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 >  大明伪君子 >  第370章 僵持

人世间很多事,错过了就永远错过了。

只能成为永恒的遗憾。

比如爱情。

比如机缘

比如陈牧与蒙古大汗的相会。

上次彻辰汗是真心的想试着和陈牧谈一谈,他可以放过被虏的百姓,换取携带物资回归草原。

可惜陈牧不解风情,一箭断了这个机会。

如今陈牧跃马而出,其实也真想和这位蒙古大汗谈一谈,他倒不是有什么妥协的想法,而是要拖延时间。

可惜,彻辰汗也没给他这个机会。

刚才彻辰汗选择等待陈牧到来,是要给身后骑兵通过峪口的时间。

如今身后已经集结了最少万名骑兵,而明军纵然赶至也必然不会是全部兵力,东线的部队根本不可能来到此处。

那还怕什么!

彻辰汗根本没有一丝迟疑,将手中弯刀一晃。

“蒙古的勇士们,给我冲”

左右两翼分别冲向了朱然和胡慎之部,彻辰汗率领本部骑兵直冲陈牧而来,擒贼先擒王!

“陈牧狗贼,你站住别跑!”

不跑就有鬼了!

陈牧那是多灵的主,立刻拨马回归本阵,陈九皋指挥所部立刻迎了上去。

鼓号喧天,金角齐鸣,人后马嘶,天地无光。

几乎是一瞬间,战场便彻底进入白热化程度。

蒙古骑兵悍不畏死,几**抽射过后往往连人带马舍命冲锋,哪怕身中数枪依旧嘶吼搏杀。

因为他们知道,如果带不回去粮食,整个草原将会是人间地狱。

为了蒙古勇士的荣誉,为了部落不被吞并,为了家中妻子儿女不被饿死。

拼了!

“杀!”

巧合的是,明军同样不畏惧死亡,甚至部分明军更期待战死。

因为无论是将军还是士卒都明白,只有通过一场对外的大胜,才能彻底洗刷曾经谋逆的污名。

也因为他们相信自己的大帅,不会忘了他们的牺牲。

“杀!”

彻辰汗这次轻军奇袭,就是玩抓住郭桓被刺的机会,彻底扭转局面,战术上没什么问题。

可惜其实从根上就错了,哪怕郭桓真的身死,这支明军也不是一盘散沙。

他小看了陈牧对这支定**的影响,以为郭桓才是那个真正的敌人。

可他不知道,陈牧才是定**真正的灵魂。

去年翁行铠之所以能轻易拉动边军附逆,除了铁腕镇压之外,也和边军士卒的处境有关。

大明两百年的卫所制早已糜烂不堪,底层士卒说是为国戍边,其实已经形同佃户。

破衣烂衫,食不果腹!

很多士卒只能偷偷倒卖甲胄兵器为生,例如去年静乐处理的私藏甲胄一案。

故此士卒中间潜藏着巨大的怨念,对上级官员,更是对大明朝廷。

这股怨念被翁行铠勾起,这才引动这次叛乱。

如果没有陈牧,这股浪潮极有可能如北魏六镇之乱一般,席卷大明九边,最终共同化为齑粉。

而陈牧的到来,扭转了这一切。

无论他心底的打算如何,以募兵制收编了这些叛逆将士后,除了铁腕整顿军纪外,也真正的将军饷发到了士卒和家人的手中,甚至哪怕附逆战死者,其家人非但没有受到株连,还都通过其他途径,领到了一笔来自陈大帅的抚恤。

招抚免死为恩,宽恕株连为仁,足钱足粮为信,怜助孤寡为义。

恩仁信义俱全的陈牧,彻底将定**拧成了一股绳,此刻爆发出的战力令彻辰汗胆寒。

他的精锐铁甲骑兵猛冲了三轮,明军居然巍然不动!

“若眼下的明军都有如此战力,那我蒙古该何去何从?”

