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 >  虎贲郎 >  第459章 两全之法

八月最后一日,白马城。

去年曹仁攻破白马,屠戮的不止是白马城,连着周围的乡社、里社或人口聚落一并屠了。

因此濮阳以西的黄河南岸这片狭长地带,二百余里内已无人烟。

赵云驻屯白马时已将白马城内的尸骸收敛,挖大坑埋葬于城外,还立碑。

曹昂率军西进时,赵云所立的石碑被路过的曹军别部砸毁。

不过立碑历来都是两块,一块深埋地下,一块立在地表。

这都不重要了,整个白马城昨夜城内、城外哭声环绕,连河风呼啸都无法压制曹军家眷的哭声。

甘宁、张辽急于撤退,舍弃了大量累赘物资。

他们甚至来不及统计到底抓了多少人,财富缴获之类更无从细查。

就连夜里宿营,双方也是分为东西两片。

只有驱赶这些俘虏去了酸枣大营,才能详细统计。

天色明亮时,甘宁站在白马城墙上眺望城西,处处临时营地余烬将灭。

他手里抓着麦饼,时不时咬一口,另一手端着干姜熬煮的马肉汤,脸上没有什么喜悦情绪。

他对欺辱妇孺没有什么兴趣,甚至感受不到什么快乐或成就感。

撤的太过于急切,许多俘虏连自身逃亡时携带的粮食、细软都来不及收拾。

只是督促俘虏架起车辆,有牲畜的用畜力拉车,没有的就人力推车。

小一点的孩子坐在车上,半大的徒步而行。

深怕黎阳的袁兵渡河追击,因此一路上马鞭、棍棒激励下,才堪堪抵达白马城附近宿夜。

夜里自然有企图摸黑逃亡的俘虏,但这种人已经被砍下头颅,无首尸体堆在一起,首级装车,由缴获的畜力拉载。

甘宁一块麦饼吃完,低头看了看碗底的细碎马肉与干姜颗粒,晃了晃碗尽数饮下一口吞咽,将碗递给一名卫士:“该出发了,别让大司马久等。”

坐在他身后火堆前烤火的军正官夏侯兰这时候站起来,看一眼城外各处景象:“俘虏受惊,如今饥寒交迫,再督促急行军,恐怕难以支撑。”

“他们的父兄屠白马时,她们怎么不受惊?”

甘宁反问,又说:“我随军干粮只剩下半日,虽缴获一些米粟,夜里扎营时才能烹煮。给了她们,我军吏士、马匹吃什么?她们越可怜越好,从燕县外经过,越能扰乱贼军战意。”

夏侯兰沉默,随即说:“就恐适得其反。”

“反就反吧,顾不得那么多,我不能让吏士饿着肚子赶路。”

甘宁说罢拿起头盔戴在脑袋上,麾下舟船被涨溢的黄河水冲走,许多制好的干粮也随船被冲走了,这是一笔很大的损失。

虽然缴获的粟米比干粮要多很多,可现在临战之际,哪有那么多富余的时间去舂米?

好在白马津里还有他留下的干粮,昨夜才没饿肚子。

这种环境下,俘虏就是肯配合帮你舂米,也找不到那么多的石臼、舂具。

夏侯兰见此,还是快步跟上,在甘宁身后说:“她们已被我军俘虏,若伤病而死,减损的是吏士应得的功勋。交割给大司马后,若伤病沉重,受损的还是大司马。”

甘宁止步,回头审视夏侯兰:“军正的意思是?”

“给她们一点希望,她们还有孩子要养。”

夏侯兰语气平静:“仆的意思是,告诉她们,过燕县后大司马会备好米粥,能让她们吃饱。”

“大司马有这样的闲心?”

甘宁不信,又感觉这样说不妥当,敛容:“军正也知道,某是个粗人,向来率直。我的意思是大司马军务繁忙,哪里有精力照料俘虏?”

“若是能攻贼军战心,以仆对大司马的了解,大司马不会拒绝。”

夏侯兰加快语气说:“还请兴霸与我一起发军书,请大司马在燕县外设立锅灶熬煮米汤。待妇孺到,立刻散发粥水。如此展示仁德胸怀,贼军将不战自溃!”

“军正倒是颇有韬略,甘某失敬了。”

甘宁敛容,对着夏侯兰正式拱手致歉,随即就说:“事不宜迟,你我这就一同署名发书?”

