纽约,曼哈顿下城,美洲虎基金总部交易大厅。
空气中弥漫着一种近乎血腥的、令人窒息的狂欢气息。
巨大的液晶显示屏上,密密麻麻跳动的绿色数字(在华尔街,绿色代表股价下跌,也代表空头们的盈利)如同献给贪婪资本的胜利凯旋曲,刺激着每一个交易员的神经。
在“奥马哈先知”沃伦·巴菲特公开下场背书、看空日本经济之后,这场最初针对索尼公司的狙击战,早已迅速演变为整个华尔街乃至全球资本对日本经济的全面围猎和看空。
无数嗅到血腥味的散户和机构蜂拥而入,将战场扩大了数倍,赌注也飙升到了天文数字。
对于美洲虎基金的经理罗杰·哈灵顿和他的团队而言,之前因日本政府干预而一度高达7亿美元的巨额浮动亏损,不仅早已全部赚回,账面上的浮盈更是如同坐上了火箭,一举突破了10亿美元大关!
这种在金融市场上翻云覆雨、凭借判断和杠杆撬动巨额财富的感觉,如同最烈性、最令人上瘾的毒品,让每一个参与者都陷入了疯狂的亢奋之中。
为了维持这种高强度搏杀带来的神经刺激,昨晚的交易部狂欢派对通宵达旦,充斥着最顶级的烈酒、隐秘流通的违禁药物和价格不菲的应召女郎。
此刻,交易员们眼中还布满了纵欲过度的血丝,脸色苍白,但他们敲击键盘、执行交易指令的手指,却因巨大的兴奋和肾上腺素飙升而变得更加有力、迅捷。
没有人想停下,也没有人敢停下,整个华尔街都在持续加大做空日本的力度,甚至欧洲和其他地区的资本大鳄也纷纷加入这场饕餮盛宴,试图从日本这个看似摇摇欲坠的“经济巨人”身上,撕扯下最肥美的一块肉。
罗杰·哈灵顿志得意满地走过喧闹的交易区,享受着属下投来的、混杂着敬畏、崇拜和恐惧的目光,仿佛自己就是执掌资本生杀大权的上帝,是这场金融战争的胜利统帅。
就在这时,他的首席助理脸色煞白,几乎是跌跌撞撞地冲了过来,声音带着无法抑制的颤抖:“老板!快!快看电视!切换到CNN!紧急新闻!”
一种不祥的预感瞬间攫住了哈灵顿。
交易大厅正中央那块最大的显示屏迅速被切换到CNN财经频道。
画面中,主播的表情异常严肃,正在播报一则刚刚收到的快讯:
“本台最新消息——根据《日本经济新闻》刚刚收到的独家内幕,日本大藏省(现财务省)一位坚决不愿透露姓名的高级官员今日上午对外表示:
‘近期美国资本市场针对我国优秀企业索尼公司的、显然具有高度协同性和极强破坏性的投机攻击,以及美国相关监管机构对此表现出的消极乃至纵容态度,已严重动摇了我方对美国金融市场所谓公平性、稳定性及可预测性的基本信心。’”
主播顿了顿,语气更加沉重:“该官员进一步强调,‘为坚决扞卫我国国家核心利益与金融安全底线,我方不排除采取一切必要且坚决的措施。这包括但不限于,对我国持有的庞大外汇储备的配置结构与管理策略,进行重大且深远的调整。’”
报道明确指出,在释放此强烈警告信号的同时,日本方面已经在国际外汇市场上开始小幅、缓慢但态度明确地减持美国国债,并且已经正式暂停了新的购买计划。
“哐当!”一声,不知是哪个交易员失手打翻了咖啡杯,刺耳的声音在骤然死寂的大厅里格外惊心。
刚才还充斥耳膜的疯狂键盘敲击声、兴奋的吼叫声和庆祝的欢呼声,仿佛被一只无形的巨手瞬间抽空。
整个交易大厅陷入一种诡异的、令人窒息的绝对死寂,只剩下CNN主播那清晰而冰冷的声音,如同丧钟般在每个人的耳边回荡。
“……他们……他们怎么敢……”罗杰·哈灵顿脸上的得意和狂喜瞬间冻结,然后碎裂,化为难以置信的惊恐,他喃喃自语,冷汗如同瀑布般瞬间浸透了他那件昂贵的高级定制衬衫的后背。
他比在场的任何人都清楚,日本这一招“釜底抽薪”,是直接、精准、凶狠地捅向了华尔街乃至整个美国经济最脆弱、最致命的心脏!
与此同时,所罗门兄弟公司总部,一间密闭的紧急会议室里。
压抑的气氛几乎令人无法呼吸。几位公司最高决策层的董事、总经理围坐在长桌旁,人人面色凝重。
“先生们,情况已经严峻到无以复加。”主持会议的董事声音低沉得仿佛来自地狱,“我国国债总规模目前已高达约3.6万亿美元。而日本,是目前我们最大的海外持有国!
他们持有的份额占到了新发行国债的30%到40%!他们的动向,对美债市场有着举足轻重、足以定生死的影响!”
一位资深风险分析师快速补充道,语速快得几乎像是在宣读判决书:“日本现在是全球最大的债权国,其海外净资产总额高达3830亿美元,资金实力雄厚到令人恐惧。
他们目前持有超过3000亿美元的美国国债!这是维持美国财政能够正常运转、市场利率能够保持相对稳定的最关键支柱!如果他们持续、甚至加速抛售...”
“后果不堪设想。美国需要依靠源源不断的外资流入,来弥补巨大的贸易逆差和财政赤字,日本资金是维持这个循环不断裂的生命线。
日本一旦暂停购买甚至开始抛售,将直接推高新发行国债的利率,大幅增加美国政府的融资成本。这对于刚刚从1990-91年经济衰退中艰难走出来的美国政府而言,将是无法承受之重。”
“更可怕的是舆论的彻底逆转。日本将从媒体笔下“破坏市场规则的操纵者”,一举转变为“美国金融霸权滥用下的悲情受害者”,被迫采取极端手段自卫。
届时,巴菲特先生的看空言论和《纽约邮报》的鼓噪,在“美国国家经济安全受到致命威胁”的大背景下,会立刻显得短视、自私且极其不合时宜,会引来排山倒海般的政治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