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米后面,则是各种来自海外的奇珍异宝。
有各种各样的香料,散发着浓郁而独特的香气,让人闻之欲醉。
有苏木、沉香等名贵的木材和香料,它们的质地坚硬,纹理清晰,散发着一种古朴而典雅的气息。
甚至还有整车闪烁着银色光芒的白银和金色光芒的黄金。
那些金银在阳光下闪耀着耀眼的光芒,仿佛是一堆堆璀璨的星星。
这些东西都被满满地装在马车和牛车上,并且毫无遮挡,然后堂而皇之地出现在了京城的大街上。
更重要的是这些还不是全部的东西,毕竟这次运回来的粮食和其他东西实在是太多了,没个七八趟跟本就拉不完!
而看到这一幕的时候,周围的百姓们瞬间瞪大眼睛,满眼都是不可置信。
毕竟他们有生之年也没见过这样的阵仗啊!
以往虽然也听说过海外有各种奇珍异宝,但真正亲眼看到还是第一次。
不过此刻,没有人敢对这些东西打什么主意,毕竟押运这些东西的可是福建水师和天津水师,他们个个身强体壮,眼神中透露出一种凶狠和警惕。
而且进城之后,还有锦衣卫和五城兵马司在前后守护,这个时候谁要是敢上前一步,只会被立刻乱刀砍死。
百姓们也不是傻子,自然不会做这种愚蠢的事情。
“我的天哪,这么多的大米,这到底是从哪里搞来的?”
一个年轻的百姓瞪大了眼睛,满脸惊讶地说道。
“不知道啊,不过看他们的样子应该是水师吧?难道这些东西是从海外运来的?海外居然有这么多粮食吗?”
另一个百姓摸着脑袋,疑惑地问道。
“这你就不知道了吧!这支商队是隶属于福建水师的,他们奉了陛下的命令去海外做生意,这才搞到这么多粮食,有了这些粮食,估摸着咱们京城的粮价也该降一降了。”
旁边一个不起眼的‘百姓’插嘴道。
“说得对,东西多了,价格可不就便宜了嘛,这对咱们来说可是好事啊!咱们以后就不用花那么多钱买粮食了,能吃上更便宜的饭。”
紧接着,一个更加不起眼的‘百姓’也开口了。
一瞬间,周围的百姓变的更加兴奋起来。
但也有人有些纳闷。
“不过话说回来,大明不是禁海吗?怎么还有这么多从海外运来的粮食?”
“你傻呀!咱们大明早就不禁海了,隆庆开海没听说过吗?再说了,要是能从海外买到便宜的粮食,还能赚钱,那禁海干什么啊?”
“对对对,只要能从海外运粮回来,朝廷为什么要禁海?我可是听说了,朝廷已经从海外运了两年的粮食了,要是没有这些粮食,咱们早就饿死了,就连现在吃的粮食,也有不少是从海外来的。”
一个卖菜的老汉附和道。
“这么说的话,我感觉朝廷要是能解除所有海禁,那会不会更好?到时候粮食越来越多,商品也越来越多,咱们的日子也会越来越好。”
一个像貌清秀的男子开口说道。
“唉,你这么说,好像还真有点道理啊!”
一时间,周围的百姓们纷纷点头表示认同。
没过多久,京城各处的百姓都开始窃窃私语,谈论的都是关于海外的事情。
不过当然,这其中也有朱慈烺的手笔。
因为朱慈烺派了一些锦衣卫混在这些百姓之中,暗中引导舆论,然后时不时地发表一些对开海有利的言论,将风向转向开海一事。
再加上开海本来就有利于百姓,毕竟谁不希望有更便宜的粮食可以吃、有更多的商品可以选择呢?