“善。”

夏侯兰也露出笑容,去拿笔墨,与甘宁一起书写这道军书。

白马城东侧,是张辽驻屯区域。

张辽可没那么多想法,他跟着吕布早已经适应了流浪,也清楚曹军的韧性。

这些迁移到濮阳的曹军家眷,普遍是梁沛籍贯,能从豫州迁到兖州东部,又迁到中部的濮阳。

所以这是一支擅长迁徙,性情相对坚韧的家眷。

乱世之中,军队家眷里哪有那么多娇弱、孱弱之辈?

如今哭嚎不止,更多的只是恐惧罢了。

她们太清楚家里父兄、丈夫在外造成的杀戮,现在一路上哭嚎不止,只是感觉自己可能要死了。

夏侯兰对这些家眷俘虏还有同情心,才想了个利用对方,也救命的办法。

可张辽早已心如铁石,也不想因为抄掠五万多俘虏在赵大司马那里指手画脚,败坏大司马的好感。

哪怕张辽想到了利用这些俘虏的策略,可也不会去向赵基表达。

这有一种居功自傲,要挟赵大司马配合的嫌疑。

跟在吕布身边那么久,张辽很清楚该怎么少惹麻烦。

为了接应他们,天亮之际,赵基就派出三千骑先行。

而这时候,自官渡渡河的虞翻、吴范快马北上,已入赵基的酸枣大营。

虞翻呈上吕布的亲笔信,赵基翻阅时神情波澜不惊。

心情也是一样的平静,并无什么内疚,也不是说他水淹纪灵惹出了这场疫灾。

没有种子,光有土地和水,是长不出来任何东西的。

是战争制造了太多的死人,才让生活环境迅速恶化,饥饿与疲倦降低了人群的平均抗性,终于疾病击穿了人体的抵抗力。

大面积死人,加上涝灾中漂浮的尸体,湿热的环境,社会秩序瓦解并趋于混乱,大量盲目流窜的人口,养蛊之下,才造成了现在的淮南大疫。

按着现在的人口密度来说,只要没有战争以及各种人力动员、流动,淮南大疫就算因涝灾湿热出现多个源头,但也不会这样凶猛的蔓延。

战争本身就是对人力资源的高效率利用,其中一股人力染毒,自然会连累很大一片。

军队再解散或溃散,可以说是播种四方,此起彼伏,交叉感染。

赵基面无表情放下吕布的书信,低头看了看自己的手,又看看神情疲倦却气色不错的虞翻:“淮南之事我深感同情,我虽不甚精通疫病,但也知疫病将如水火漫延。如今祸起于淮南,想来不久后淮北中原、青徐二州,江东列郡数百万吏民也将饱受水火摧残。”

虞翻敛容,神态深重:“那可有灭火之法?”

“先生既然能听懂,又何必问我?”

赵基面无笑意,直勾勾看着虞翻,随即眼神淡漠:“或许我应该立刻杀了你们,一把火烧成灰烬。”

虞翻闻言只是长叹,这种抉择太过于痛苦。

别说他,就是吕布,也宁肯军队被摧残的七七八八,也不敢主动下狠手去弄死军中一成可能还不到半成的染病吏士。

这种解决办法,谁提谁死,谁执行更会死的惨烈。

装聋作哑看着军队大面积病故,可军心基础还在,以后还有重新征募新兵,扩大规模的可能性。

可若真的下狠手处置染病吏士,军心溃散,那就彻底完了。

赵基又怎么可能给吕布发动内部‘祛病诛邪’的口实?

事情成了,许多恶果要作用、报应在赵基身上;若‘祛病诛邪’时心存侥幸没有杀干净,那更多的恶果要作用在赵基身上。

赵基能做什么?

他什么都做不了,只能看着吕布、虞翻在那里装傻充愣。

虞翻虽然脾气刚直,但真要看场合,不看场合说话的直肠子,早就死了,不可能活到现在。

这个话题太过于沉重,他认同赵基暗示的策略,可他同样也不敢说出来,甚至私下都不能给吕布说。

这个责任压下来,压死自己一个人,救护十几万、几十万人的话,也不算亏。

可世人诋毁名誉败坏,会连累家族门声,让后人抬不起头,以至于娶不到妻子,会绝后。

彼此沉默片刻,虞翻还是拱手:“还请大司马征军中善医术者,以解大将军之困顿。”

“此公义之事也,赵某责无旁贷。”

赵基扭头去看张纮:“取大小军医名册来,我勾选二十人,奔赴淮南。”

“喏。”

张纮肃容起身,他很不喜欢这个沉抑的话题。

明明都知道该怎么办,却没人敢执行。

就连赵基,也是察觉不妥,主动从讨袁战事中脱离。

甚至张辽也察觉到了,自然而然的扭动身位,跟着赵基跑了。

哪怕张辽意识到并主动规避,也不会承认……这件事情的隐患太大,没人敢认。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