名士增长见闻。

前者,方启贤和许仪章不具备条件,因为他们孩子还小;后者呢,负担较重,思来想去,进京赶考是最划算也是最合适的方式。

会试群英汇聚。

京城又是天子脚下。

总能增长见识。

了解到三人的意图,沈淮笑着竖起大拇指,“英明。”

花小钱办大事。

不仅能看京城繁华,还能攒一次经验。

回去之时,还能带回一堆青萍没有的宝贵书籍和真题。

运气好的话,还能结交几个桂越的同年。

“无论此番会试结果如何,我都要待到殿试放榜了才回去。”林致远坐直身子,“听闻新科进士都有回乡祭祖的假期,到时候淮弟高中,衣锦还乡,我们跟着回去,也能沾沾光。”

“我赞成林兄的做法。”许仪章把折扇收起来,“来一趟不容易,我们得好好规划,争取带点好东西回去。”

方启贤见林致远和许仪章想法一致,点头道,“那便等淮弟一起回。”

“距离会试还有一个多月呢,不急!不急!。”沈淮的目光扫过三人,“对了,我爹娘可有给我捎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