因此很快这件事情便在京城中开始发酵,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讨论此事。
想必要不了多久,京城的大街小巷都会开始谈论开海,到时候开海的舆论基础也就差不多奠定了。
没过多久,郑家商队进京的事情也传到了京城那些文武官员的耳中。
一场围绕着开海的新的风暴,正在京城中悄然酝酿
画面转向户部衙门。
此时,户部衙门内一片忙碌景象,官员们或伏案疾书,处理着堆积如山的账目与文书,或低声交谈,商讨着各项事务的进展。
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墨香与纸张的气息,夹杂着偶尔传来的低语声,显得既忙碌又有些压抑。
就在这时,一个身影如脱缰野马般莽撞地冲进了户部衙门。
此人衣衫略显凌乱,发丝也被风吹得有些散乱,脸上满是慌乱与焦急之色。
他脚步匆匆,目光直直地锁定前方倪元璐的公署,一路上引得周围官员纷纷侧目。
大家看到他这副模样,皆是满脸好奇,却因知晓此人身份不算太低,并未出手阻止。
此时,倪元璐正端坐在公署内的书桌前眉头紧锁,苦思冥想着该如何劝说其他六部尚书同意开海一事。
这件事显然已经成了他心中一块沉甸甸的巨石。
下一秒,那个莽撞的人影猛地冲进了公署,脚步急促,带起一阵风。
随后他便大声呼喊道:
“大人,大人,海外的粮食到了!”
那声音在安静的公署内回荡,显得格外突兀。
倪元璐听到这话缓缓抬起头来,眼神却是平静如水,随后淡淡地说道:
“知道了。”
那语气,仿佛此事不过是一件再平常不过的小事。
前来通报消息的官员顿时一脸懵逼,他瞪大了眼睛,满脸不可置信。
要知道在这之前,自家大人还为了海外粮食一事愁得睡不着觉,整日唉声叹气,眉头从未舒展过。
可怎么这会儿听到了这个消息,反而如此淡定?
难道是没听清楚?
想到这,他定了定神,然后又重复了一遍。
“大人,下官说的由郑家运送的海外粮食到了,除了粮食之外还有不少金银以及奇珍异宝。”
倪元璐再次抬起头来,依旧面无表情淡淡说道:
“不是说了吗?本官已经知道了,下去吧。”
那声音平静得没有一丝波澜,仿佛一潭深不见底的湖水。
这下子,那个前来通报消息的官员彻底懵逼了。
他呆呆地站在原地,张嘴还要说些什么,却又不知道该如何开口,只能是悻悻地退了下去。
就在这时,倪元璐突然又冲着一旁正在忙活的一些官员道:
“你们也出去吧,本官需要静一静。”
那些官员听到这话,赶忙停下手中的活计,躬身行礼,随后便鱼贯而出。
不多时,整个公署内便只剩下倪元璐一人,四周安静得只能听到他轻微的呼吸声。
紧接着,倪元璐揉了揉眉心,一脸的无奈。
刚才的话他自然是听得清清楚楚,但因为有了朱慈烺之前的告知,所以他对这件事情并没有什么意外。
而且他知道伴随着粮食运到京城,接下来他也必须要行动了。
毕竟今天之内,关于海外的事情就会传遍整个京城,这件事情也瞒不下去了。
与此同时,京城各个衙门内也都收到了这个消息,瞬间又是一阵轰动。
大臣们围坐在一起,交头接耳,脸上满是忧虑之色。
他们大概知道这意味着什么,无非是皇帝在制造舆论,想要趁机开海。
在他们看来,这种事情是万万不能做的!
因为这意味着要打破现有的格局,意味着要面对诸多未知的风险,这对于他们这些习惯了按部就班、维护现有利益的大臣们来说,无疑是一场巨大的挑战。
时间过得很快,转眼间便夜幕降临。
京城的大街小巷中,灯火摇曳,映照出人们忙碌而又焦虑的身影。
这一天晚上,京城里的官员来往异常密切,许多官员在忙完公事之后,便成群结队地聚在一起,然后讨论起了白天发生的事情。
酒楼里,包间内,官员们围坐在一起,桌上摆满了美酒佳肴,却无人有心品尝。
他们的脸上满是凝重之色,话题始终围绕着开海一事。
有人眉头紧锁,忧心忡忡地说道:
“这开海一事,若是真的推行开来,恐怕会引发诸多乱子啊。”
另一人则点头附和道:
“是啊!朝廷怎么能与民争利呢?再说了,若是百姓都去海外做生意了,谁来种地?”
