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 >  港片:制霸港岛,从自立门户开始 >  第544章 老地方,速来

于佳佳并没有理会,她朝工作人员使了个眼色。

大屏幕上,出现了一份三个月前的事故报告。

丙三段,地下水管爆裂。

“三个月前,丙三段发生过一次严重的水管爆裂事故。”于佳佳的声音不大,却足以让所有人听清,“如果我没记错的话,当时的官方解释是‘自然老化’。”

“但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她看向台下的陈砚田。

陈砚田是市规划院的副总工,一位理性严谨的工程师。

但他同时也是一位有着人文情怀的知识分子,他一直在思考,如何让城市规划更加人性化。

他缓缓站起身,目光扫视全场,语气沉重:“其实,在水管爆裂之前,我们就已经发现了那一带的地温异常升高。但是,当时的我们,只会看冰冷的仪器数据,却没有人会‘读’懂城市的语言。”

他顿了顿,继续说道:“如果当时我们能够重视这些‘沉默’的声音,或许就能避免这场事故的发生。”

会场鸦雀无声。

所有人都被陈砚田的话震住了。

谁也没想到,一个看似荒诞的“听觉遗产工程”,竟然真的能够发现隐藏在城市深处的危机。

启动会结束后,于佳佳找到了陈砚田。

“陈工,我想我们可以合作。”于佳佳开门见山,“在新区规划中,预留出‘感知缓冲带’。”

“感知缓冲带?”陈砚田皱了皱眉,显然对这个概念有些陌生。

“简单来说,就是在道路下方加设一层柔性结构,允许地面的微幅震动传导。”于佳佳解释道,“同时,设置十个监测点,由经验丰富的老技工定期巡检,他们才是最了解城市‘脉搏’的人。”

陈砚田沉思良久,最终点了点头:“我同意。但是,这件事肯定会面临很大的阻力。”

“我知道。”于佳佳微微一笑,“所以,我们需要一些盟友。”

很快,新区规划中,一块面积不大的“感知缓冲带”被悄悄地划了出来。

于佳佳找到了赵工,想请他担任顾问。

赵工是位沉默寡言的老技工,一辈子都在和城市的基础设施打交道。

他对城市的了解,远胜于那些坐在办公室里的专家。

“赵工,我们想请您来帮我们看看,这条路‘喘不喘气’。”于佳佳诚恳地说道。

赵工沉默了很久,才缓缓开口:“合同…我就不签了。每月来一次,看看就行。”

第一次巡查,“感知缓冲带”还只是一片刚刚铺好的沥青路面。

赵工带着一把黄沙,走到路边的井口旁,将黄沙轻轻撒了下去。

第二天,地质组的工程师们惊奇地发现,井口周围的沙粒,竟然呈现出一种波纹状的排列。

这种波纹状的排列,与地下水流动的方向完全一致!

“这…这简直太神奇了!”年轻的工程师们惊呼不已。

赵工只是默默地看着,脸上没有任何表情。

“城市的心跳,就在这些细微之处。”他喃喃自语。

然而,就在试点成果尚未公布之际,市建委内部却传出了风声,称“感知缓冲带”拖慢了工程进度,拟取消这一设计。

于佳佳知道,一场新的风暴正在酝酿。

她必须制造一些“不可逆的事实”。

于佳佳找到了白烨。

“白老师,我想请您写一篇文章。”于佳佳说道,“一篇关于城市‘痛觉神经’的文章。”

白烨是位着名的文学评论家,曾经是传统文化的扞卫者。

但随着年龄的增长,他开始反思,开始重新审视这个时代。

“城市…痛觉神经?”白烨皱了皱眉,“这个概念很有意思。”

几天后,《读书》杂志的头条,刊登了一篇名为《城市的皮肤》的文章。

文章中,白烨用充满人文关怀的笔触,阐述了“城市应该拥有痛觉神经”的观点。

他认为,城市不仅仅是钢筋水泥的堆砌,更是一个有生命的有机体。

这篇文章,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的讨论。

与此同时,于佳佳还组织了十场社区夜谈,主题只有一个:“你听过城市生病吗?”

一位患有哮喘的老人讲述道:“每次附近有施工,我的呼吸机警报总会提前两个小时响起。”

一位住在老城区的居民抱怨道:“自从地铁开通后,我家墙上的裂缝越来越大了。”

这些看似零散的抱怨,被于佳佳整理成一份详细的报告,直接送到了市长的信箱。

两周后,市政府宣布,将“动态感知设计”纳入到市政标准的修订草案中。

在新闻发布会上,一位记者追问道:“这是否意味着,以后修路要问工人的意见?”