彻辰汗猛然间仰天长啸,再次将弯刀一招:“我不信!蒙古的勇士们,继续给我冲”

这个方圆不过十余里的战场之上,弯刀与长枪擦出刺目的火花,战马与盾牌碰撞出鲜红的雾霭,蒙古一万三千骑兵,明军步骑兵四万,共同绘制出一幅惨烈的战场搏杀图。

从巳时陈牧率军赶至小峪口,一直到申时,整整激战了三个时辰。

初时还是成建制的两军对垒,双方主将也都在合拢士卒,保持阵型完整,可随着状况激烈变化,渐渐的都搅合在了一起,随着高宁的骑兵和蒙军最后的兵力入场,更是直接打成了一锅粥。

无论何种战法,何种兵力配备,最终的要求就是促成局部多打少,以点破面。

按常理,战争绝不会打成这样,任何一个将军都明白,无论骑兵还是步卒,阵型军阵都是最基本的。

一旦被破那几乎就是必败之局面。

可蒙军悍不畏死,明军也死战不退,双方贴身肉搏在一起,硬生生的打成了一副修罗地狱。

陆续跟着彻辰汗冲出的蒙古骑兵有一万三千人,而明军只有四万,且只高宁部四千余是骑兵,其他包括赵承武带来的都是步卒。

如果单凭战力而言,明军是处于劣势的。

这并不在郭桓和陈牧的计划之中。

因为之所以造成这种局面,最根本的原因就在于彻辰汗并未在蒙古中军,而是选择了垫后。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彻辰汗没有被堵在河谷,并迅速的通过了狭窄的小峪口,使的陈牧的后方封堵大军,只能率部在此被迫与其野战。

而野战,一直是蒙古骑兵的长处。

现在明军之所以能坚持三个时辰,还能和蒙军打的有来有回暂时不落下风,其一是因为距离不够又咬合在了一起,蒙军的骑兵优势没有充分的发挥出来。

其二,甚至最重要的一点,便是陈牧。

陈牧这次没有带兵冲锋,骑着马立在帅旗之下,不断的通过旗帜鼓号调动兵马,从大战开始就未曾移动半分。

哪怕最危险的一次,把都儿已经率领骑兵突到了身前二十余丈,也依旧指挥若定,面不改色,稳如泰山一般。

有道是将是兵的魂,这份镇定与从容,给了明军将士莫大的信心。

“大帅都不怕死,我们怕什么,谁的命有大帅金贵!,”

“冲啊”

“大帅如此镇定,必然有后手,兄弟们稳住”

“杀呀”

但凡有将士心神动摇,都会下意识的回望那身银白色的身影,刹那间便会产生无穷的勇气,再次与地方厮杀成一团。

而作为勇气的提供者,陈牧却没有将士们想象的那么从容镇定。

静乐守城时他坐镇指挥很少亲临一线,百里追击吉王那是彻底的顺风仗,前些日带兵支援胡慎之,他到时便是秋风扫落叶。

陈牧的确心坚如铁,手段狠辣,可本质上还是个年轻书生。

如今的阻击战,也是他从未见过甚至做梦都未曾梦见的惨烈的战场,

两方士卒临死前的惨叫声响彻耳边,入目处头颅四肢乱飞,鲜血如雨般泼洒,令他心神动摇,两股战战,甚至几欲纵马而逃。

完全是凭借自身强大意志力,陈牧才将自己死死定在了马背上,脑子拼命想逃,身子却丝毫没有后退半分。

等终于适应了惨烈的战场,陈牧敏锐的发现,哪怕兵力占优,战况胶灼,可优势却在渐渐向着蒙古方向倾斜。

失去了火器,失去了阵型优势,明军步卒对阵蒙古骑兵,劣势还是太大。

若非有高宁的五千骑往来突冲,配合步卒和蒙古骑兵彻底搅在了一起,根本形成不了眼下的僵局。

陈牧心中不住祷告:“郭公啊,郭大爷,您老快点收尾来支援呀”

可惜他这边打的惨烈,河谷那边打的更惨,甚至尤而过之!

战场之上,指挥官的每一个决定,都能影响一场大战的胜负。

彻辰汗计划失败,一朝被贼鹅毛口,插翅难飞。

而人无完人,郭桓此刻也在指挥上出了纰漏。