同样的,户部尚书倪元璐和首辅薛国观的家门口也被人堵了个水泄不通。
毕竟这两位一个是户部尚书,掌管着国家的财政大权,一个是内阁首辅,文臣之首,更是皇帝的狗腿子。
发生这样的事情,这两位总不能毫不知情吧?
他们迫切地想要知道皇帝这到底是什么意思?难不成真的还要开海吗?这可是万万不能的事情啊!
可惜的是,他们都没有见到倪元璐和薛国观本人。
因为此时此刻,这二人正在一处私密的地方品茶。
这里是薛家的一处别院,位于京城西南方向,环境清幽。
本来是隶属于薛国观儿子名下的一处房产,只不过他儿子不在京城,所以这里就成了薛国观的清静之所。
每次遇到什么烦心事的时候,薛国观总会来到这里,独自一人,或是邀上三两知己,品茶论道,排解心中的忧愁,因此知道的人并不多,只有他的几个家人和朋友知道而已。
薛国观和倪元璐已经到达这里有些时辰了,并且他们已经商议好了该怎么劝说其他尚书和内阁大臣。
此刻两人的脸上都带着一丝凝重,却又透着几分坚定。
没过多久,又有脚步声响起,紧接着几个人结伴而来。
正是其他五位尚书和三位内阁大臣,很明显,他们也是被薛国观邀请的。
那些大臣们大概猜到是为了什么事情,所以都没有推辞,即刻便赶了过来。
毕竟开海一事关系重大,牵一发而动全身,他们不能不重视。
薛国观和倪元璐见状,赶忙起身站了起来,对着几人拱手道:
“诸位都来了,快坐,快坐。”
他们的声音温和而又恭敬,尽显待客之道。
几个人看到这一幕,脸上的疑惑神情更重了。
因为他们没有想到倪元璐居然早就到了,而且看样子来的也有些时间了。
很明显,这次不只是薛国观邀请他们,还包括倪元璐。
这让他们越发觉得白天发生的事情这两位必定已经知道了,只是在刻意瞒着他们而已。
但他们也没有先开口质问什么,而是各自坐了下来。
就这样,整个大明王朝的核心大臣们基本上全部聚集在了这处小小的别院之中。
说实话,要是被皇帝看到了,肯定会大惊失色。
因为正常情况下这样的大臣们聚会是不会被允许的,难免有结党的嫌疑。
更何况这几位都是位极人臣的大臣,他们要是结党,估计连皇帝晚上都睡不着。
因为朝堂上的平衡一旦被打破,将会引发一系列不可预测的后果。
薛国观自然也知道这点,所以在邀请他们的时候特意说明了,此次要商量的事情已经告知过陛下和太子了,包括这次邀请陛下和太子也是知情的。
因此这几位大臣才敢相约而来。
片刻之后,兵部尚书李邦华率先打破了沉默。
只见他端起茶杯,轻轻抿了一口,然后放下茶杯看向薛国观和倪元璐问道:
“薛首辅、倪尚书,今日这到底是怎么回事?你们倒是说说啊!你们二位是不是早就知情了?”
“皇帝到底又要干什么?是不是想要开海?”
李邦华这一开口,基本上是把所有的问题都问了出来,他的声音在亭子内回荡,显得格外清晰。
倪元璐和薛国观对视了一眼,最后两人都默默的点了点头。
倪元璐清了清嗓子说道:
“李尚书猜的不错,陛下确实有意要开海,因此这才有了白天的事情。”
果然!
听到这话的时候,在场的所有人瞬间恍然大悟,因为他们猜对了!
李邦华多少也是有些激动,他是南方人,深知开海的好处。
随后他站起身来,颇为激动的说道:
“若是朝廷真能彻底解除海禁,那么我大明必将能获取更多的海外财富,到时候百姓的生活也会越来越好。”
他的眼中闪烁着光芒,仿佛已经看到了开海之后大明繁荣昌盛的景象。
薛国观和倪元璐相视一望,多少都有些惊讶,因为他们都没有想到李邦华居然会第一个站出来支持开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