陈砚田接过话筒,语气平静:“不是问,是听。我们过去只听冰冷的仪器,现在,我们要学会听人的声音。”

镜头扫过台下,赵工坐在角落里,他手里拄着拐杖,轻轻地敲击地面三次。

如同某种确认。

当晚,吴小雨的“痛觉地图”更新上线。

地图上,新增了十五条红色的脉动线。

那是全市十五个“正在自我修复的地基节点”。

这些节点,就像是城市身上的伤口,正在慢慢愈合。

深夜,于佳佳盯着电脑屏幕,那份匿名文件包就像潘多拉的魔盒,缓缓开启。

1983年的市政会议纪要,纸张泛黄,字迹有些模糊,却散发着一股尘封的历史气息。

《关于保留部分老旧管网作为应力释放通道的建议》——标题赫然在目。

于佳佳的心跳都漏了一拍。

应力释放?

感知缓冲带?

冥冥之中,似乎有一根线将它们连接了起来。

提案人签名模糊不清,像被岁月磨损的记忆。

她手指在屏幕上滑动,放大图像,试图从残缺的笔画中找到答案。

赵…?

难道是……?

一种不祥的预感涌上心头。

她立刻拨通赵工的电话,嘟嘟的忙音在空旷的房间里回荡,无人接听。

清晨,她调取了档案馆的监控录像。

凌晨四点,赵工佝偻着身躯,步履蹒跚地走进档案馆,归还了一支老式绘图笔。

镜头拉近,笔身上的编号清晰可见,与会议记录存档袋上的借阅标签完美吻合。

“好家伙,搁这玩无间道呢?”于佳佳喃喃自语,一股凉意从脚底升起。

她立刻起身,准备去找陈砚田商量,刚走到门口,手机响了,是陈砚田发来的短信:“老地方,速来。”

《流量时代的棋局》第一百五十八章:酒糟也能肥田

“唉,现在的年轻人,真是啥都能整出花儿来。”李素芬一边麻利地切着豆腐,一边笑骂着,眼神里却满是藏不住的喜爱。

自从“城市情绪音乐节”落幕,她这小小的豆腐摊也跟着沾了光,成了老城区里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过去,人们来菜市场,目的明确,一手交钱一手交豆腐。

现在呢?

总有人放慢脚步,竖起耳朵,像是在欣赏什么交响乐。

“李姐,您这压豆腐的节奏,绝了!太治愈了!”一个戴着耳机的小姑娘,举着手机,对着李素芬一顿猛拍。

李素芬手上的动作不停,嘴里却念叨着:“啥治愈不治愈的,就是个手艺活儿。不过,这声音要是能让人舒坦,那也算积德行善了。”

更夸张的是,隔壁那间废弃的铺子,竟然被几个年轻人租了下来,改造成了一个名叫“声音食堂”的奇葩小店。

菜单上的菜名也让人摸不着头脑,什么“低频慢炖羊肉汤”“高频脆拌萝卜丝”,乍一听还以为是哪个神经病医院跑出来的。

“这帮孩子,说是根据声波频率配菜,能让人吃出不一样的感觉。”姚小波扛着摄像机,对着镜头一顿猛侃,“我跟你们说,现在非遗都卷到菜市场了,不创新就要被淘汰!”

他凑到李素芬的摊位前,贱兮兮地问道:“李姐,您说,要不咱也搞个‘震动豆腐脑’,保证一炮而红!”

李素芬白了他一眼,笑骂道:“去你的!他们懂个屁!我这手艺,是三十年前我婆婆教的,每一下力道,都是给豆脑顺气儿呢!啥声波不声波的,那是心意!”

秦峰站在一旁,看着这热闹的景象,嘴角不自觉地扬起。

这就是他想要的,让文化回归生活,让艺术融入日常。

“小波,别光顾着拍,去帮李姐搭把手。”秦峰拍了拍姚小波的肩膀,“真正的创新,不是标新立异,而是从生活中汲取灵感。”

姚小波撇了撇嘴,扛着摄像机走到一旁,继续拍摄。

他心里嘀咕着:“说得好听,还不是想让我免费当劳工。”

与此同时,在寸土寸金的金融区,徐新正襟危坐,听着下属的汇报。

“徐总,‘城市情绪音乐节’的影响力超出了我们的预期,尤其是对老城区居民的心理状态产生了积极影响。”

徐新皱了皱眉,他最不希望看到的就是这种局面。

“那些老家伙,就喜欢这种不痛不痒的东西,根本无法转化为实际的商业价值。”徐新冷哼一声,“不过,我还有后手。”

很快,“感官经济科技公司”的发布会如期举行。

巨大的LED屏幕上,滚动播放着各种炫酷的科技画面。

“我们的‘AI城市情绪分析系统’,能够通过遍布城市各个角落的摄像头,实时监测行人的步态波动,从而预测区域的活力值。”

一位西装革履的专家,站在台上侃侃而谈。

“通过大数据分析,我们可以精准定位城市的痛点,为政府决策提供科学依据,为商业投资提供风险预警。”

在演示环节,AI系统将镜头对准了老城区的菜市场。

屏幕上,密密麻麻的数据不断跳动,最终得出了一个结论——“低效嘈杂区域,建议改造为智能零售仓储中心。”

台下一片哗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